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家东,杨可新,张法荣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50355)
慢性肾衰竭是在各种原发或继发的慢性肾脏病基础上,肾实质受到严重损害,导致肾功能持续减退直至衰竭,临床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全身多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是慢性肾脏病的最终结局,具有不可逆性[1]。该病属于中医“水肿”“肾劳”“关格”等范畴,肾衰之本在于肾虚、脾虚或脾肾两虚,气化不及,水湿泛溢,湿聚成痰,水道不通,血行不利,瘀水互结,正虚邪盛,日久浊毒上犯,壅滞机体。有学者研究近10年有关慢性肾脏病病因病机的文献发现,在虚证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肾虚证,其次是脾虚证,而在实邪病因中,临床以湿、浊、瘀、毒多见,湿邪较为常见,其次为浊邪、瘀邪及毒邪等[2]。可见,本虚标实贯穿疾病始终。
中医治病讲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主张识病为辨证的前提,在了解疾病的基础上运用辨证论治思维确立证型,明确疾病的标本虚实。徐灵胎提出:“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再结合专方专药,采用攻补兼施的综合治疗措施,多途径、多环节、多层次施治以达到治疗目的。杨霓芝教授认为,气虚、血瘀、浊毒贯穿慢性肾衰竭发展过程始终,提出该病的根本治疗大法为益气活血蠲毒[3-4]。段光堂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情缠绵,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而导致肝郁,治疗应以疏肝、补脾、益肾为主,在补肾健脾、祛湿化浊的同时,强调疏理肝气、肝脾调和、安神解郁[5]。基于国医大师刘尚义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经验的数据挖掘发现,用药频次较高的为活血、行气、祛湿药,并提出采用健脾除湿、活血祛瘀、解毒排浊、滋阴补肾法治疗该病[6]。综上所述,针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应辨证论治,审时度势,以解毒之品与培补之品相合,共奏保护肾功能之功。
2.1 黑地黄丸的运用 肾衰之本在于脾肾亏虚,其标为浊毒内壅,湿邪为病变基础。黑地黄丸出自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书中云:“黑地黄丸……主阳盛阴虚,脾肾不足,房室虚损,形瘦无力,面多青黄而无常色。”《中医方剂大辞典》指出其异名为“地黄丸”,载于《活法机要》,具有补肾健脾、益气降浊的作用,由熟地黄、苍术、干姜、大枣等药物组成。肾为先天之本,熟地黄补肾填精、滋阴养血,补肾以固封藏。脾为后天之本,苍术燥湿健脾,使脾运健旺,水道得通,湿浊得除。先后天相互资助,刚柔并济,上述二药配伍,既不滋腻,又不燥烈,脾肾双补,相得益彰。干姜、大枣共用为健脾和胃常用组合,脾胃功能正常则有助于机体对药物的吸收。诸药配伍,共奏补肾健脾、化湿降浊之功。
2.2 顾护后天脾胃 慢性肾衰竭内在病机关键为脾肾亏虚,首当从脾肾入手以培补正气,防止邪气乘虚而入。《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五脏虚损,尤重脾肾。”李东垣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景岳全书》指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养胃为先。”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旺,精微物质输注有度,则能充养机体,顾护人体后天之本。临床多选用党参、黄芪、茯苓、猪苓、车前子、白术、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薏苡仁等药物以健脾祛湿,又因考虑到湿邪黏滞,病情反复,因此临床运用健脾祛湿药物的剂量多在15 g左右。
2.3 解毒化浊药物的运用 在治疗慢性肾衰竭过程中,解毒化浊法是不可或缺的治则之一,但也不可长期服用解毒药物,应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患者的体质选用。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解毒药物苦寒峻烈伤及脾胃,加重病情进展;另一方面是避免药物的耐药性及毒性。临床常选用大黄、六月雪、黄芩、黄连、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等药物以解毒利湿,鬼箭羽、赤芍、败酱草等药物以解毒活血。另外,在治疗中明确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如六月雪可有效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水平[7];鬼箭羽可防止肾小球硬化,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并且能降低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改善肾功能[8-9]。
2.4 药物配伍原则 临床诊治慢性肾衰竭时,要根据患者病情分期的不同症状及个人体质进行辨证施治。首先,兼顾先后天,脏腑功能紊乱是标实产生的基础,肾衰竭患者大多久病多虚,乏力症状较为明显,培补正气尤为关键,故选方以参芪地黄汤加减。其次,行气利湿必不可少,水肿为肾衰竭患者最易察觉且常见的症状,气以流通为贵,人体生命活动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水湿泛滥会阻遏脏腑的气化功能。因此治水者必先治气,气机调畅,则水道则通,行气药多选川芎、白豆蔻、紫苏叶、陈皮等,祛湿方剂多选五皮饮、五苓散等。最后,慢性肾衰竭病程日久,病情缠绵,气血运行阻滞,血流运行不畅,如《素问·痹论》所言:“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瘀血阻滞可贯穿疾病始终,同时考虑慢性肾衰竭为虚实夹杂的疾病,化瘀药物多以养血活血为主,临床常使用当归配伍丹参、牡丹皮配伍赤芍、山楂配伍生鸡内金等,另外冲服三七粉3 g。浊毒为标实不散日久渐成,及时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方可保护肾功能,使疾病向愈。
