刘永寿
【摘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问题,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群文阅读,对于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丰富学生的语言组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梳理、对比、分析和写作能力,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如何合理、高效地贯彻群文阅读新理念?初步探索群文阅读的有效性策略是本文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群文阅读 主题 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1-0095-02
“群文阅读”这一新型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了,“群文阅读”是指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集体阅读和主题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实施群文阅读,对于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丰富学生的语言组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梳理、对比和分析能力,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一、“教师”——“学师”——“导师”的角色转换
群文阅读不是课堂上的放羊式教学,而是要求实施群文阅读之前老师应该先做学生,提前浏览文章,精心整合文本,确定群文阅读主题,同时分析学生阅读时可能会以什么样的主题分析文章,会在阅读中提出一些什么问题,老师既不能当甩手掌柜的,也不能拘束学生的思维,只有提前把握主题和朗读时间,在课堂上才会做到心中有数,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例如我把表现“怀乡思亲”的诗文整合在一起让学生阅读理解,就可以对诗人的写诗风格、表现手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比较、整合,最后推演出每位诗人的表现形式。在此过程中,我则要求学生积极思考,遵循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指导原则。为此,我还专门组建了群文阅读学生小组,通过实时观察与师生交流分析了本班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自主阅读能力、阅读经验等等,将异质学生分到小组之中,以便使其积极合作,合理分工。接着,本班学生便要以小组形式去阅读群组文本。为此,各小组需分析“怀乡思亲”群文阅读活动中各个文本的主要内容,思考这些诗人是如何描写思乡、思亲之情的,且要客观分析每一篇诗歌中诗人无法归家的原因、时代环境,以及诗人所选择的寄托思念之情的方式方法。为了进一步整理阅读结论,各小组可绘制群文阅读结论表格,详细写下主要的探究观点。接着,各小组便可在阅读课上积极展现相关成果,我会认真观察,及时总结,指出各小组的认知误区,帮助小组调整阅读结论与主要观点。如此,则可切实辅导学生完成群文阅读任务,使其实现自主阅读活动。而且,在后来的教师指导活动中,本班学生也能结合前期的阅读探究活动边听边思,针对性地内化有效观点。
二、打破教材编排体系,实现阅读主题多元化
群文阅读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想合理、高效地实施“群文阅读”,要求教师做到高屋建瓴,对所任教学科整本教材,甚至于各个年段教材做一个全盘浏览,突破教材体系,对整合群文做一个细致的阅读、辨识和建构。人民文学出版社原社长管士光曾经说过:“群文阅读理念的提出,让我们看到了儿童阅读的希望之光,用这样一种全新的思想来打造阅读课堂,将是一件特别美妙的事情”。
(一)有效辨识信息,实现阅读主题多元化
群文阅读,它相对于单篇阅读来说有它特定的优势,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优势表现为在同一课堂上,学生所获得的阅读信息量是单篇阅读课的几倍。但局限性也就是增加了学生对群体文本的深度理解。如:学生在阅读有关亲情、友情、励志等方面的文本时,可以根据同一人物,如主题为《走近周恩来》是由(《一夜的工作》《周恩来外交趣事》《十里长街送总理》)构成阅读材料,将同一人物的不同的精神品質方面的材料巧妙组合,让学生在阅读中深刻理解周总理的为人处世,同时还学习了如何写人的手法,写人不能局限于外貌,还应通过多种手法表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由于阅读量的增大,学生不可能对每篇阅读文本进行知识性的深入研究和系统的归纳、总结。虽然现在统编语文教材几乎都是以一个主题为一单元编写的,但师生不能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要有批判、有创意的阅读才会使你有所收获。为此,教师则要适当调整单元课文的编排形式,打乱课文阅读教学顺序,由此组织有效的群文阅读教学活动。
(二)整合的主题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
学习要建立在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特点上。如果我们把阅读群体分为五段,那么一至三年级为一段,四至六年级为二段,初、高中年级学生就是三段,大学生为四段,专家和学者为五段。一、二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不高,兴趣还没完全形成,那么我们在整合文本时就不能选择深奥难懂的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匹配,当然阅读起来就枯燥乏味了,更谈不上有兴趣阅读了,而应从实际出发选择一些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同样,在选择群文阅读资料时,教师也要考虑读物的阅读难度,因为学生的语言素材储备虽然会不断丰富起来,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能够完成全部的文本阅读任务。对此,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来整合相应的文本资源,确定学生可以及时参与到群文阅读探究活动之中。
(三)整合主题既要概括共性特征又要凸显个性特点
