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
比我们更早品尝到蜀州(今崇州市)茶,并以诗句吟咏蜀州茶韵的,是晚唐诗人薛能。
公元864年,唐懿宗咸通五年初秋,蜀州街头马蹄得得,走来了著名诗人薛能。
他是专程到蜀州来寻一个人的。
一
这一年,薛能已经47岁,尽管满腹经纶,却依旧官运不畅。按照朝廷旨意,他作为新任节度使李福的副将,和李福一同入蜀。然而,入蜀对李福是加官进爵,对于素有一番政治抱负的薛能来说,心里却有些失落。毕竟,西蜀虽美,却远离京城,远离了皇上的目光。
作为以诗闻名、以科举入仕的读书人,薛能对仕途极为在意。他少年才俊。19岁那年,在前往山西蒲城游玩的途中,薛能遇到了贾岛堂弟、著名的和尚诗人无可。相谈之下,无可大为欣赏其才气,写诗评价他是“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令薛能名动长安。《全唐诗》中,至今仍存有薛能的诗歌260多首以及15句残句。
年轻时,薛能常以魏晋名士风度自许——好饮茶,喜观山水,大杯饮酒。年纪稍长,他懂得了约束自己。然而,仍有挡不住的情绪。眼看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却又奉命入蜀,心中更加惘然。
他骑着马,由汉中褒斜道入川,一步一景地感叹:风雷一罢思何清,江水依然浩浩声。飞鸟旋生啼鸟在,后人常生古人情……
薛能没想到的是,在成都以西的蜀州山野间,有人在苦苦等他。
这是一位姓郑的蜀州茶人。
二
唐人喜欢喝茶。起初,他们喝“煎茶”。
“煎茶”由陆羽所创。陆羽之前,人们喝茶的方式,是从野蛮起步。起初,有人偶然发现茶树枝叶可以入药,便从野生的大茶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嗣后又加水煮成大锅汤饮。约秦汉以后,民间出现了半制半饮的煎茶法,这一方法在三国时魏国张辑所著的《广雅》有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彼时的沏茶方式已发展到将茶叶做成餅,要喝时,将饼茶先在火上烤成“赤色”,然后斫开打碎,研成细末,经罗筛倒入器皿中,倒入鲜开水,再加入葱、姜等调料。陆羽认为,如此煎茶就像“沟渠间弃水耳”,于是几经试验,发明了新的煎茶法:用风炉和釜作烧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鲜活山水煎煮。
与其说陆羽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种茶、采茶、烹茶、品茶的大行家,莫若说他是中国茶的千古第一知音。
陆羽死后13年,薛能出世。对于这位“茶仙”和他所创的煎茶法,薛能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家乡时,他就养成了品茶的习惯,并养成了边饮茶便诵读的习惯。在关于茶的诗中,他最喜欢的,是皎然的《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茶助香。
三
抵达成都三月后,有人给薛能送来了三小包茶叶。包裹茶叶的,是出产于成都浣花溪畔的雪白绸纸。纸用色泽青黄、薄如发丝的蔑线仔细捆扎了,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打开,是三种色、形不同的茶叶:其一,薄如蝉翼的嫩叶;其二,形如鸟嘴;其三,叶片如同鱼的鳞甲。
随同茶叶一起来的,还有数行字:锦官之西,有州名蜀。蜀山翠围,中藏嘉木。嘉木曰蝉翼、曰鸟嘴、曰片甲;以活水入铜壶兮,将光阴付香茗。茶韵天地间,清风润身心。
落款:蜀州郑农。
那时,川茶已名满天下。蜀州茶则在川茶之中独具一格。
1925年编撰的《崇庆县志》记载:“西山夙以产茶名,迄今所称有雨前、雨后、毛尖、白毫、花毫诸类,岁产约数百担,清明前采尤为珍美,持较浙江龙井,不过制与香略逊色,味未多让也,惟人茶贾手则稍殊……”
陆羽《茶经·八之出》详细记录了川茶的八个产地,蜀州名列其中。从记载中可以看到,远在唐代,四川的茶以彭州产的为最好,绵州、蜀州所产次之。青城县产有散茶和木茶。而邛州、雅州、泸州所产茶要差些,又以眉州、汉州所产的茶叶最差。
四
论及蜀州的茶叶,比薛能稍晚一些的五代十国时期的茶人毛文锡以无比欣羡的语气说道:“蜀州……其横源雀舌、鸟觜、麦颗……皆散茶之最上也。”他特别提到了名叫“蝉翼”的茶:“蜀州蝉翼者,其叶嫩薄如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也。”
明代张谦德写了一部《茶经》,说到蜀州茶:“蜀州之雀舌、鸟嘴、片甲、蝉翼,其名皆注。”
蜀州茶主要产于州境西北部的山区。这些地方属于龙门山脉中南段,是离成都平原最近的高山峡谷区。文井江从中蜿蜒流过,山不高而四季美景变换,秋季落叶金黄,冬天白雪盖顶,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行走,可以看到一块块绿浪翻滚的茶园。这些茶园或坐落于峻峭险峰下,或清香在溪流水边,是为蜀州一景。
稍晚于鸟嘴等绿茶的,还有一种枇杷茶。“别有枇杷茶高二、三丈,叶粗大,土人采嫩芽制出、以代普洱,味亦差近。”这一记载,见于《光绪崇庆州志》。枇杷茶唯独蜀州特有,是茶树中少见的乔木型,直立的树姿最高可以达到十米,椭圆形的叶子色泽绿如碧玉,叶柄修长,制成红茶,香高色红,有滇红风格,但味欠浓;制成边茶,品质较佳。清代时,蜀州人以枇杷茶为原料制作“龙门茶”入贡,颇受好评,遂有了“贡茶”之誉。
五
公元864年深秋,薛能来到蜀州,和茶人郑农把茶言欢,并挥毫写下了一首《蜀州郑使君寄鸟觜茶,因以赠答八韵》。
作为潜心于茶的蜀州人,郑农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是蜀州茶在朝野之间的名声彰显。那时候,蜀州茶虽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外界所熟悉的,还是蒙顶山的茶。于是,当郑农听说薛能到了成都,灵机一动——何不请这位以诗知名的官员为蜀州茶留下墨宝?便有了送茶之举。果然,蜀州茶让薛能一品钟情。
形如鸟嘴的茶叶静静地沉在茶盏之中,薛能轻啜一口,只觉一缕清香徐徐入喉,随即浸入肺腑之中,茶味清醇绵长,确有“隽永”之境。他抬头看了对面的郑农一眼,一捋胡须,含笑吟道:
鸟觜撷浑牙,精灵胜镆铘。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拒碾乾声细,撑封利颖斜。衔芦齐劲实,啄木聚菁华。盐损添常诫,姜宜著更夸。得来抛道药,携去就僧家。旋觉前瓯浅,还愁后信赊。千惭故人意,此惠敌丹砂。
这首诗,如今被刻在崇州市街子古镇瑞龙廊桥上。抬头,默念,仿佛还能闻到当年崇州鸟嘴茶叶的淡淡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