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2020-01-11 10:20康石发李少华孙坚钢袁一峰黄小生史晓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腧穴督脉骨质疏松症

康石发 李少华 孙坚钢 袁一峰 黄小生 史晓林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5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代谢性疾病[2],从微观角度分析[3],已经发生骨质疏松的骨微观结构恶化,骨小梁减少,且小梁骨总体积减少,在外则表现为疼痛、变矮和驼背[4]等。据数据统计分析[5],骨质疏松症的患病人数每10年男性和女性分别将增加约15%和20%,年龄大于40岁的人群中患病女性远多于男性。我国是人口基数大国,老龄化面临严峻的形势,而骨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丢失,60岁以上人群占总人口的10.1%。50岁以上的男、女患病率分别约为14.4%、20.7%,且呈上升趋势[6],因此防治骨质疏松不可小觑。随着患病人数的增多,给我国骨质疏松的预防工作带来了更高的挑战。近些年来,穴位贴敷成为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新的中医疗法,综合了腧穴、经络、药物等因素,对内分泌、骨代谢等方面均产生影响。本文将从中医的视角综合各医家相关研究剖析穴位敷贴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的特点,以期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

1 骨萎的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学骨痿的范畴[7],中医学认为脏腑虚衰和瘀毒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1.1 责之于脏腑

脏腑虚衰是发生骨痿的根本原因[8],五脏藏精神血气,六腑化谷行津,若脏腑虚衰,百病则生[9],其中肾虚时最常见的病因,肾主藏精,精生髓化血以养骨,肾与骨有着密切联系,肾精充足则骨骼强健,若肾精不足骨髓便为无水之源,髓不养骨。有研究[10]表明,辨证为肾虚证者其骨密度明显较低,肾虚则钙磷代谢受影响,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脾胃化生气血,为后天骨髓之本[11],若脾虚不运,气血乏源,血无以化精,先天之精得不到充养,则骨髓失养。现代医学通过对中医中的脾脏研究后发现[12],脾发挥着消化系统的功能外,还参与物质代谢、人体免疫、神经调节,通过这些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骨钙、磷等矿物质的吸收诱发骨质疏松的发生;肝、肺、心三脏,虽在医学古籍中关于骨痿的记载颇少,但从其功能上分析亦可见其与骨痿的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如肝肾同源,肾虚可引起肝藏血不足;肝血虚亦能导致肾中精气亏虚[13],肝主疏泄,又可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肺朝百脉,全身气血通过百脉流经于肺;心主血脉,可化赤为血,三脏均均通过精气血影响骨生长发育。

1.2 责之于虚、瘀、毒

年纪越大者骨痿的发病率越高,这与老年人虚、瘀的体质有关,虚、瘀都是骨痿发生的关键病机[14]。虚和瘀互为因果,若脏腑虚衰,则无力行血,血滞则瘀成,脉络瘀阻,新血不生,使虚更虚,致筋脉、肌肉以及骨髓得不到营养而出现疼痛、痿废日渐骨痿,在虚、瘀相互作用下,久之将导致“毒”的产生,即“虚瘀致毒”论[5,7]。毒[15]是指气血津液不循常道,脏腑失调,使体内的生理病理产物排出不利,导致气虚、气滞、血瘀等,蓄久化为瘀毒之邪,虚、瘀、毒可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影响骨及周围组织细胞物质交换,骨的微循环障碍。细胞学上表现为骨细胞肥大、痿缩,或变性、凋亡[16]。

2 穴位贴敷的基础认识及选穴

2.1 穴位贴敷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腧穴是人体之气集中的部位,与经络之气相通,而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将人体各组织器官联系在一起[17],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正如《灵枢·本脏》[18]指出,“经络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穴位贴敷法是一种将药物碾粉加入酒精、姜汁和醋调配成药饼或药膏敷在穴位上进行透皮吸收的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临床积累[19]。药物用于穴位通过刺激经气的的集中点而作用于全身的经脉,达到调节经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作用,在药物和穴位双重作用下,可将药物的疗效最大化[20]。随着对经络的不断探索,张维波[21]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经络低流阻通道论,他认为经络是一种多孔介质通道,因其低流阻特点,组织液、化学物质和物理量可通过该途径运行。陈传江等[22]发现该通道有利于药物刺激腧穴激发经气,另外穴位贴敷后由于腧穴局部汗水难以蒸发,皮肤水化后皮肤角质层疏松,药物更加穿透后,进入人体后通过该通道可使中药的药理作用充分发挥而达到调节人体的作用。

