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毅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四个重要目标之一。成都市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领先发展的城市,在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面对正在开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征程,自觉担当起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提出了“创造高品质生活”、“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形态”,使成都市具有的宜居优势进一步巩固发展,全面“建成高品质生活环境新标杆和共建共享幸福城市新样本”建设“成为‘人民城市的幸福样本”等新要求和奋斗目标,这意味着成都不仅要走在成渝地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前列,建设具有成都特质的宜居城市,而且将为我国探索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示范,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范例”。
成都已具备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城市的基础
尽管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一个相对的、既可以用客观标准度量但又不能排除主观感受的概念,它不仅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关,也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有关,还与居民的消费心理等有关,其中既有主观性的认识,也有客观性的评价。从发展阶段看,它是一个“不断扩大民众的各种选择的过程”,并且这些选择始终随着时间而变化;从文化和习俗看,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对高品质生活的感受不完全相同。但紧紧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追求,居民最关注的因素,相对集中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收入水平、文明程度、安全保障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向往和热爱程度。对标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城市的六个方面因素,成都均交出了比较满意的答卷。
围绕根本改善城市生产生活空间条件,构建合理的城市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承载力,成都坚持重塑城市空间格局,顺应城市由单中心圈层发展向多中心组团发展转变,由数量型扩张向空间布局优化转变的需要,及时提出城市发展“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大力引导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特别是在东进中,推出东部新区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东部新区,使“两山夹一城”的格局,变成“一山连两翼”的格局,再辅之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创新片区综合开发方式、促进公共服务体系重构等,为构建疏密有致、生态宜居、充满活力、吸引力强的现代化大都市奠定了良好空间格局。
围绕提高居民收入和满足居民升级的消费需求,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创业空间和现代化消费场景,成都坚持全面重构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以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为引领、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以建设“三城三都”和国际性消费城市为目标的市域经济地理重塑,显著优化了各区(市)县的产业分工,加快了传统产业布局调整,提升了成都市对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新经济企业的迅速发展,构建起支撑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就业、高品质生活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形成人才有舞台、劳动有岗位、收入有保障、创业有空间、消费有选择的多途径、多元化就业环境。
围绕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品质,建成可持续发展先行区,成都坚持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站在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高度,来谋划城市生态建设的思路,确定生态工程建设重点,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全面塑造“青山绿道蓝网”的生态空间。通过大幅度增加绿道数量,公园、湖面、湿地、林地,推动天府绿道链接成网等措施,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通过制定公园城市规划导则、指标评价、价值转化等体系,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城市新范式。这些举措的实施,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崇尚自然、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行为方式形成。
围绕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全面增进民生福祉,提高居民生活的便捷性和满意度,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成都坚持共享发展的原则,每年实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不断推进城乡老旧社区更新改造,持续惠企利民,使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有显著改善,居民普遍能够受益。全面提速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科学布局公交线网,提升城市通勤效率,地铁营运里程进入全国城市前四位,中心城区公交线路全覆盖并延伸到各个社区,国际(地区)航线已有100多条,定位为国际航空枢纽的天府国际机场即将投运,一个以公共交通为主要出行工具、能够连接国际国内交通大通道的城市公交体系,正在全面和迅速地形成。
围绕提高居民文化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建设文明程度更高的城市,成都坚持系统推进的方针,以“和谐包容、智慧、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凝聚人心,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抓手,持续促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全方位展示文化底蕴和文化形象,推动文明创建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群众,丰富城市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道德素质,强化居民和客人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显著提升,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围绕提升城市安全和抗风险能力,建设让居民放心和安心的城市,營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成都坚持推动城市治理和社区治理的高效化,以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各个领域的管理现代化,提升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样板,实现防控体系现代化,通过建设新型城市社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等举措,探索出一条符合成都特点路子。
“十大工程”助力高品质生活宜居城市建设
成都在谋划“十四五”发展时,提出要转变城市发展观,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市民和企业,转化成居民可感受、可体验、能直接受益的成果,针对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城市需要,实施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大工程,即大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继续保持生活成本竞争力、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计划、持续提升城市通勤效率、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打造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环境友好城市、建设生态惠民示范城市、提升城市智慧韧性安全水平、建设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十大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将为成都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城市提供根本保障。
