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王耀光
慢性肾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尤以青中年为主[1],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病情迁延难愈,最终进展为肾功能衰竭。蛋白尿是慢性肾炎主要的临床症状,可以反应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的程度,也是促进肾脏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2]。因此,控制尿蛋白的水平是西医治疗慢性肾炎的主要靶目标。中医古籍文献中无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相关概念,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将其归属于水肿、尿浊等病范畴,众多医家学者主张从健脾补肾角度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3-5],笔者从肾风、瘀血、湿浊进行论治,取得显著临床疗效,故在此分享临床中一些心得,以与同道者相探讨。
中医学体系中虽无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系统概括论述,但对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肾,脾肾损伤为基本病机”的认识被大部分医家所认可[3-5]。中医认为蛋白乃人体精微物质,其形成与脾、肾密切相关。脾者,仓廪之官,主运化水谷与津液,《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疏膀胱”;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蛋白乃由脾脏运化水谷而生,其被肾脏所封藏。脾脏受损,则水谷津液不化,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混而下流于膀胱发为蛋白尿病。肾为先天之本,其藏元阴、元阳。肾脏受损,肾失开阖,精微不藏,则下流膀胱,而发为本病。肾为脾之本,脾为肾之依。脾脏亏虚,日久可累及肾脏;肾脏受损,而加重脾脏损伤。故本病的基本病机在于脾肾两虚。
肾风是导致本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素问·水热穴论篇》云“勇而劳甚,则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素问·风论篇》:“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风为百病之长,风邪逢人体正气亏虚,腠理开泄,而入体内,客于肾脏,致肾脏功能失常,开阖不利,水气不化,聚而成水;肾脏封藏不利,精微不固,而成蛋白尿病。而肾风亦有由内而生者,不可不察。《类经》云“八风自外而入,必先有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等症,此因于外者,显然有可察也;五风由内而病,则绝无外症,而忽病如风,其由内伤可知也。”肝为风脏,或因精血亏虚,肝木失荣,木摇风起,风击水动,肾病内生,此为内风客肾。此外,肾病日久,可致邪气入于肾中之络。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故病久,邪气由经入络,而致络脉损伤,邪气郁痹。本病临床常呈慢性病程,辗转难愈,以致风邪久郁,内入肾络,加重病变。
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认为血瘀证贯穿于慢性肾病的始终,促进本病的发生、发展[6]。本病基本病机在于脾肾两虚,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元阴、元阳,内蕴先天精气,为诸脏腑之本。脾肾亏虚,则机体气馁,气机不利,推动失常,而致血液运行不利,着而成瘀;瘀血阻滞,气血不运,脏腑失养,继而加重脏腑损伤。又津血同源,二者功能互用。血液瘀阻,常致津液停流,水液不运,所谓“血不利则为水”,此“水”难治也;水液不行,亦致血瘀瘀滞,所谓“水不利则为血”。总之,血瘀证是本病一个重要的病机,是导致本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湿浊是本病常见的病理因素,湿为阴邪,其性黏滞,致病缠绵难愈,或因外感天之湿邪,侵入人体,湿气通于脾,易于困遏脾脏,而致脾气功能失常,运化不利,湿邪内生,加重湿浊;或因脏腑功能失常,湿浊内生。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脏功能失常,宣降不利,水道不通,湿浊内生。脾脏亏虚,运化失常,津液不化,聚而成湿。肾脏主水,司膀胱之开阖,《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肾脏亏虚,水液无所治,膀胱气化亦不利,而致水湿内生。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气机不利,水道不通,津液聚而成湿。同时肺、脾、肾、三焦之间又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湿浊的形成。《景岳全书》“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因此,湿浊之邪既可因外感,又可因脏气功能不平而内生,湿浊的出现也是导致本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尽管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主要病变脏腑在脾、肾,与肺密切相关,但亦与其他脏腑相关,尤其是肝胆。肝主疏泄,能够疏达、条畅全身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运行通畅,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胆与肝相连,《类经》云“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胆为少阳甲木,主少阳春升之气,肝为厥阴乙木,与春气相通。胆与肝同主升发、疏泄。肝胆失疏,气机不利,三焦不通,水道不运,而发为本病。
