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任南
(甘肃省靖远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730600)
牛羊布鲁氏菌病是由布氏杆菌侵染牛羊而产生的慢性二类动物疫病,患病牛羊会表现为流产、不育、生殖器官发炎、胎膜发炎等症状,对牛羊养殖业具有较大威胁。同时其可以通过患病牛羊传染给人类,威胁着广大牛羊饲养户的身体健康。因此,对布氏杆菌引起的牛羊布鲁氏菌病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适当探索非常必要。
作为一种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牛羊布鲁氏菌病不仅会感染犬、牛、猪、羊、鹿等多种动物,而且是人类传染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对我国主要牛羊养殖区域牛羊布鲁氏菌病预防及治疗情况进行调研,可知,2015年以来,牛羊布鲁氏菌病阳性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牛羊的布病个体平均阳性率分别从2010年的0.52%快速上升到2015年的3.91%,过半牛羊养殖基地分离出布鲁氏菌,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控形势严峻。
由于牛羊布鲁氏菌病感染菌是杆菌,只能净化淘汰,不能用药治疗,因此,牛羊饲养户应从非疫病高发区、疫病高发区两个视角入手,构建科学的疫情净化系统。
一方面,对于非疫病高发区,可以在每年春季、秋季两个季节,采用普检的手段,依据100.0%的比例对牛羊进行布鲁氏菌病的检测净化。即对每头牛羊,均采用血清学检验的方式,逐步进行确诊。在检出阳性牛羊后,第一时间执行扑杀规范,并将扑杀后阳性牛羊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同时对检出阳性牛羊的圈舍进行清洁消毒,保障净化率在100%。
另一方面,针对疫病高发区,在严格执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流通、冰鲜上市”原则的基础上,全面考察整个区域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区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牛羊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病原学检测能力、牛羊布鲁氏菌初筛检测能力及对牛羊布鲁氏菌诊断结果判定、规范治疗、科学管理的能力。同时依据区域分级的原则,贯彻应免尽免方针,构建以实验室检测和区域布病风险评估为依托的养殖场(户)免疫档案,严格要求全部调运牛羊在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上标注布鲁氏菌病免疫时间。逐步形成畜间产地检疫监管机制,为检
科学接种防疫菌苗,是控制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的关键手段,适用于牛羊布鲁氏杆菌病高发区。常用的牛羊布鲁氏杆菌病防疫菌苗为猪布鲁氏杆菌2号苗,其具有减弱布鲁氏菌菌株的作用,免疫时间较长。一般需要在牛犊出生半年后,进行一次接种,在牛犊出生一年半左右进行二次接种。
在科学接种防疫菌苗的基础上,应严格执行牛羊养殖基地清洁消毒规程,以每个养殖场门口为消毒重点,依托前期设置的消毒间(或消毒通道)对人员、车辆进行全方位、彻底化清洁消毒。随后每间隔24h,对栏舍内剩余草料、粪便进行清理。并在废弃物表面均匀喷涂消毒剂;每间隔72h,利用20%的生石灰,或3%的消毒威对牛羊养殖场地、栏舍进行清洁消毒;每间隔30天,对包含饮水槽在内的整个养殖基地进行一次彻底消毒。
此外,考虑到引种管理是牛羊布鲁氏杆菌病发生的潜在因素,因此,各牛羊场应严格执行实行自繁自养制度,避免或者尽可能少的从外界引入种牛、种羊。
基于布氏杆菌病人畜共患病的特征,为避免其在人畜间出现交叉感染,应加强对牛羊养殖基地内部及周边人员管理。
一方面,在人间建设牛羊布鲁氏杆菌病防治示范基地,组织专门人员,定期为承担相关牛羊布鲁氏杆菌病高危职业人群进行牛羊布鲁氏杆菌病防治知识培训,如从事牛羊养殖、牛羊加工、牛羊屠宰、牛羊布鲁氏杆菌病防治、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研究及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等。并在培训之后,对相关人员进行知识测试,在相关人员技术培训合格后方可为其颁发职业资格证。
另一方面,要求动物饲养人员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注意重点考察不同类型活疫苗对人体的残留毒力。同时严禁相关人员在牛羊养殖基地内进行动物产品屠宰或者动物产品烹饪,禁止外来人员(与饲养者无关的人员)随意进入牛羊养殖基地特别是圈舍,逐步形成全方位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系统。
通过上述措施实施,可以免疫牛、羊、犬、鹿、马、人等多种生物,降低牛羊布鲁氏杆菌病阳性率,保证人间布鲁氏杆菌病暴发疫情处理率达100%。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严峻的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控形势,养殖户及牛羊主要养殖地区政府应严格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防治的方针,综合采取分区防控、因地制宜、疫情净化、区域消毒等措施,形成适应区域动物防疫工作发展要求的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治机制,进一步提升牛羊布鲁氏菌监测预警、检疫净化、强制免疫、疫情处置能力,为牛羊布鲁氏菌上升态势的迅速遏制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