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博涵 陈敏
患者,男,25岁,职业为司机,2018年7月12日初诊。主诉:右手腕背伸乏力10天。患者于10天前右手枕头休息一夜,次日早晨醒后自觉右手腕背伸乏力,右手背部麻木,右前臂酸胀感,至门诊就诊,查颈椎正侧位片提示颈椎退行性变,C5/6椎间隙稍变窄;查颅脑CT、前臂桡神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予推拿、口服甲钴胺片等治疗后乏力、麻木症状无明显改善,右手腕仍背伸乏力。入院后完善平卧及过屈位颈椎MR检查提示C5/6椎间盘轻度膨出;肌电图提示:桡神经损伤。查体示右手腕背伸受限,肌力约3级,右手指外展受限、夹持物品乏力,右手肱桡肌、指间肌较左手萎缩,余肌肉肌力、肌张力正常;右手前臂、虎口区浅感觉稍弱;右肱二头肌腱反射稍活跃。桡神经功能评分[1]:伸腕<30°,肌力M3,伸拇活动度可,伸指活动度可,总分为9分。患者右手腕背伸乏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加之患者舌淡苔薄白,脉沉涩,中医辨证为痿证(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为桡神经麻痹。治疗上,针灸以疏通经络为法,以靳三针疗法为指导,按桡神经行走规律分布,主穴选用上肢痿三针(合谷、曲池、尺泽),挛三针(尺泽、极泉、内关),肩三针(肩I针即肩髃,在肩髃同水平前、后各2寸为肩Ⅱ针和肩Ⅲ针),C5~T1夹脊穴(旁开0.5寸)、手三里、外关;配穴:气虚血瘀证配足三里、血海(均双)。操作:针刺合谷、曲池、尺泽、内关、外关、手三里时直刺15~20 mm,针刺足三里、血海时直刺20~25 mm,均以产生酸胀麻为度;针刺极泉时要避开腋下动脉直刺25~30 mm,要求针感使上臂或手指端抽动1~2次;针刺C5~T1夹脊穴时,在颈椎旁开0.5寸,沿督脉方向80°左右的方向斜刺20~25 mm,针感以向颈肩部扩散为佳;肩三针是向下直斜刺25~30 mm,注意不能刺入关节腔内。以上各穴位进针后行提插捻转,再度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电针疏密波30分钟,配合神灯照射。中药内服方用补阳还五汤,处方:黄芪15 g、当归15 g、桃仁10 g、红花10 g、甘草泡地龙15 g、川芎10 g、赤芍10 g,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西药予甲钴胺注射手三里穴。治疗2周后,患者右腕背伸乏力状况改善,可背伸至与前臂同一水平。五指外展仍乏力,夹持物品乏力。桡神经功能第二次评分:伸腕≥30°,肌力>M3,伸拇活动度良,伸指活动度可,总分为12分。1月后复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桡神经功能第三次评分:伸腕≥45°,肌力>M3,伸拇活动度优,伸指活动度优,总分为16分。
桡神经起始是由C5神经根至T1节段发出,主要为C7髓鞘神经组成,经腋腔臂丛发出,斜下绕肱骨桡神经沟进入前臂伸肌群,沿途发出肌支支配肱三头肌和前臂的全部伸肌,皮支布于上臂和前臂背侧皮肤及手背桡侧部,支配前臂、腕部、手指伸肌群,在臂丛诸神经中最易受损伤,常见发病年龄在15至55岁。桡神经紧贴肱骨中段的肱骨干,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多为以臂代枕等睡姿不良导致头部过久压迫上肢、肱骨干骨折、长时间外展等所致,造成桡神经部位血循不畅,神经鞘水肿,甚者神经轴变性。桡神经损伤表现为其支配区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临床主要是以不能伸肘、伸腕及伸指,前臂不能旋后,出现腕下垂症状,以及前臂外侧、虎口区、拇指及食指近节背侧出现感觉减退、麻木等。本病目前可用神经-肌电图检查定位诊断[2]。
该患者的年龄、病因、临床表现均符合桡神经麻痹的特点,结合肌电图提示桡神经损伤,既往病史中提到患者颈椎DR片存在异常,病变累及手部到大、小鱼际及骨间肌,同时桡神经损伤还应与平山病相鉴别,平山病影像学表现为颈段脊髓萎缩、变细及异常信号,故入院后完善颈椎动力位MRI[3],无上述异常信号后,可明确诊断为桡神经麻痹。中医方面,桡神经麻痹属于周围神经损伤,其经脉不通,导致力困筋乏,肌肉萎缩,符合痿证特征。痿证可分五个证型,其中肺热津伤证以发热后突然出现肢体微弱无力为表现;湿热浸淫证为慢性病程,喜凉恶热,逐渐出现肢体困重,痿软无力;脾胃虚弱证起病缓慢,少气懒言,纳呆便溏,肢体无力逐渐加重;肝肾亏损证以下肢无力明显,腰膝酸软,无法久立;气虚血瘀证是以手足麻木不仁,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可伴有肌肉活动隐痛,舌淡黯,脉沉涩。本案患者睡姿不当,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经气运行不利,肢体失养则痿软;久压上肢,阻碍上肢气血运行,难以濡养其筋脉、肌肉,故右手腕背伸乏力、肌肉萎缩;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行滞涩,阻于经络,故觉右前臂麻木不仁,舌黯苔薄白,脉沉涩,辨为气虚血瘀证,故采用靳三针疗法合补阳还五汤治疗。
