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加快建设海丝战略支点城市路径研究
——基于海上合作视域

2020-01-10 01:51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海丝福州海洋

黄 驰

(福州市社会科学院 经济所,福建 福州,350007)

海洋是人类生存的宝贵财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世界各国在海洋资源、海权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以海洋为载体的技术、信息等交流合作也日益紧密,发展蓝色经济已逐步成为国际共识。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进,海上合作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2017年6月,《“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发布,再次提出支持福建建设“海丝”核心区,彰显福建在“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中的重要地位[1]。近年来,福州加快建设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并入选“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当前应充分把握这一契机,大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的海上合作,进一步促进福州的高质量发展。

一、福州建设海丝战略支点城市的成效

(一)设施联通加速推进,海丝战略支点作用显现

近年来福州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网络。一是海上通道加快拓展。目前,福州港共有生产泊位178个,万吨级以上泊位55个,其中江阴港已建成我国“一带一路”航线占比最高的港口,货源集聚力不断增强。已开通东南亚、西非、日韩、美西等12条集装箱外贸航线,通达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航线已达10条,直达印尼、菲律宾、越南、泰国的便捷海陆通道已经建立;二是空中通道不断加密。福州加快拓展境内和境外航线,目前拥有通航航点96个、航线119条,已通达东盟、欧美、日韩、港澳台等多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地区,并持续推进长乐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建设。出台《关于支持民用航空加快发展的意见》,支持民航客运发展、货运发展和通关便利化;三是联运通道逐渐完善。福州大力提速合福铁路、京福高速、沈海高速等重点交通设施建设,并发展海铁联运,除辐射中西部内陆省份之外,还将串联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贸易往来,实现“海丝”与“陆丝”的有效衔接。

(二)政策效应逐渐发挥,蓝色经济产业向好发展

目前福州拥有全国唯一的“五区叠加”政策机遇,并获批全国“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入选“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有力推动了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海洋经济产值逐年增加。据福州海洋与渔业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1 983亿元,增长14.9%,约占GDP总值的28%,增速位居全省第一[2];2018年海洋生产总值约2 240亿元[3],且“十二五”期间年均增幅超过15%[4],远高出GDP增长率,可见海洋经济已成为福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二是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2017年福州海洋三次产业比重已由19.341.239.5调整为13.236.850,呈现“三、二、一”倒金字塔型,在临海化工、海洋新能源、海洋工程制造、滨海旅游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部分海洋工程装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批量出口东南亚、欧洲、南美洲等地区;三是渔业经济实力持续提升。据福州海洋与渔业局统计,2018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约1 130亿元,占全省35%,水产品总产量258.4万t,渔业产值485亿元,均持续位居全省第一[5]。渔业产品的知名度及竞争力明显提高,多个品种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等称号。

(三)对外经贸交流迈向纵深,海上合作日益深化

福州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基础良好,尤其是建材、纺织服装鞋帽、水产品等在国际市场颇受欢迎。随着海丝核心区建设的加快推进,福州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拓宽。一是对外贸易稳步增长。据2018年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市累计进出口总额2 425.7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出口1 654.8亿元,进口797.9亿元[6]。据市商务局统计,近年来福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保持良好贸易增长趋势,2018年1-9月进出口贸易总额达677.6亿元,其中出口457.3亿元,进口220.3亿元,分别增长14.7%、20.1%、4.8%;二是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福州围绕“一带一路”布局,以非洲、东南亚、南亚为重点对象,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据市商务局统计,截至2018年10月,全市(不含自贸区)境外投资备案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有31个、企业81家、投资项目100个,协议投资总额达28.5亿美元,主要流向批发业、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等;三是远洋渔业合作开发有力推进。2018年全市远洋渔业产量25.56万t,产值21.76亿元,均占全省55%以上。目前全市投产远洋渔业企业13家,已在缅甸、印尼、毛里塔尼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5个境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7个境外水产养殖基地,数量和规模均居全省首位[7]。其中宏东远洋渔业公司已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远洋力量;四是海上合作平台作用不断加强。福州成功举办了九届渔业周·渔会,目前已发展成为规模全球第三、全国顶级的大型渔业专业展会。充分利用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5·18”、UCLG“21世纪海上合作委员会”、海丝沿线商协会等平台,扩大招商引资,有力促进了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的投资贸易和海上交流合作。

(四)搭建多元化交流平台,人文合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福州积极融入海丝核心区建设,对外合作平台持续拓宽,人文交流渐入佳境。一是着力推动海丝国际交流平台建设。成功举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海丝国际旅游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等文化交流活动,讲好福州故事,传播海丝文化。牵头成立了“9+9”国际旅游合作联盟,助力旅游外交;二是打造福州特色人文交流品牌活动。成功举办“福州日”“榕情四海”等特色活动,在奥克兰、悉尼、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等地开展友城交流,宣传“海上福州”投资环境,推动与澳、新等海丝南线国家、东南亚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务实合作。多次举办“中国寻根之旅”华文教育夏令营,增强海外华裔青少年对祖国和家乡的认同感;三是教育文化产业加快向外拓展。福州网龙公司连续三年荣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称号,教育产品已覆盖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全球100多个国家、240万名教师和3 000万名学生用户,搭建起涵盖学前教育等六大部分的全球化教育版图。

二、福州建设海丝战略支点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海洋产业价值链还需进一步提升

当前福州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由近海养殖捕捞、水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向海洋生化、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但与全国相比,福州海洋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略低于全国水平;与厦门、青岛相比,海洋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三次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存在一定差距(见表1)。一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一方面传统渔业占比较大,多集中于海岸带和近海,远洋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8],产品附加值较低,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资源整体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海洋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海洋环保、海水综合利用等前沿领域发展基础较弱,尚未形成规模集聚效应,经济增长贡献不足;二是临港工业产业链还需完善。福州临港工业产业链较短,配套能力不强,产业间关联度较弱,未能形成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对区域内外其他工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结构布局还需继续优化。且临海化工、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除部分龙头企业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外,多数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下端,拉动经济作用有限。同时临港产业受腹地发展空间制约,港城联动效应不显著,也产生了一些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对传统近海养殖业造成负面影响,亟待转型升级。

