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玉帅
(郑州市常庄水库管理处)
常庄水库地处郑州市西三环和西四环之间,是一座离郑州市区最近的按大型管理的中型水库,也是郑州市“常西湖新区”重要组成部分。水库毗邻“四个中心”,即奥体中心、文博中心、市民活动中心和现代传媒中心。北有陇海路,东临凯旋路、渠南路,西临沿湖路、雪松路,南有航海路,区位优势十分明显。1999年10月被确定为郑州市一级水源保护地,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常庄水库又作为郑州市反季节调蓄水库进行蓄水。
目前,常庄水库上游河道(从刁沟桥至张河村)全长约10 km,河道两岸宽窄不一,河谷纵横,基本处于无序管理状态,周边群众临河而居,河道淤积,水体面源污染严重,最上游还存在承包商开发建设现象。整个库区流域位于浅山区向平原区过渡地带,整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库区周长约8 km,呈南小北大,中间较深,最大水域面积约166 hm2,一级水源保护区陆域面积约180 hm2。库区周边村庄按照规划已基本完成拆迁,周围土地权属正在厘清。水库管理区土地权属清晰,已建成绿地5.60 hm2,水源涵养林约8 hm2,绿化生态基本成形。下游河道自大坝至南水北调干渠倒虹吸处,全长约1.50km,此段河道紧邻市区,弯曲狭窄,淤积严重,杂草丛生,周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正是由于常庄水库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水资源环境和上下游河道状况,使其在防洪排涝、应急供水、反季节调蓄、水生物栖息、消涨区湿地调节、亲水景观等方面的功能愈加凸显,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和辐射作用也更加明显。
针对常庄水库周边现状,根据郑州市城市建设规划,为改变常庄水库周边生态环境,还需要从水库生态功能区建设、截污治污、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和生态水位以及水安全几个方面努力。
2.1.1 水源涵养区
即在水库上游河道区域建设生态涵养林区。对现有河道进行疏浚开挖,明晰权属;对已建成的涵养林区加强管护,不断改善树种和林木结构,提高水源涵养林的功能等级;对规划建设区域着重做好实地调查,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讲求实效的原则,突出重点,因害设防,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充分考虑气候、树种、地势、生态功能等因素,把水源涵养林建设同库区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其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净化水质的综合生态效益。
2.1.2 环库生态区
即在库区沿岸200 m(一级水源保护区内)建设以生态环保、水土治理为主题的环库生态带。以水生态建设为重点,以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良好生态环境资源为基础,以饮用水源保护区为主体,环库生态绿化带为骨架,丰富完善各类亲水、近水和护水设施,打造集绿化、休闲、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观,为水源水质安全提供生态屏障。
2.1.3 精品游园区
即在水库管理区建设精品游园。虽然水库已建成5.60 hm2的游园,但除需在现有基础上提升景观功能外,还有必要作为水保和节水示范基地进行宣传,对全市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和示范推广,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使人们不仅能欣赏游园美景,心情舒畅,精神松驰,也可学到水保和节水用水等科普知识,从而为郑州西区再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1.4 生态湿地区
即在水库下游建设生态湿地保护区。充分利用下游约27 hm2区域(水库尾水渠末端至贾鲁河)原有的土壤、地形、地势、水体、生物等构成状况,依托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群落规划建设生态湿地保护区,一方面通过退耕还滩、环境改善、开挖河道、湿地补水等措施促进保护区恢复和发育;另一方面注意保护水岸自然弯曲状态,合理搭配种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提高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水陆边界的生态属性;同时根据常庄水库草本植物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合理建设,进一步优化局域水生态环境,努力打造成一个水生态体系融合共生的绿水青山画廊。
由于水库上游是二七区马寨开发区和荥阳农村居民区,开发区的污水、居民生活用水经常排入水库,对库区水质安全构成威胁,截污治污已迫在眉捷。荥阳农村居民区和洞林水库周边所开发的楼盘,人员集中,排污较多,急需建设一个污水处理厂,以解决污水排放问题;二七区马寨开发区的污水设法要与郑州市区的排污管道进行对接,从源头上解决污水处理难题。
鉴于常庄水库水位不稳,库区植被处在恢复期,生态较脆弱的现象,建立一个完整的水库生态健康评价体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础。在评价体系中,分五个等级,即I级理想状态,II 级健康,III 级亚健康,IV 级不健康和V 级病态。从“陆生、水生、鸟类及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统筹考虑,陆生生物方面指标选取陆生动物群落结构、陆生植物覆盖度,水生生物方面指标选取鱼类种群、底栖动物完整性、库边植物群落构成;鸟类方面指标选取当地鸟类栖息地状况和过境候鸟生存状况;社会服务功能包括水质达标率、防洪指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水库消落区保护及公众满意度。同时,还要采用水生资源实际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来确定指标的评价标准值。只有这样,才能认清水库生态环境状况,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下一步进行科学合理的水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
面对常庄水库水位不断降低,由此造成水生物资源难以生存的局面,应及时确定生态水位,解决生态退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常庄水库没有明确生态水位概念,而只有死水位和不同时期的汛限水位之说。可在调查了水库水生生物资源后,根据水库形态和水库内敏感水生生物所需的最低水位确定其生态水位。为防止水库生态进一步退化,也可将水库的死水位和水文统计资料中的多年平均最低水位作为参考值。当水库水位逼近或接近生态水位时,立即启动生态调水,一方面可减缓水位下降保护脆弱的生境,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自然降水、上游来水情况随时终止调水计划,这是一种稳妥型解决水库生态需水的方案。只有水库的生态水位处于一个最适范围,水库的生态系统和结构才不会受到伤害,最终保证水库生物最优生长条件,以维持水库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常庄水库水质监测工作自2011年2月投入使用,每周对库区水质进行自动取水,对水质的温度、浊度、PH 值、电导率、溶解氧等5 项化验分析,经过近几年的监测运行,积累了一系列精准可靠的数据,达到了预期目的。可是水质监测项目过少,分析麻烦且不能直观了解水质好坏,急需增加监测项目至13项或19项,这样使水质监测结果达到全面可靠,确实起到预警作用。另外,从管理上加大巡查力度和密度,做好巡查台帐记录,努力与市生态环境局、办事处、村委会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建立综合治理联动机制,从源头上控制环境违法行为。同时进一步制定完善库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现重大水体污染事件时,能够及时应对,正确处理,从而建立长效联动管理机制,保障工程和水质安全。
经过几年的治理与保护,常庄水库水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积累了一定经验,可是水生态还很脆弱,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仍需要一个长期坚持不断修复的过程。因此,常庄水库水生态建设任重道远,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系统过程,更是你我共同参与的过程。今后不仅需要从基础设施上改善水环境,更需要从水生态修复、功能区建设以及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付出巨大努力。随着常庄水库水生态项目逐年建设,一个水岸交融、绿色和谐的水生态景观系统初步呈现,一个符合中原文化地域特色的水域靓点正在形成,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