文本的选择不是简单数量的堆砌,不能单纯地认为数量越多、阅读量就越大,对学生就越有益。但实践证明理性的阅读才是阅读的关键。所以,群文阅读教学这一方法的特点虽然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但如果缺乏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文本信息的有效获取,若只是为了阅读而阅读,那么一切都将失去意义。因此,我在选择文本时,既要深入了解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共性特征以便整合群文,还要挖掘其个性特点设计问题,但对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同时还有一定的留白以便开发学生的智慧。在设计问题时,针对群文阅读特点,应该从文本的共性特征角度出发,让学生自主思考群文资料的共同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多文本同时阅读意识,由此证明群文阅读议题,促使学生自主完成群文阅读目标。如此,则可初步完善学生的群文阅读思维,使其积累有效的阅读经验。然后,教师便要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突出学生,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去阅读群文材料,不可采用“灌输式”教学策略,否则必然会影响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实际效益。
三、个体阅读——群体阅读——群文阅读方式的转变
冰心先生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读书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以前书籍很少时大家都是互相交换阅读,达到书籍功能的最大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书籍越来越多,各类书籍涌现在人们的面前,该如何取舍书籍又成为一个难题,于是出现了群体阅读,对一本书的主题和思想都由大家在单位时间内阅读后共享,群体阅读既可以把选择书籍的大量时间节约出来,又可以督促你及时完成阅读,随着“群文阅读”新理念的出现,对读书的要求更高了,人们需要把同一主题、题材、人物的文章组合在一起进行梳理、对比、分析和展示,这才是群文阅读的精髓所在。所以本人把群体阅读和群文阅读交互使用,把不同主题的一组文章交给不同学生群体阅读,在单位时间内阅读后分别写出各自的读后感进行交流,形成共性的文字材料,最后由组长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快速获取读后感中提出的观点来进一步完善观点。因此,学生虽然要通过群文阅读活动去寻找各个文本的共性特点,但是也应该针对每一篇文本的文学特性进行个性化鉴赏,思考不同作者、不同体裁、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本文学特点。如此,也可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促使学生积累优良的文化修养,使其真正由此受到审美启发,形成高尚的情趣意识。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良好的文学鉴赏意识,也能自主参与阅读探究活动。
四、“1+X”理念促使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2019年秋季学期,全国统一贯彻“1+X”理念的统编语文教材,群文阅读契合了统编教材“1+X”的阅读理念。统编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體系。本人在初次尝试“群文阅读”这一教学新理念时,发现学生的阅读速度较慢,并且阅读时漫无目的,不知该把哪些作为重点。40分钟的一节课很快过去了,可是学生汲取的知识很少。针对这一现象本人反思了很多,直到本人参加了“校长老师营”的读书活动后,关注到读书营的宗旨是:欢迎多元化,拥抱不确定,期待有创见的争论。这一宗旨对“群文阅读”活动很适用,于是我改变了做法,把自己依照教材已经形成的单元典型课文,进行精讲,从议题、题材、到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行指导,然后出示我自己整合的群文在课外让学生阅读,既要注意阅读的篇数在可完成时间内,又要保证学生在阅读中每人提出不少于三个问题,并且写出问题的关系和设计思路,或者让学生自己整合群文,把整合群文的主题或思路写出来,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阅读量也扩大了。另外,本人还会将阅读与写作活动结合起来,因为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思维、阅读能力等现实情况都不同,他们在阅读文本内容时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却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展现,而这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然而,在群文阅读实践活动中,当学生能够自主使用书面语言进行自主表达时,便可使其顺利展现个人阅读心得,而且还可促使学生实现深度阅读,使其更加准确地分析群文资料的共性特征与个体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会。常见的读写一体化教学形式有写读后感、仿写、续写、扩写等,适用于不同的阅读情境之中,也可促使学生从不同维度去探究群文内涵。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现实问题灵活创新、应用。
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一名语文老师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群览博书的胸怀是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好老师的,而群文阅读这一新理念的提出不仅仅是对学生,对老师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站位不一样整合群文的主题也不一样,带给学生的兴趣不同,最终产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
参考文献:
[1]王旭军.《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3期.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人教网,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