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网上审案 目前,“区块链+司法”已经在北京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等多地落地。图为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
电子合同、聊天记录、视频音频……随着数字化发展,诉讼案件中越来越多出现电子证据的身影。《2018年中国电子证据应用白皮书》指出,全国民事案件超过73%涉及电子证据。电子证据被应用于商务往来、离婚财产、证券纠纷、版权纠纷、互联网金融等不同场景。
广泛应用的同时,电子证据举证却在案件审理中存在诸多难点:电子证据易篡改,如何认定其真实性?电子证据易消亡,原始存储媒介被破坏了怎么办?按照传统存证方式存证电子证据,耗时费力效率低……
区块链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展现出巨大潜力。区块链技术所特有的不易篡改、去中心化存储等特性,恰恰与电子证据存证的痛点相契合。区块链可以降低电子证据存证成本,减轻法官认定证据的难度,从而提高诉讼效率。目前,“区块链+司法”已经在北京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等多地落地。
互联网法院的基本理念是“网上案件网上审”,电子证据则成为互联网审判模式下的关键一环。2018年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挂牌成立之初,同时启动了以区块链为基础的电子证据开放生态平台——天平链。“用了就离不开”,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颜君这样形容“天平链”对案件审理的作用:取证时间从传统取证需要的几个月缩短为瞬间,取证物力成本从一大摞卷宗降低为一个哈希值32字节,取证成本从上千元减低到几块钱甚至零。
很多律政剧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时刻:主角拿出关键性证据,比如录像或语音绝地反击,法官当庭宣判,正义得到彰显。然而,真实的审判没这么简单。经常是,电子证据因为涉嫌偷拍不合法,导致无效;视频真实性有待考证,需要经过鉴定才能进一步认定;电子证据是否经过篡改,毁损也时常成为争议焦点。
电子证据可以作为独立证据参与诉讼是在2012年之后,但对取证手段有着很高的要求,往往取证过程要由公证机构进行才有较高的可信度。电子证据容易篡改,很可能被侵权方修改;当事人拿到证据的手段不合法,证据很可能无效;公证环节既耗时又花钱,给当事人带来巨大负担……种种问题限制了电子证据的使用。
如何破解这些限制,让电子证据真正凸显证据的力量?。
2018年9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明确“当事人对电子数据真实性提出异议的,互联网法院应当结合质证情况,审查判断电子数据生成、收集、存储、传输过程中的真实性……当事人提交的电子数据,通过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哈希值校验、区块链等证据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术手段或者通过电子取证存证平台认证,能够证明其真实性的,互联网法院应当确认。”《规定》出台,首次承认了经过区块链存证的电子数据可以用在互联网案件举证中,标志着我国区块链存证技术手段得到司法解释认可。
作为一种新技术,区块链采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具有不易篡改、去中心化等特性,在电子证据生成、收集、传输、存储的全生命周期中,区块链及其扩展技术可以对电子数据进行安全防护,防止篡改,并进行数据操作的审计留痕,从而为相关机构审查提供有效手段。
“‘天平链解决了电子证据存证难、取证难、认定难的问题。依托‘天平链,法院对上链证据进行校验,并将校验结果直接推送法官,使得验证可信。”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孙伟介绍,“天平链”运行至今已经完成跨链接入区块链节点19个,完成版权、著作权、互联网金融等9类25个应用节点数据对接。当事人申请方案提交的诉讼材料全部上链,上链电子数据超过1000万条,跨链存证数量达上亿条。“天平链”在解决数字版权、金融合约、网络服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9年4月11日,北京互联网法院首个采用“天平链”证据的判决出炉。原告是一家图片公司,2014年发表过一幅名为“快乐的年轻人玩手机和电脑”的图片并取得了《作品登记证书》。被告金融公司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文章时使用了这张图片。原告将被告诉至法院,要求被告赔偿经济损失7000元及合理费用3000元。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颜君介绍,原告公司此前曾向第三方存证平台申请了被侵权证据的电子数据存证。经过跨链操作,相关证据已在“天平链”存证。立案后,原告公司提交了确权存证原文件、侵权线索原文件及包含区块链存证编号的文件,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平台调取“天平链”进行自动验证,确认涉案证据自存证到“天平链”上后,未被篡改过,得出区块链存证“验证成功”的结果。法官对该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均予以认定,并采纳该证据依法作出判决,判决被告公司赔偿原告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2500元。
原创证明难、侵权取证难、维权收益难是数字版权保护行业三大痛点。这一案件正是利用区块链存证破解痛点的典型案例。厦门安妮股份有限公司CTO郝汉表示,天平链的应用赋能版权行业,提升了版权保护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进一步完善了版权行业诚信体系。
2019年10月2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在全国率先实现执行案件中运用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开启了区块链应用的又一个场景。“普通案件中,法院判决或者达成调解后,被执行人未履行判决或者调解确定的义务,当事人如果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需要的步骤是:撰写申请执行书,提交原、被告身份信息,生效判决或者调解等材料前往法院立案庭立案。通过智能合约,我们把繁琐的申请执行立案过程简化为‘一键,大大方便了当事人。”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熊志刚介绍。熊志刚说,下一步,北京互联网法院将继续创新互联网执行模式,探索区块链更多应用场景,“比如通过区块链构建被执行人财产数据共享机制和平台,扩大财产协作范围,找到被执行人藏匿的财产,真正解决执行难。”
“天平链不是一条链,而是包含区块链技术服务在内的一整套应用解决方案。”作为“天平链”的技术支持方之一,北京信任度科技有限公司CEO马臣云解释道,“司法上链”本质是将判案过程前置:一方面通过事前上链将证据固定下来,一方面通过对接入平台评测审核,保证数据最大程度上可信。法院从过去的事后裁判,到将规则主动嵌入区块链中,如果出现纠纷,可以快速认定。“这就叫作主动互联网治理,其实是司法治理或政府转型的重要思想。”马臣云说。
更重要的是,“司法上链”后客观上对互联网信任体系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余贵清、法官刘书涵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描绘过一个现象:“传统审判模式中,当事人不认可证据真实性的情况很常见,较高比例的案件会提出鉴定申请,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一种拖延诉讼的策略。互联网审判模式下,当事人对于经过司法区块链验证的证据认可度和信任度较高,很少申请鉴定或勘验程序,当事人的诉讼表现更加诚信,善意度更高。”
如何提高数据上链前的真实性?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了“天平链”应用的接入及管理技术。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表示,法院将通过推动建设多方参与的司法区块链产业智库,探索在审判流程监管、文书送达、执行查冻扣以及档案管理等多个场景和多个环节推开区块链技术,探索区块链在诉源治理中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做法,完善上链内容标准,扩大联盟链生态等,努力探索“业务链、管理链、生态链”三链合一的“天平链”2.0新模式,打造司法体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创新实践示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