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晨
新疆师范大学(830000)
沂蒙山区隶属于山东省,自古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先民在创造古代灿烂文明的同时,也进行着自身居住环境的改善,从6 000年前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半地穴住宅,到龙山文化时期的地面土坯建筑、台基建筑,再到战国时期齐国首都临淄城大规模的民居住宅,山东民居一直以自有的特色发展着。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古时候的民居住宅大都荡然无存,但传统的营造方式却代代相传,形成了今天形态各异、千差万别的山东民居,而沂蒙民居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沂蒙山区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体系和外部特征上也都呈现着不同的风格特征。就象沂蒙各地的方言和饮食一样,各个地区的民居建筑代表了各个地方的地域特征和风土人情。总的来讲,以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划分,沂蒙民居大体可分为传统城市民居、平原地区民居、山区民居等几大类型。其中部分地区,由于受特殊的自然、人文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也会有更特殊类型的民居存在。不过总的来讲,沂蒙各地传统城市民居大都为三合院类型(北方多为四合院),因而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尊卑有序、用材考究,处处体现了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各地乡村民居多因地制宜、注重实用,因而丰富多样、富于淳朴自然的美感。
沂蒙各地的民居在整体格局上大同小异,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结合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特征、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情况。沂蒙山区位于山东省南部,受到孔子“礼文化”的影响,“礼”是其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民居分主次尊卑,一般格局为坐北朝南,分为主房与配房,主房又分为客厅与东西厢房,配房多为工具房或厨房等。沂蒙山区中部地势起伏、平地狭小,民居村落多分布在山坡陡地,以求少占耕地。远远望去,整个村落高低起伏、富有变化,与脚下的青山融为一体,加上四季草木的点缀,景色非常优美。山区的民居院落也多以三合院为主,因地制宜、布局自由、注重实用。房屋多以石头垒成,整个院落从门楼到围墙、从台阶到墙身,都用大大小小的石板、石块砌成。这种石头民居加上原木门窗构件,给人质朴粗犷的感觉;这类民居在临沂山区等地还完整保存着。
沂蒙平原地区土地辽阔。民居建筑院落很大,一般为五间北屋、三间厢房,院落内另搭建牲口棚、大草棚、猪圈等生活生产设施,院前一般还建有一个小小的菜畦,种点瓜果蔬菜。这类民居往往以土坯、麦草为建筑材料,即房屋墙体多为土坯砖墙,用麦草泥筋抹墙面,屋顶抹成平顶、采用麦草苫成坡顶。这种泥土民居虽不如砖石瓦房坚固耐久,但屋顶易于维护修缮,每隔10~20年换一次房顶的麦草,仍如同新居一般。即使房子倒塌了,泥土、草木都还于土地,非常环保。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沂蒙传统建筑的考察和研究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民居的考察研究更几乎是一个空白。目前,沂蒙正处在一个经济、文化变革的时期,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古老的民居正在飞速地消失。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乡房地产热的升温,许多历经千百年幸存下来的民居正成片成片地被拆毁。在一些富裕起来的乡镇,传统民居破坏尤为严重,我们更应该加强保护与研究,它们与自然相和谐、与环境相融合的设计原则,以及就地取材的手法,对于我们研究沂蒙的文化历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新民居的设计与发展也起着指导性作用。沂蒙民居的研究工作十分艰巨,但它对我们的历史和未来都将有着永远不可磨灭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