2.2 穴位贴敷防治骨痿的选穴

李慧敏[23]经过对各医家临床研究进行分析,发现经络选用偏向于足太阳经和督脉,选穴则常用足太阳经上的肾俞、脾俞;督脉上的命门;骨之会穴之大杼;髓之会穴之绝骨。此外足三里、关元、太溪等腧穴也可选择。需注意的是穴位贴敷的运用注重特定穴,可拟肾俞、脾肾、足三里为基础方,功在调理先天之本,补益气血之源。吴亚东等[24]认为取穴以足太阳经、督脉为主,亦可取足太阴经、任脉、足少阴经等。其中以命门、肾俞、志室、关元等运用居多。王珊玺等[25]拜读近10年相关文献后发现,常用穴以肾俞、关元、足三里、脾俞、命门为主,除督脉和足太阳经外还可选用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任脉等。在临床运用上以脾俞、肾俞、命门等为主,多考虑足太阳经和督脉,足太阳经属膀胱络肾,经行脏腑之精气所输注的背俞穴,又如《黄帝内经》中记载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表明足太阳经与督脉皆与骨联系密切。

3 穴位敷贴的临床运用

近年来,我国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逐年增加,西医在治疗上多选用钙剂、双膦酸盐、活性维生素D等常规药物进行防治[26],但需长期用药,弊端较多。中医的外治法如穴位敷贴具备疗效显著、无痛或少痛等特点,在骨质疏松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在慢性病治疗方面优势独特[27]。

LIN XS等[28]采用天归散穴位贴敷研究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实验将60只去卵巢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和B组灌胃给药1 mL/100 mL生理盐水;C组给予天归散,组成为肉苁蓉、牛膝、杜仲、柯拉玉米等配成药贴敷于大鼠肾阙穴,一天一次;D组喂予碳酸钙VD3和阿法卡尔西多,观察12个月。通过检测BMD、BALP、TRAP-5b和BGP水平及骨组织形态学变化得到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后发现干预后C组和D组的骨密度与A组和B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而在BALP、TRAP-5b和BGP水平上均显著下降,最终得出天归散穴位贴敷可以显著改善骨密度的结论。高静等[29]采用子午流注纳支法对肝肾不足型患者进行穴位敷贴,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用独活、杜仲、牛膝,桑寄生等补肾强骨,草乌、川芎、细辛、防风、川乌(炙)、赤芍、肉桂、白芥子、当归、延胡索等活血温经,打粉后用姜汁糊成膏状。按时选穴组定为酉时(17:00~19:00)贴敷于阴谷、太溪和大钟;戌时(19:00~21:00)贴于复溜,非按时选穴组选在巳时(9:00~11:00)贴敷于上诉诸穴,连续贴敷5 d停2 d,2月后进行疗效评估,临床症状、体征按消失、明显改善、稍好转、加重或无变化对应临床愈合、显效、有效、无效等4个级别;证候积分减少率按≥95%、70%~95%、30%~70%、小于30%与这4个级别进行对应。发现按时取穴组和非按时取穴组在SOP治疗上均有效、显效或临床愈合,但是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前者在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消除中医证候、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更为显著。同年,胡阳等[30]做了相同的研究并发文指出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配成穴位敷贴治疗该病还可改善功能障碍,缓解焦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吕文静[31]认为采用穴位贴敷的方法可以显著缓解患者腰部疼痛的症状,研究如下。方用杜仲、红花、伸筋草、川断、透骨草等,意在活血化瘀,补肾健脾,将药物打粉加醋汁配制成小颗粒状用于贴敷,穴位取肾俞、脾俞、肝俞及阿是穴,评价采用6级评分计算疼痛积分,从0级~5级依次为无疼痛、负重后疼痛、活动后疼痛、休息痛、运动受限、需服药止痛,级数即为分数,每级疼痛按轻、中、重依次记为1分、2分和3分,二者分值乘积为最后得分。该项研究疗程为2年,将所得结果统计分析后发现穴位敷贴法在疼痛的缓解方面优于“钙剂、维生素 D”组,疼痛积分明显较低,且疼痛缓解时间明显缩短。马俊义等[32]利用肉桂、淫羊藿、狗脊等三位中药研成粉末后进行提取,制成巴布膏贴敷于关元,命门、腰阳关,三焦俞、大肠俞、膀胱俞、肾俞、气海俞等腧穴,疗程一年,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检测OPG、RANKL含量,采用双能X线测定髋关节BMD值。通过与“钙尔奇D片和善美片”组比较后结论如下:穴位贴敷疗法在缓解疼痛和肌痉挛症状方面效果显著,各观察指标如髋部骨密度和血清中 OPG含量正向改变更加明显。张柱基等[33]就牛萸散治疗骨质疏松症进行观察性研究,将组方中牛膝、干姜、吴茱萸、肉桂、丹参等几位药打粉调配成膏状,取适量于输液贴覆盖在悬钟、气海、涌泉、大杼、肾俞、关元、命门等腧穴上,疗程为6个月,治疗后搜集疼痛、骨代谢生化指标、FPG、2hFPG水平、BMD值等结果进行分析,得知牛萸散穴位用药联合西药治疗要远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使骨质疏松性疼痛感降到更低、使ALP骨吸收标志物水平更低,骨量提升更高。何康宏[34]使用肉桂、狗脊、露蜂房,腧穴取命门、气海俞、三焦俞、大肠俞、腰阳关、关元俞、肾俞。每贴敷3个月停1个月,1年后将治疗前的BMD值、VAS疼痛评分、各骨转换指标和 生活质量评分分别和治疗后第4、8、12月的对应值进行比较来分析治疗效果。研究发现中药穴位药贴可提升腰椎BMD值,明显缓解骨质疏松性疼痛,调节骨转换负平衡,改善生活质量。

