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副伤寒的诊断与防治

2020-01-11 07:59:23脱姽婳
中兽医学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副伤寒下痢粘膜

脱姽婳

(甘肃省泾川县畜牧兽医中心玉都工作站,744316)

犊牛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常见于10-40 日龄的幼犊。 其特征是表现败血症和胃肠炎的症状, 慢性病例还可表现肺炎和关节炎。

1 病原和流行病学

常见的病原为都柏林、肠炎及鼠伤寒三种沙门氏菌。

副伤寒病畜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 带菌牛的胆囊内长期存有病原体,不断随粪便排出,污染水源和饲料而散播本病。 病原菌能在含有大量蛋白质的污水中长期存在,因此被病畜粪便污染的污水危险性最大。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此外,带菌动物在不良外界条件影响下,也可发生内源传染。 饲料不足、管理不善、卫生不良、饮用污水以及患有其它疾病时, 均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2 症状

潜伏期平均为1-2 周。 根据病程长短可分急性和慢性两型。

2.1 急性型:生后一月龄以内的犊牛发病时,多呈急性经过。 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脉搏增加,呼吸快速,呈腹式呼吸,并发生结膜炎和鼻炎。 常在发病后第三天出现下痢, 粪便呈灰黄或黄色液状,混有粘液和血丝,并有恶臭气味。 病情严重时,出现肾盂肾炎的症状,即排尿频繁,表现疼痛,尿呈酸性反应并含有蛋白质。 病犊迅速衰弱,倒卧不起,高热不退,于发病后第5-10 天死亡。

2.2 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下痢逐渐减轻以至停止,排粪正常。 但同时出现呼吸器官的症状,初由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后变为粘液性或脓性。病犊咳嗽,初为干性,后变为湿性并带有疼痛。开始为支气管炎,以后发展为肺炎, 体温显著升高。 病的后期,四肢关节发炎,表现跛行。 病程较长,可拖延1-2 个月。

3 病理变化

急性型在胃肠粘膜出现炎性变化,全身粘膜、浆膜及心外膜可见多数出血点。 淋巴结、脾、肝及肾肿大。 肝及脾散布有灰色小坏死灶。 慢性型的肺有炎症灶,且伴发坏死。肝有坏死结节。小肠粘膜有出血点。 膝关节及跗关节发生浆液性炎症。

4 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但应同时考虑病犊的年龄。 本病与大肠杆菌病不同,一般都发生于10 日龄以上的犊牛。体温长期升高(40℃以上)。于发病后第三天开始下痢。 剖检可见典型病变,特别是脾脏肿大有诊断意义。本病的诊断常以流行病学、临床病状和病理变化为基础, 必要时再进行细菌学检查。细菌学检查可以无菌操作采取肝、肾、脾、肺或淋巴结等病料送实验室化验。

5 防治

在未发生本病时,要加强对妊娠母牛、犊牛的饲养管理,以增强抵抗力。防止犊牛吃污染的垫草或饮污水。 畜舍、用具应保持清洁并定期进行消毒。 有条件时可用抗血清或牛副伤寒氢氧化铝菌苗进行预防注射。

在发生本病后,应对犊牛群进行逐头检查,将病犊和可疑病犊隔离进行治疗。 对新生犊牛在分娩后2-3 小时, 注射抗血清进行紧急预防。 并于10-14 天后再注射菌苗。对畜舍、用具及粪便应进行消毒。

对本病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很多,有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磺胺二甲嘧啶或磺胺嘧啶等)。 抗菌素中常用合霉素、金霉素或土霉素。 在沙门氏菌中,常出现抗药菌株。 当使用某一种药物无效时,可换另一种再试用。

中兽医治疗以清热安神、燥湿收敛为治则,处方:黄连 15g、柏子仁 15g、乌梅 10g、柿蒂 10g,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或试用偏方:食盐60g、大蒜瓣120g,混合捣烂,开水冲调,候温灌服。

猜你喜欢
副伤寒下痢粘膜
仔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中药喂产仔母猪防仔猪下痢
仔猪下痢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新农业(2019年21期)2019-01-06 01:11:34
仔猪下痢鉴别诊断
猪业科学(2016年6期)2016-09-24 03:14:32
仔猪副伤寒的预防与治疗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49
临床诊治仔猪副伤寒的建议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47
基于严重烧伤抗休克时胃肠粘膜内缺血的研究
粘膜下阴道紧缩术矫正阴道松弛的护理
粘膜下阴道紧缩术手术治疗阴道松弛患者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