本病的基本病机在于脾肾两虚,故临床诊疗以益气健脾、固肾涩精为大法。常选用黄芪、白术益气健脾。黄芪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之要药,历代医家都选用黄芪治疗肾性疾病,现代药理研究其具有很好的保护肾功能、降低尿蛋白的作用[7-9]。临床应用时常取大量,通常以50~60 g为主,并且随着患者的耐受度逐渐加量,直至达到最佳效果,同时配伍少量防风,以助其升举清阳之功。《本草新编》云“黄芪性补而防风性散,合而用之,则补者不至大补,而散者不至大散,故功用反大耳”。黄芪长于益气升阳,白术善于燥湿化浊,二者相伍,益气健脾,升清降浊,切合本病的病理特点。此外,笔者常选用水陆二仙丹来固肾涩精。水陆二仙丹出自《洪氏集验方》,本方主要为芡实与金樱子。芡实长于水中,功善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金樱子采于山上,具有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涩肠止泻之功,二者相伍,固肾涩精、健脾止带。若尿蛋白量大,并且比较顽固者,加用诃子、白果、覆盆子、菟丝子增强固肾涩精之功;若伴有肝肾阴虚者,选用黄精、女贞子等;阳虚明显者,加用补骨脂、巴戟天、淫羊藿。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考仲景于劳伤血痹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同时提出“络以辛为泄”,确立了“辛润通络”的治疗法则。根据叶师理论经验,临床中常选用地龙、蝉蜕、防风、防己搜剔肾风之邪。地龙、蝉蜕虫灵之品味咸擅平内风;防风、防己味辛以祛外风为长。同时四药又能入达肾络,以搜剔肾络之邪,并具引药入肾络之功。对于防己,现代研究认为其有一定的肾毒性,此具有肾毒性的防己实则为马兜铃科的广防己[10-11],现临床被粉防己替代应用。粉防己不仅能祛风止痛,还具利水消肿之功,与黄芪相伍,增强其健脾利水之功。实验研究显示黄芪与防己相伍,具有增效、减毒之功[12]。
瘀血贯穿于本病的始终,故临证辨治予以活血化瘀药物,常选用泽兰、丹参、茜草等药物。泽兰除具有活血化瘀之功外,还有利水消肿之功,切合本病水瘀互结的病机,既能去除瘀血,又能治疗患者水肿。丹参具有活血逐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神农本草经》记载其“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本草纲目》谓其能“破宿血,补新血”,因此其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茜草活血通经,凉血止血,其有活血不出血,止血不留瘀之效,对于蛋白尿合并尿潜血患者较为合适。对于血瘀证较为严重,可见舌质紫黯、瘀斑明显、脉涩者,加用蒲黄、五灵脂、乳香等以增强活血逐瘀之功。若瘀血严重,久病不愈,蛋白尿反复发作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再加入土鳖虫、水蛭以增强破血逐瘀之功。
鉴于慢性肾炎患者湿浊明显的情况,常选用萆薢分清饮予以治疗。蛋白尿病犹如中医之膏淋病,当需分清化浊,去除湿浊邪气。对于湿热所致,症见食欲不振、恶心、舌红苔腻者,选用程氏萆薢分清饮,方以萆薢、石菖蒲、黄柏、车前子、茯苓、白术、丹参、莲子心为主要组成。若因肾气不足,湿浊不化,症见小便频数、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选用杨氏萆薢分清饮,方以石菖蒲、萆薢、益智仁、乌药为主要组成。若双下肢水肿者,加用五苓散或五皮饮;眼睑浮肿者,加用浮萍或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临床中肾病患者常伴有明显肝胆失疏的临床表现,如胸胁苦满,食欲不振,急躁易怒或情志抑郁,同时必有肝胆郁滞之脉,脉象表现为弦或沉弦,此时若仍予以通常的治疗方法,常难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如果予以小柴胡汤常能取得意想不到之效。小柴胡汤为《伤寒论》中经典方剂,其主要功效在于和解少阳,而小柴胡汤在和解少阳、转运枢机之时,就发挥了很好的疏利肝胆气机的作用。若气机郁滞较重者,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若水肿较为明显者,加用当归芍药散。
患者,男,37岁,病历号:0001948102。2018年7月14日初诊:患者体检发现尿蛋白半年。否认糖尿病、红斑狼疮等病史。刻下症见:偶有乏力,腰膝酸软,双下肢轻度水肿,纳食可,睡眠安,大便溏,每日1次,小便调,舌质淡黯,苔白腻,脉沉滑无力。查体:BP:160/80 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辅助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1.9 g,肌酐(Cr):62 μmol/L,尿酸(UA):326 μmol/L,尿素氮(BUN):4.6 mmol/L。西医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脾肾两虚,精微不固。以健脾补肾,固涩精微为法,处方:黄芪30 g、太子参10 g、炒白术20 g、茯苓15 g、防风6 g、地龙10 g、蝉蜕6 g、芡实15 g、炒山药15 g、金樱子20 g、益智仁10 g、覆盆子10 g、丹参20 g、茜草10 g、焦山楂20 g,7剂,水煎服。2018年7月21日二诊:患者乏力、腰酸减轻,双下肢仍有轻度水肿,纳食可,睡眠安,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无力。前方减茜草、焦山楂,加泽兰15 g、陈皮12 g、黄芪增至45 g,继以7剂,水煎服。2018年7月28日三诊:患者乏力、腰酸明显缓解,双下肢水肿消失,复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0.8 g。继以前方加减,黄芪用量最高达80 g,调理三个月,尿蛋白消失。
按 患者中医辨证主要为脾肾两虚,精微不固。脾气亏虚,则清阳不升;肾气不足,则精微不固。脾肾两虚,则精微不藏,下流膀胱而发为蛋白尿病。故治疗以健脾补肾,固涩精微为主,兼以搜风剔络,活血化瘀。予以黄芪、太子参、白术益气健脾,升举清阳;山药健脾补肾,养阴涩精;金樱子、益智仁、覆盆子补肾涩精;防风、地龙、蝉蜕搜风剔络;丹参、茜草活血化瘀。二诊减茜草,加用泽兰活血化瘀、利水消肿,陈皮理气化痰。黄芪应用时逐渐加量,以至达到最佳效果。
蛋白尿是慢性肾炎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导致慢性肾炎进展的重要因素,尿蛋白的多少也是评判患者预后的重要标准,反复不愈的大量尿蛋白意味着肾脏受损严重。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有着很大的优势,毒副作用小、临床疗效突出,同时对于保护肾脏、延缓肾功能进展有着很好的作用。望临床医者在肾病研究道路上,能发皇古义,融汇新知,中西汇通,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大医精诚之志,采用中医药进行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