“靳三针”是著名针灸专家靳瑞教授多年临床经验,经过反复推敲、总结,创立出以三针为临床常用组合穴位,被誉为“岭南针灸新学派”。其针灸配方鲜明独特,如痿三针、挛三针、肩三针为病灶部位的取穴,且选穴精,疗效好。因此治疗桡神经麻痹,本病案采取以靳三针思想为指导,加之《素问·痿论篇》中提到“治痿独取阳明”,针刺阳明多气多血之经,既利于桡神经局部的经气疏通,又助于全身气机的通畅,以达到气助血行的目的。因此首选上肢的痿三针,其中合谷、曲池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合谷为原穴,原气发源于肾,由三焦输布于全身各处,通调内腑,可调节内外,宣通上下,在调整人体气机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其位于肌肉浅层分布桡神经浅支;曲池为合穴,其性较游走,宣通气血,散风驱邪,血行则瘀祛,瘀祛则络通,原合相配,更能调理脏腑,输布经气,提升效果;尺泽穴在《针灸逢源》中可应用于“肩臂痛,手足挛急,诸虚百损,四肢无力”等症,解剖可见其深层分布桡神经干,通过针刺能刺激桡神经恢复,可活络舒筋、调理气血,气血足则濡养筋脉肌肤。挛三针中,极泉穴为手少阴心经起始穴,具有激发经气,濡养上肢肌肉,其深层为臂丛神经,支配上肢感觉和运动,属神经干刺激,可使神经元兴奋,减轻神经干及其分支的水肿,加强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作用;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会元针灸学》言“内关者,阴维脉所发,是心包经之络脉通于任脉,关于内脏,血脉之连络,故名内关”,其由阴维脉而出,主一身之阴络,又与冲脉合于心胸胃,可宣通心阳,以至三焦之气血豁达,深层有骨间神经,使桡神经损伤瘀去而痹解;肩三针中,肩I针肩髃属于手阳明经,能够调理局部经络气血,肩II针、肩III促进血液循环,加强了刺激活血的效果。结合桡神经分布及阳明经分布特点,两者循行走向部分重叠,选取C5~T1夹脊穴、外关、手三里。颈夹脊穴为起始段,调节上段神经气血,使其气血调和,上输下布;外关为八脉交会穴,与内关同治上肢痿痹,解剖学相关研究提示内关透外关25 mm深层有控制腕伸肌、屈肌的肌肉和神经[4],与内关有协同作用,使活血舒筋之效事半功倍;手三里穴属于阳明经,其具多气多血之性质,加之浅层有腕长、腕短伸肌,深层有桡神经深支,能够直接对桡神经起到刺激作用[5],促进桡神经恢复。本案桡神经损伤患者辨为气虚血瘀证,故配以足三里、血海。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千金要方》载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补益后天之本,使津血生化有源,针刺其可调节全身之气血,气血旺则壮周身之阳气,疏通经络,筋脉得以温养。血海可补充气血,改善桡神经麻痹症状,同时采用电针的方式改善神经束内血流变化,兴奋神经以提高轴突存活率及影响神经细胞再生能力[6]。诸穴配伍,旨在补养气血,宣通气血,调和气血,从而加速神经生长速度,使桡神经功能得以濡养加速修复。
补阳还五汤最早出现于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中,原用于中风病的治疗,“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蜗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后临床使用较广,可应用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面神经炎等疾病,并取得良好的疗效[7],其病机同属气虚血瘀,实现了异病同治。本案用于治疗痿证,《景岳全书》指出 “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因此痿证以虚为本,病变在筋脉肌肉,须补益气血,气血充足从而筋脉肌肉得以滋养。案例中患者桡神经麻痹是由于睡姿不良,久压上肢所致,导致局部气虚运血不利,血行瘀滞,筋脉失养,治疗当以补气活血,通络祛瘀为主。方中以黄芪为君药,因“气为血之帅”,故重在补气,气盛则助血行,血行祛瘀不伤正;当归尾为臣药,补血又活血,有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之妙效,宋代陈承《本草别说》言“使气血各有所归。恐当归之名,必因此出也”;红花、桃仁、赤芍化瘀消肿,破瘀生新,散瘀止痛,相配以助当归活血化瘀之功;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行气活血,利关节,助黄芪以化瘀血;甘草泡地龙活络通痹,清热生肌,以助药力。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物能显著改善局部的缺氧环境,其中黄芪多糖能刺激造血功能,保护缺血和缺氧的神经细胞,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以及增强免疫功能[8];当归多糖能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促进血液生成,同时能增强免疫,抑制缺血的神经元凋亡,起到保护神经纤维的作用[9]。川芎、地龙、桃仁、红花、赤芍亦可增强免疫调节,改善循环,保护神经,促进肌纤维生长愈合。靳三针与中药联合共奏补气活血,通络祛瘀之效,使气血通畅运行,濡养经脉,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桡神经康复。
目前临床上治疗桡神经损伤的方法各异,较多采用针刺、中药、推拿方法治疗,如刘学岐[10]采用阴经与阳经相配的针法,针刺极泉、合谷、手三里、尺泽、臂臑、曲池,配合提插手法治疗桡神经损伤,取得一定疗效;程真真等[11]运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桡神经损伤术后患者60例,6个月后患者运动、感觉功能及电生理检查表现优于对照组;方军等[12]通过按揉、拿捏等手法按摩手阳明经穴治疗桡神经损伤患者68例,桡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本案例中通过靳三针疗法结合中药共同治疗,提高了相应疗效,靳三针选穴特点均在桡神经分布范围内,可以直达病灶,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观点,促进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保护和修复损伤的桡神经,补阳还五汤活血化瘀,补气通络,与针刺协同增进功效,缩短治疗疗程,显著改善了肌力,提高了生活质量,使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