4 穴位敷贴使用的的注意事项

穴位贴敷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其安全性高,但是以下情况应当注意[35~36]:局部皮肤有破损、疮疡者或感染者禁用;位于头面五官和孕妇下腰、少腹部等穴位禁用;治疗期间应清淡饮食,避食生冷、鱼鲜、辛辣等;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过敏反应,如水泡、破溃,全身性风团、斑疹、红肿、瘙痒者禁用;皮肤局部出现发红、灼热、痒痛者应在医生评估下使用。

5 小结与展望

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要缓解骨质疏松性疼痛,预防患者驼背畸形而影响心肺功能,降低骨折的风险,以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抗骨质疏松治疗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防治周期漫长,造成经济、精神上的负担。中医和西医都在不断的投入研究,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罪魁祸首是人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另外与丘脑-垂体-性腺轴[37]功能紊乱也有关系。至今为止,各医家对穴位敷贴法的临床疗效做了大量的研究,证实了其在治疗骨质疏松症并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等方面疗效显著。中医学认识到“骨痿”的发生不仅与各脏腑尤其是与肾、脾胃的关系密切,还与虚瘀毒密不可分,因此方药选用当以补肾强骨、健运脾胃,益气补血以及活血化瘀为主,如天归散、牛庾散和独活寄生汤等。药物可选淫羊藿、伸筋草、透骨草、杜仲、红花、川断、桑寄生、桃仁、肉苁蓉、独活和肉桂等。穴位贴敷是将配制成膏剂的药物敷贴于腧穴上达到治疗效果,因此除了药物本身的作用外,选取的腧穴也会影响该病防治的疗效。骨质疏松的发病与足太阳经、督脉、足少阴经、任脉等经脉关系较为密切,在临床运用时当灵活选用,可取其背俞穴、原穴,募穴等,腧穴可选用足三里、肾俞、脾俞、命门、关元、志室、大杼、绝骨和太溪等。本文所讨论的穴位敷贴作为一种中医的外治疗法,其选穴定经,选方用药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在临床上运用需辨证论治进行个体化治疗,其安全性高、成本低廉,发展趋势光明。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运用穴位敷贴法需辨证后进行个体化治疗,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因医生水平差异难以统一,因此无法形成大规模的使用,阻碍了该法的推广;临床医师往往低估穴位敷贴的疗效,只是将其作为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可有可无的辅助疗法,没有得到临床上的重视;穴位敷贴药物的剂量、干预频度、干预时间和个体差异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有关细胞、激素水平的作用机制研究不足,文献报道缺乏。

穴位贴敷作为中医药外治疗法,可作为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一种新的中医药方案探讨,以期发挥更好的骨质疏松防治效果,可研究空间大,学者们可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进一步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腧穴督脉骨质疏松症
脑-肾-督脉轴理论初探及临床应用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分析蒙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进展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旅途止泻按脾腧
最方便的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