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茂永
(武陟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武陟454950)
我国养猪模式已经由原来的千家万户养猪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在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畜产品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粪污和废弃物,然而这些粪污并不能直接作为土壤肥料,因此粪污处理显得尤为重要。部分养猪场缺乏有效的粪污处理系统,以致大量未处理或未完全处理的粪污被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引起疾病的传播,影响人畜的健康,制约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从粪污危害、粪污清理模式、粪污处理方式及利用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养猪场的现状与技术。
粪污的清理难度大,若清理不及时,舍内的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有毒气体的浓度就会上升,猪舍内空气质量下降,超过一定的范围就会对养猪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带病猪的粪污会引起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孳生传播,造成猪呼吸系统疾病、腹泻等,发病率升高。
猪场粪污若采用水冲式,会引起舍内湿度的增加,造成病菌的孳生,排到舍外的污水如果不进行严格处理,一旦浸入水体则会造成水体的污染,包括有机污染、生物污染、有毒有害物质等。这些污染物易造成水质的恶化、严重者会对人们的饮用水构成严重威胁。
粪污堆放的位置不正确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夏季易导致大量的蚊蝇孳生,极易导致疾病的传播及环境质量的恶化。
猪场粪污处理不当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破坏,粪污内含有大量重金属,若直接进入农田,易引起土地板结、酸碱度失调、害虫增多等等。
发病猪的粪污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猪场的生物安全,使猪场生产管理的难度加大。
以上这些是猪场粪污的部分危害,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因为粪污的处理不当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重视粪污的处理是养猪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规模猪场的粪污产生量大,加上饲养人员少,粪污收集难度比较大,合理的猪舍结构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猪舍清粪模式主要采用干清粪、漏粪地板和水厕所三种方式。
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小型养殖场,以家庭养殖为主,一般单人饲养量在300头以内。这种模式猪舍结构简单,建造费用低。但其缺点也很明显,主要表现为:清粪费时费力,猪舍卫生差,夏季蚊蝇多,污染周边环境,这种模式正逐渐被淘汰。
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大型养殖场,猪舍地面采用半漏粪或全漏粪结构。优点主要有:一是节省员工,单人饲养量大幅增加,达到3 000头左右;二是卫生清扫方便,漏粪板下面是水池,猪粪尿直接进入下面的水池;三是漏粪板下面的水池能吸收硫化氢、氨气等有害气体,若再配有风机水帘及自动温控系统,猪舍温湿度、空气质量等都能得到有效控制。缺点主要是猪舍建造投资大,后期维护项目多,粪尿水池不易清理干净等。
该模式在猪舍靠墙端做一个露天下水道,末端有个阀门。平时水厕所放有少量水,待猪粪尿较多时,打开阀门,放走粪尿,将水厕所冲洗干净。这种模式介于上述两种之间,几乎适合所有大中小型猪场。优点是投资较少,较省人工,粪尿清理干净。缺点是用水量大,粪尿污水处理难度大。
未来发展方向是将漏粪地板与水厕所模式有机结合,再配上刮粪机、干湿分离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有机肥制作系统等,使粪污得到有效处理,做到零污染零排放。
粪污处理长期困扰着养殖业,目前粪污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厌氧—还田自然处理模式、沼气池模式、厌氧—好氧处理模式。
这种模式相对经济又自然环保,适用于远离城市和村庄的中小型养猪场。猪的粪便通过人工清理,在固定的堆肥场进行生物发酵熟化后,当作肥料还田。猪场收集的废水在污水池先经过厌氧消化处理后,再采用人工湿地、林地、果树地等自然处理系统对厌氧消化液进行后处理。厌氧—还田模式的关键点是:猪场周围要有土地,同时要考虑周围土地的承载力,适用于离城市较远、经济欠发达、气温较高、土地宽广、地价较低、有滩地、荒地、林地或低洼地可做废水自然处理系统的地区。
粪污收集——厌氧发酵——沼气池利用模式,这种方式在现代中大型规模养猪场中应用较为广泛。粪污清理时采取干湿分流,减少水的使用量,粪污的排出量也大大减少。排出的粪污经过简单预处理后进入沼气池发酵产沼气,沼气用于员工日常生活、猪舍照明、淋浴等等,沼渣可持续用于还田、鱼塘等。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猪舍粪污处理有效方便,劳动强度小,资源使用充分,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与控制等。缺点是:成本花费高,沼渣清理困难,沼气池管理维护要求严格,冬季产气困难,养殖规模小、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使用受限。
该模式的猪场废水处理系统模拟厌氧还田自然模式,多用于集约化养殖,猪场粪污经过干湿分离系统,废水经过三级沉淀池逐级进行过滤、沉淀、好氧厌氧处理,达到排放要求;粪便经过除臭熟化等一系列过程,再机械加工成有机肥进行出售。缺点是:需要较大的投资,其设计、转运处理均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来执行。
这三种方法并不是固定的模式,在生产中,养殖场可以根据自身的规模、经济条件、环境要求等,制定适合本场的粪污处理办法。
猪场粪污包括猪的粪尿和清粪产生的废水,而废水占绝大部分。因此,减少粪污产生必须从减少清粪用水量出发,设计科学合理的清粪工艺。采用干湿分流技术,可减少用水量;采用节水的冲洗设备,如高压水冲洗;雨污分流,避免雨水和粪污混合;采用预处理方法,包括人工清扫固态物、栅栏分离、固液分离设备、沉淀池等。
日常管理中做好猪的三点定位工作,让猪集中在某区域排粪尿,可有效避免因冲洗大面积粪尿而增加用水量,从而减少粪污总量。另外,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提高猪舍空气质量,减少粪污冲洗次数和使用时间,也能减少粪污量。
良种猪具有生长速度快、饲养周期短的优点。生产实践表明,以产肉100 kg计算,若饲养良种猪,其粪尿排泄量约为1 000 kg。如果饲养一般猪种,则粪尿排泄量可达到2 100 kg。由此可见,减少规模化猪场的粪尿排泄量要注重猪种的改良。
根据猪的生产阶段、生理阶段、营养状况和理想蛋白模式配合日粮,让猪得到全面、适量的营养物质,不仅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还可以减少粪污排放量。选择适当的饲料添加剂比如氨基酸添加剂、酶制剂、沸石粉等,不仅可提高饲料利用率,还能杜绝添加超过生产需要的大剂量重金属,防止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采用先进的粪污处理办法,通过工业、厌氧或有氧发酵,对猪场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比如生产沼气、还田、养殖等。
养猪场粪污处理,不仅需要场主的主动配合,还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政府应建立粪污处理财政补贴机制,在原有的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的基础上,增加产品补贴,实现粪污处理补贴从建前向建后使用延续,通过养指场粪污处理工程的先建后补政策,提高养猪场主处理粪污的积极性。对于环境敏感地区.政府应限制养猪场的数量,鼓励减少大型养猪场,建立种养一体化机制。在为养猪场划分用地时,要将粪污处理用地一并考虑进去。政府应引导成立专门的粪污处理公司,制定合理的粪污处理收费标准,保障养猪场和粪污处理企业的利益,形成新的粪污处理模式。
综上所述,养猪场粪污处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过程,需要相关部门和政策的大力扶持,在养殖过程及粪污处理实践中,要及时改进粪污处理技术,不断总结经验,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有把握好粪污的正确处理,将产生的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资源化合理利用,才能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养猪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规模化猪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水平,推动养猪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猪肉品质,保障人们健康,提高养猪场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