实施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大工程,是适应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选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关键词是现代化,它不仅包括产业发展的现代化,也包括社会发展、城市管理、居民生活等的现代化。由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生态建设、城市治理等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或多或少存在着短板和薄弱环节,把这些方面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来谋划和推动,符合成都市当前发展阶段需要。从发达国家现代化实践经验看,在由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逐步由从属地位进入到主导地位,居民收入、就业、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指标,成为政府推进发展关注的重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用“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三个维度指标计算的综合值即“人类发展指数”,来评估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欧洲经合组织提出了涵盖社区归属感、教育、环境、公民社会责任、健康、住房、收入、就业、生活满意度、安全感以及兼顾事业与家庭、私人生活等内容的“美好生活指数”,正是新的发展阶段催生的产物。
实施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大工程,体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取向。近年来的发展虽然也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对改善民生、优化企业营商环境、降低居民生活成本和企业经营成本、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等,都会有系统和全面的安排。但在实践中,经济发展任务一般是刚性的,保障措施相对有力。而民生任务常常被置于从属地位,约束力不强,保障措施不具体,一般不会触及保持生活成本竞争力、持续提升城市通勤效率问题,也较少涉及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更不会提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计划这样的高要求。这次将民生问题作为重要工程来抓,反映了发展取向的重大变化。
实施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大工程,有具体实施路径和相应的关键举措。为确保“十大工程”的实施收到预期效果,有效回应居民期待,成都市将提出可操作的措施。如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从实施就业专项行动、全民技能提升、多渠道增加财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着力;保持生活成本竞争力,从保障性租赁住房、长租房、人才公寓、提升生活消费性价比等着力;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计划,从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供给数量和质量、均衡普惠等着力;提升城市通勤效率,从城市布局优化、职住平衡、交通组织、完善线网、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等着力。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从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推动社区商业重整布局等着力;打造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从城市机会清单发布机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完善惠企政策“蓉易享”系统、探索审慎监管和弹性治理有效路径等着力;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环境友好城市,从创新激励、创业孵化、技能提升、人才引育政策、构建创新创业环境等着力;建设生态惠民示范城市,从“五绿润城”、营造多元体验生活场景、诗意栖居生态场景、建成天府绿道和“天府蓝网”着力;提升城市智慧韧性安全水平,从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构建高效智慧体系、专业管理体系和社区保障体系等着力;建设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从实施“幼儿良育”提能、设施设备适老化改造、无障碍场景营建专项行动、提升公共资源精细化配置等着力。
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可突出六个特色
每个城市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都会有与自身条件相匹配的特质。成都市坚持把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作为主线,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积极探索符合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建设道路,应突出以下特色。
让生态环境优势更突出。借助良好的生态本底,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空间布局,把“一山连两翼”的自然风光和宝贵资源,变成城市标配的生态骨架,为城市生态赋能添彩。进一步加密公园、湿地、水面和绿色廊道,实现山水相映,公园、绿地与湿地和湖面相连,构建“星罗棋布、类型多样、全面共享”的公园体系,形成多种动植物并存的生态空间,绿水青山掩映中的城市自然形态,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让游憩功能优势更加突出。公园是城市机体中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追求的载体,游憩则是公园需要具备的主要功能。如何让成都更好玩,应紧紧围绕将生态游憩、文化游憩、康体游憩和游乐游憩等的文章做足,借助“三城三都”建设,把城市旅游的巨大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形成美食、旅游、文化、音乐、会展、体育、购物等多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品牌。
让气候温润的优势更突出。着力解决空气质量存在的问题,持续降低PM2.5、PM10、O3、NO2和SO2的浓度,进一步提高优良天气的比例,使蓝天白云成为常态。优化升级居民和企业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提升城市绿色出行比例,提高新能源车的比重、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大幅度降低碳排放。
让出行便捷的优势更突出。将减少人们通勤时间作为重要任务,利用地铁率先成网的有利条件,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常規公交等主导的城市通勤网络,持续优化“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低碳出行体系,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合理分担。优化城市容积率和城市形态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功能区、行政办公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开放式街区,提高城市各组团之间的职住平衡水平,缩短通勤的平均距离。
让生活成本优势更突出。按照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的持续保持生活成本竞争力的要求,努力使生活成本、商务成本、旅游成本在一、二线城市中居于偏低水平,作为整个城市长期的战略安排,通过保持合理房价、稳定物价,完善公建配套等措施,构筑城市的竞争优势。
让营商环境优势更突出。成都市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环境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十四五”期间,要按照建设稳定、公平、可及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的目标,打造贸易和投资更加自由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增强对国内外先进要素、中高端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