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霞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43000)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猪最易患的一种传染性病症,对猪的生长发育有极大的危害[1]。 症状较轻的猪可在几周后恢复健康,症状较重的猪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可在短时间内加重病情,最终死亡,甚至会累积全窝猪,给养殖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主要由Bb、Pm 两种病菌联合感染及多种应激影响所致。 当猪受感染后,其病原菌可在猪的鼻粘膜上快速增殖,诱发鼻腔及其他组织炎症反应,其分泌类皮肤坏死毒素可造成局部软骨萎缩、坏死,进而发生钙磷代谢障碍,阻止鼻甲骨正常发育,最终出现萎鼻或猪鼻生长缓慢的症状[2]。
Bb 主要流行于发达国家,可感染各种日龄的猪,尤其是新生仔猪。猪感染Bb 的主要病源为带菌猪,通常以带菌飞沫水平传染或垂直传染的方式传染给猪,其细菌可依附在猪鼻腔黏膜的上皮细胞纤毛内,通过不断增殖并产生皮肤坏死毒素,诱发鼻腔黏膜病变,毒素侵蚀鼻甲骨,导致猪鼻萎缩。 研究发现,生活环境差、饲养管理差均可造成猪仔免疫力低下,成为易感猪[3]。 此外,发病严重程度与猪仔的日龄有着极大的关联。 一般情况下,2~5 月龄猪的感染率较高,且长白猪较其他品种的猪易感,国内土种猪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带菌猪、病猪可经传染源、昆虫、鼠等途径传播,尤其是患病母猪的传染率较高,呈散发流行、地方性流行。
临床诊断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以实验室诊断为主,包括血清学诊断、微生物学诊断、药敏试验与生化试验三种。 血清学诊断以乳胶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为主,乳胶凝集试验具有重复性好、操作简便、可靠的特点,试管凝集试验实际操作较少,且对早期感染猪的检出率较低。 微生物学诊断主要指对Bb、Pm 两种病菌的检测,均可获得可靠结果。 药敏试验与生化试验中,药敏试验发现病原菌对白霉素、 氨苄西林无敏感性,对庆大霉素、 氟哌酸及磺胺嘧啶均存在轻度敏感,且对卡那霉素存在中度敏感; 生化试验中VP、尿素酶试验结果均显示阴性。
结合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流行特点及临床诊断,可提出如下综合防治对策:
4.1 加强饲养管理: 以自繁自养为饲养原则,引入外来种猪前需严格检疫,至少隔离1 周左右确认无疫病才可进行混群饲养。 及时淘汰病猪,计划淘汰无症状种猪,有效防控该病。 重视断奶仔猪、母猪、2~5 月龄猪等易感猪的饲养,喂全价饲料,并注重微量元素摄入全面,提高易感猪机体的免疫能力。 实行全进全出制,提高整体母猪群年龄,禁止鼠类、犬猫进出猪舍,切断病菌传播途径。 定期检查种猪的生长发育情况与机体免疫功能,净化猪群[4]。
4.2 改善饲养环境:饲养过程中,注意猪舍猪群密度适宜,保持舍内干燥、通风、温度适宜,及时清理猪粪,维持舍内清洁。 定期消毒猪舍,主要对场舍、猪圈、饲料间及相关用具进行彻底消毒,避免病菌滋生。
4.3 免疫接种:灭活油佐剂苗是防控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有效免疫剂,种公猪每次可注射0.2ml,2 次/年;新引入未免疫的后备母猪需马上接种,每头的注射剂量为1.0ml;母猪产前4 周可注射 2.0ml;1 周龄仔猪需注射 0.2ml;4 周龄仔猪需注射0.5ml;8 周龄仔猪需注射0.5ml。养殖户可参照以上免疫程度,定期为猪进行免疫接种,以保证猪的正常发育。
4.4 药物治疗:20~30kg 体重范围的仔猪可适当在猪饲料内加入土霉素或金霉素,持续喂养10~15d; 母猪产前0.5 月可在其饲料中加入磺胺噻唑、磺胺二甲基嘧啶及其他药物,均可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临床经验显示,磺胺二甲嘧啶100mg/kg+青霉素50mg/kg,每周给药 1 次,持续饲养4~5 周,可有效防治该病。 对于发生萎鼻的猪,可为其注射敏感抗菌剂、喷鼻治疗,3~5d 为1个疗程,停药后可将瑞星泡腾片消毒其饮用水并让病猪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