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霞
(孟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孟州 454750)
人工养殖孔雀只需要少量设备,可以采用散养或笼养方式。场地还应保证拥有较好的光照条件,尽量保持平坦,周围环境安静,最好为黄泥土或沙壤土。场地附近应有充足水源,保证水质无污染。笼舍可采用水泥或砖地面,完成3~5 cm 砂土铺设。舍内应配备保温设施,高、宽均为4 m,深达3 m,室外应配备长和宽均为5 m 的运动场地,利用2×2.5 m网眼的铁丝网围起。在大规模养殖时,需要将场地划分为生产和非生产两个区域,生产区建设育雏、孵化等不同室舍,保证布局合理,加强与非生产区的隔离。结合养殖需求,可以购置专用设备,如立体孵化器、育雏笼、饮水设备等。
孔雀需要成长至20个月才会性成熟,4~8月产蛋。繁殖时需要选择结构匀称、体质量适中、眼圆而有神的种母孔雀,种雄孔雀应保持较大体质量,带有性欲旺盛、健壮有力等特征。人工养殖应使母孔雀与公孔雀保持4:1 的比例,也可以通过人工授精提高孵化率。小规模饲养可以进行自然孵化,由母孔雀对受精蛋进行抱孵,大规模养殖需要采用孵化器,加强温湿度控制和通风管理,保证提供适宜孵化的条件。
雏孔雀为出壳到4 周龄的孔雀,需要采用笼育方式,配备电热丝等供暖设施。接雏孔雀之前,需要利用2%烧碱溶液对育雏室进行整体消毒,采用高锰酸钾熏蒸密闭2 d,然后通风进雏。饲养期间需要结合天气、室外温度等条件进行温度调节,1~3 d 孔雀应将温度控制在30~31℃之间,之后7 d每天降低1℃,确保温度达到23℃以上。湿度在60%~70%之间,湿度过大需要及时通风。在育雏期,需要适当增加光照,每天光照强度需要达到20~30 Lx。孔雀出壳12~24 h内,需要采用0.01%高锰酸钾水开食,可按照100 万单位/千克水剂量添加青霉素。饮水后2 h,可以手握饲料形成小团对雏孔雀进行饲喂。1~3 d 内,每小时饲喂一次,4~14 d 每天饲喂6 次,15~30 d 减为5 次。随着日龄增加,需要通过分群、淘汰控制饲养密度,做到隔离饲养病弱雏,有必要时需要及时淘汰。在生长达到2~3 周,需要利用电热断喙器切断1/2 上喙,同时切断1/3 下喙。在雏孔雀生长阶段,应保证饲料能量浓度达到11.46 KJ/kg,蛋白质含量在24%~28%之间,适当补充微生物和矿物质,可以按照日粮20%~30%提供青饲料。
育成期为孔雀生长的关键阶段,从2 月龄开始,一直到性成熟,孔雀饲喂应做到定时定量,形成一定规律。按照100 m2饲养20~25只的密度,可以实施栏舍饲养。育成期采用的饲料能量浓度应当达到11.47 KJ/kg,蛋白质含量在19%~20%之间,饲喂量在90~100 g 范围内,按照20 g/100 kg 剂量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添加微量元素剂量为100 g/100 kg。饲养期间应做到环境安静,饲喂进舍前利用人声提醒,建立条件反射。日常应按时清扫笼舍,及时完成垫料更换和器具洗刷,每周完成器具消毒,保证环境卫生。孔雀性成熟后,活动量不断增大,食欲也随之增强,需要在栏舍放养,提供蛋白质含量高的颗粒饲料。产蛋期间应保持安静,完成窝巢搭建,定时捡蛋和清扫、消毒。母孔雀应补充大量维生素C 和磷元素,利用年限在8 年以内。夏季应通过喷水降温,雨季需及时排出积水,保证场地清洁、干燥。在成孔雀养殖过程中,应做到定期修剪嘴爪,以免雄孔雀相互攻击,避免母孔雀啄蛋。产蛋过程中,需要由母孔雀自由采食,并增加饲料中的骨粉和鱼粉含量,保证饮水充足。为促进消化和预防疾病,可以在饮水中添加适量抗生素。成孔雀饲养密度为每50 m26只,公孔雀在1~2只之间。
人工养殖孔雀需要加强疾病预防,重点进行新城疫、白痢、组织滴虫病等多种疾病的预防。孔雀新城疫为急性、烈性传染病,危害较大,能够在孔雀生长各个阶段暴发,还应在7日龄、30日龄和3月龄分别完成新城疫疫苗接种。雏孔雀容易感染白痢,发病快,死亡率较高,还应通过在饮水中添加土霉素、痢特灵等药物预防。组织滴虫病属于原虫性寄生虫病,青年孔雀和雏孔雀易感,需要通过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甲硝唑进行驱虫,避免疾病的发生与传播。此外,还应加强马立克氏病、痛风等常见疾病预防,采用接种疫苗和预防性用药等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通过降低疾病发生率保证孔雀养殖可以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