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文学类课程引入地方文化教育途径的探究

2020-01-11 11:1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6期
关键词:建水文庙文学类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 云南·红河 661100)

文学类课程,文科学生接触得比较多,尤其是中文系的学生,主要包括古今中外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学理论和作品选读,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是目前教学中最为严峻的问题和所面临的困境,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把地方文化融合在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所涉及的相应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尝试。

1 由中国文学的地域性特征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进步,文学类课程所涉及的作品,无论是从内容、思想观念还是审美、表达方式上,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与当今社会的巨大差异,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其已经和当今的社会相脱节,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更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该课程上。而在教学中,如果能具体选取本地区的某一区域进行深入研究,则可以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从地域性视觉来看文学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国文学的地域特征尤为突出,建安文学集中于邺;陈文学集中于金陵;河南、山西两地在唐朝涌现的诗人比较多,明清两朝则比较少;江西在宋朝涌现的诗人特别多,江苏、浙江两地在明清两朝文风最盛、作家最;岭南文学在近代特别值得注意。云南,地处边陲,在正史中,西汉司马迁在其《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称为“西南夷”,在古代文献的记载中,云南本是一蛮荒之地,烟瘴遍地,蛮夷杂处,乃罪囚流徙之地,明代状元杨慎就曾被流放到云南。从明代开始,随着以汉族为主的军人及移民的到来,中原儒学被大规模推广,云南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因此有了很大的变化,云南从遍地烟瘴、罪犯流放之地变为乐于教化之地。最能代表中原儒家文化在云南推广的标志是在元朝至元年二十二年(1285年)建成的建水文庙,距今已700多年,是我国西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在全国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大型文庙之一。元明清时期,地处南蛮之地要冲的临安府(今建水县)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孔庙的建立也是中央政府用来教化边民,传播中原文化的场所。由于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科举也得以实行,部分云南人因此得以外出做官,加强了与内地的文化互动。

红河文化也就是云南文化的缩影,红河文化内容丰富,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文化,哈尼梯田文化,红河州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建水文庙与紫陶文化,个旧锡文化,蒙自西南联大文化等。红河州更像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在这里既有中原的儒家、道家及佛教文化的流传,同样这里也保存了哈尼族、彝族的优秀民族文化,各种文化并生共存,互相渗透和影响,这在内地是绝对不可能见到的,这也同样是红河文化最有魅力的地方。如建水文化表现出显著的中原文化特色,这里有大量的佛寺和道观,有中国第二大孔庙(建水文庙)。石屏和弥勒则是表现出了中原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共存,石屏保存有大量的汉族祠堂和著名的彝族海菜腔,弥勒锦屏山的弥勒佛是目前云南最大的一尊弥勒佛塑像,此外弥勒彝族舞蹈“阿细跳月”也非常有名,每年八月“火把节”都有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和学者前来观看。红河、元阳和绿春则是因为聚集了大量的哈尼族,哈尼族文化是主流。

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在文学类课程的学习中,完全可以借鉴这些研究领域的成果,并把这些成果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各种古迹、庙宇、民居、音乐、舞蹈和文人作品,来了解当地文化的存留情况,从身边的文化现象入手,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可能性。

2 通过不同时期作品发展变化的比较分析,启发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历史传承

文学类课程的教学,往往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把中国几千年文学发展的脉络梳理清楚,并在研读分析各时期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基础上把握各时期文学发展和演进的规律。如古代文学史的主要构件是一个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没有作品,也就没有文学的历程。读者正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感知、欣赏和理解,把握某种文体的产生与发展、某个作家的观念与创作、某种文学现象的诞生与演变的过程,并进而把握整个古代文学史的脉络与趋势。

关于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文学的演进是最为重要的,而文学的演进又是通过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体现出来。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马观花地过了一遍,除了较有名气的大家之外,其他的作家甚至连名字都没记住,有少部分学生根本都不愿意花时间学习,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容和现代社会脱节,学好学坏似乎对他们今后的就业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因此在现阶段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尤为迫切!在教学中怎样拉近各时代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同样能感受到作品所具有的现代性是十分必要的。任何一种文化或是文学现象的出现,都不会突如其来,其演变、发展、传承特征尤为突出。

在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中,适当把当地文化的研究带入教学研究中,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拉近、解决文学类课程学教学中内容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哈尼族、彝族的文学的形式及特点,建水孔庙对当地及周边文化的影响,建水紫陶、个旧锡文化,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对蒙自文化的影响,文化名人杨慎、袁嘉谷对红河文化的影响,建水、石屏古建筑的特点及其蕴含的文化意蕴,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对红河文化的影响等问题都是文学类课程中可以关注和研究的。学生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并在自己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弄清建水孔庙的历史及其作用,那么对于儒学及儒学在红河的传播情况也就有了细致的了解,自然也就在对儒家文化跨越时空的追溯中找到古代和当今社会的连接点,用现代视觉审视文化的发展,找寻各时期文化具有的现代价值和意义,这对于文学类课程的教学同样重要!

3 在平时作业中培养学以致用和热爱地方文化的意识

在文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平时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手段。文学类课程的作业,一般常用的就是布置背诵、阅读文献和写读书笔记等方式。一方面学生感觉很被动,觉得很枯燥,有的学生甚至布置了也不认真做,敷衍了事;另一方面,由于课时紧张,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情况逐一检查,导致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如果能在平时作业的布置中,适当布置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与大学生活有密切联系并与地方文化专题研究相关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学习小组,自己去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收集相关材料,并运用自己掌握的资料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在班上进行学习交流,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让学生通过平时的学习中了解地方文化,在学习和研究中找到新鲜感和成就感。

对于学生平时作业的布置,可以依据本地区固有的文化特色,适当选取与建水文庙,红河、元阳的哈尼文化,弥勒佛教文化等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学生相对来说会更感兴趣。尤其是建水的文庙,文庙作为中国历代王朝祭祀文化圣人孔子的礼制建筑,是传统儒家文化最醒目的标志性符号,也是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儒学是中国古代的官方哲学和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文人及其文学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布置平时作业时,可以相应布置一些与地方文化有关的一些思考题,如以“认识建水文庙”为题,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资料,先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合作写成一份读书报告交给老师。这类与地方文化相关的作业,可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了解很多相关的知识,如儒学和佛教的相关知识及其在红河州的传播情况,儒学和佛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果能把这些相关知识运用于实际学习中,不但可以拉近文学和现实的距离,还对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有帮助。通过布置相应的作业去驱动、促进学生的创新型学习,学生有了任务,就有了主动进图书馆或寻访地方文化名胜的欲求,从而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局面,从“规定”变成“需要”乃至“必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取其中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打破时空距离,找寻到各地文化的特点,一定能获得不一样的认识和感悟。

猜你喜欢
建水文庙文学类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建水陶艺新观察
四川省资中文庙的建筑发展史及其修复研究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文庙开笔大典
文学类
建水紫陶: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