(1)患者,男,46岁。2003年发现尿中泡沫增多,于当地医院查体发现尿蛋白(+),肌酐不详,无其余不适,未予重视。2006年因头晕发现血压升高,最高达140/80 mm Hg(1 mm Hg=0.133 k Pa),未予药物治疗,其间未定期查体。2018年7月出现胸闷憋喘,活动后加重。2019年5月患者因“胸闷憋喘加重”于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保健科住院治疗,入院后查尿蛋白(+++),血肌酐290μmol/L,心电图检查显示:ST-T改变。诊断为冠心病,慢性肾衰竭。给予活血排毒保肾方法治疗,复查血肌酐257μmol/L,出院后定期就诊,规律服药。2019年6月12日,患者因“劳累后出现胸闷加重”入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治疗,查尿蛋白(++),血肌酐300μmol/L,血红蛋白90 g/L,铁蛋白7.04 ng/m L,尿酸607μmol/L,予降压、保肾、补铁、降尿酸治疗,治疗半个月后血肌酐降至178μmol/L,遂出院。2019年7月9日患者因“感冒1周,伴胸闷、心慌”于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就诊。现症见:乏力,偶腰酸,胸闷,心慌,咳嗽,咳黄黏稠痰,无畏寒,无双下肢水肿,无头晕,偶耳鸣,无眼干、口干,纳眠可,无夜尿,尿中有微量泡沫,大便日行1次,质稀,舌质暗,苔白腻,脉沉。有高血压病病史13年,未规律用药;冠心病病史1年半,口服替格瑞洛片治疗。肌钙蛋白Ⅰ0.16 ng/m L;肾功能指标:尿微量白蛋白218 mg/L,尿α1-微球蛋白26.8 mg/L,β2微球蛋白0.581 mg/L;生化指标:血肌酐221μmol/L,肾小球滤过率29.69 m L/(min·1.73 m2)。西医诊断:慢性肾衰竭(CKD4期,失代偿期)。中医诊断:虚劳病,辨证为脾肾亏虚证。予黑地黄丸合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处方:黄芪、党参片、紫苏叶、瓜蒌、丹参各30 g,当归24 g,麸炒苍术、白术、茯苓、麦冬、山药、续断片、杜仲、六月雪各15 g,熟地黄、陈皮、墨旱莲各12 g,黄连片、五味子、鬼箭羽、大黄炭各9 g,生姜、大枣各6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2019年7月24日二诊:患者自述感冒症状好转,胸闷、心慌减轻,仍感乏力。复查血肌酐145μmol/L,肾小球滤过率49.41 m L/(min·1.73 m2)。处方:黄芪、党参片、丹参、瓜蒌各30 g,麸炒苍术、茯苓、麦冬、六月雪、山药、续断片、杜仲、白术各15 g,熟地黄、陈皮、当归、墨旱莲各12 g,五味子、鬼箭羽各9 g,大黄炭、生姜、大枣各6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2019年8月14日三诊:患者初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复查血肌酐98μmol/L,肾小球滤过率79.35 mL/(min·1.73 m2),效不更方,上方继服14剂。嘱患者监测血压,定期复查尿蛋白、血肌酐,若病情发生变化,及时就诊。
(2)患者,男,83岁。2019年9月初无明显诱因发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伴面部轻微水肿,当时未予重视。2019年9月11日自觉水肿加重,尿中泡沫未增多,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发热,无关节痛。于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就诊,现症见:双下肢水肿,足跟部隐痛伴行走时加重,偶乏力、头晕,口干,偶畏寒,偶胸闷、心慌,活动后加重,无腹胀腹痛,食少,眠浅,夜尿5~7次,无排尿不适,大便每日1~2次,质稀,舌暗红,苔白腻,脉沉。双肾、肾上腺及肾动脉彩超检查显示:右肾囊肿;双肾动脉阻力指数增高。生化检查:血肌酐156μmol/L,肾小球滤过率34.88 mL/(min·1.73 m2),尿微量白蛋白48.8 mg/L。西医诊断:慢性肾衰竭(CKD3期,代偿期)。中医诊断:水肿,辨证为脾肾阳虚证。给予黑地黄丸合五苓散加减治疗,处方:瓜蒌30 g,麸炒苍术、白术、茯苓、猪苓、车前子(包煎)各15 g,熟地黄、白芍、桔梗、茯苓皮、丹参各12 g,桂枝、赤芍、地龙、川芎、六月雪各9 g,土茯苓、干姜、大枣各6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2019年9月25日二诊:患者水肿减轻,纳眠可,胸闷、心慌症状改善。复查血肌酐122μmol/L,肾小球滤过率46.95 m L/(min·1.73 m2),尿蛋白(+)。处方:瓜蒌30 g,茯苓、猪苓、车前子(包煎)各15 g,熟地黄、麸炒苍术、白术、白芍、桔梗、丹参各12 g,桂枝、赤芍、六月雪各9 g,地龙、川芎、土茯苓、干姜、大枣各6 g。继服14剂,煎服法同前。
2019年10月16日三诊:患者无明显双下肢水肿,无其他不适症状,舌暗,苔薄白,脉沉。血肌酐89μmol/L,肾小球滤过率68.74 mL/(min·1.73 m2),尿蛋白(+)。效不更方,患者服药1周后自觉良好,停止服药。
慢性肾衰竭的病机关键主要为脾肾亏虚,水湿、瘀血、浊毒等浊邪阻滞。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治疗宜补肾健脾,治病求本。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酌情用药,以延缓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