表1 2017年全国与沿海部分城市海洋产业结构情况

资料来源:《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及相关网络数据[2][9-10]整理得到。

(二)海洋科技创新短板较为突出

随着“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和“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福州海洋科技创新的短板日益显现,阻碍了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开展高水平海上合作的进程。一是海洋科技创新机制尚不健全。与青岛、上海、大连、广州等海洋科研相对发达的城市相比,福州海洋科研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科技资源管理水平不高,海洋人才培养和服务保障机制还需加强,且产学研合作机制成效不够显著,海洋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程度较弱,导致投入产出规模效率偏低,整体差距还较大;二是海洋科研创新力量紧缺。据《中国主要沿海城市海洋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显示,青岛作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支点,聚集了全国30%以上的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的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5 000多名各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拥有18个省级及以上海洋类重点实验室,占领海洋科技“龙头”地位[11]。相比之下,福州目前尚缺乏高水平的海洋产业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研发基地、技术中心等,重点研究项目少;开办海洋经济相关专业的高校很少,高层次海洋专业人才短缺、分布失衡;涉海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海洋产品科技含量低,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数量有限,缺少核心竞争力。

(三)海洋渔业产业格局有待优化

根据《福建省渔业统计年鉴》统计,在渔业生产方面,2016年福州水产品总产量238.5万t,占全省31.1%,位居全省之首。其中,海水养殖水产品占比59.3%,其次海洋捕捞占比22.2%,淡水养殖占比10.5%,远洋渔业占比7.3%,淡水捕捞占比最低,仅为0.6%;在渔业加工方面,水产品加工总量为155.2万t,占全省44.2%,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淡水加工产品占比仅为2.9%,海水加工产品占比高达97.1%;在渔业贸易方面,2016年福州出口水产品16.6万t,占全省18.1%,位居全省第三,同比增长71.0%;贸易额为13.2亿美元,同比增长34.3%。可见福州海洋渔业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生产—加工—出口”的产业格局基本成型,其中渔业加工能力最为强劲,渔业出口贸易能力较弱,与其生产和加工竞争力的地位不相匹配,影响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渔业生产方面。福州以近海养殖捕捞为主,长此以往会造成海水污染、养殖渔业病害、渔业资源衰竭等问题,产品呈现“低值化、低龄化、小型化”趋势;二是渔业加工方面。目前福州水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仅有120多家,缺乏龙头企业,整体呈现“小而散”特点,且多数仍处于粗放型加工模式,精深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少[12],竞争力不足。整体来看,海洋渔业的生产和加工水平决定了渔业产品的品质,进而影响渔业出口贸易,需进一步优化海洋渔业产业格局,形成渔业经济的良性循环。

(四)城市整体竞争力存在不足

从外部环境看,区域竞争的加剧对福州建设海丝战略支点形成多重压力。一是在城市竞争力方面,相比周边海丝沿线城市,福州GDP值、外贸依存度、实际利用外资额、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四项指标在6个城市中排名第5位,在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标上居末位(见表2),表明其经济发展实力偏弱、外向经济程度较低,城市整体竞争力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在海上港口建设方面,福州港口货物吞吐量在6个城市中排名最后。其中宁波舟山港尤为突出,吞吐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并与100多个国家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2017年宁波口岸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进出口4 629亿元,充分凸显港口贸易优势;三是在海洋经济方面,福州2017年海洋生产总值为1 983亿元,主要集中于海洋渔业、临海化工、海洋装备制造等传统领域。相比之下,青岛和广州遥遥领先,位于全国前列,2017年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2 909亿元和2 363亿元,在海洋先进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新兴领域优势突出,海洋经济动能持续释放。从省内环境看,福州与厦门、泉州相比,在城市竞争力、港口竞争力方面存在不足,厦门“海陆空”交通网络通达程度、海洋产业结构、科技人才资源总体优于福州,泉州海丝文化影响力、民营经济发展强于福州。福州面临省内外多方竞争压力,还需进一步补足短板,探索有效路径,积极融入海丝核心区建设。

表2 2017年福州与部分海丝沿线城市指标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各市2018年统计年鉴和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6次报告(分项报告)》整理得出。

三、福州建设海丝战略支点城市的基础优势

(一)地理区位优越

福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是连接台湾海峡东西岸的重要通道,是太平洋西岸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作为对外开放交流的重要窗口,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战略地位突出。近年来,福州逐步完善海陆空立体枢纽网络建设,为更广范围、更高层次的海上合作奠定联通基础。

(二)历史文化渊源深厚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从唐宋到明清直至近代,福州都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福州甘棠港、长乐太平港都曾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福州两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陈靖姑文化等特色海洋文化,拥有邢港码头、圣寿宝塔、迥龙桥、怀安窑等众多海丝遗存,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渊源深远,海洋文明是福州最重要、最独特的元素[13],形成了如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4]104。福州现有海外侨胞400多万,其中80%集中在东南亚,还有在台乡亲80余万,文脉相承的“五缘”优势与丰富的侨资源是福州融入海丝建设的独特软实力,民心相通优势也为海上合作搭建稳固桥梁。

(三)海洋优势明显

福州大陆海岸线长,沿海河口、岛屿众多,拥有较多优良港湾,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海洋资源禀赋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在海产捕捞与养殖技术、水产深加工技术、综合渔港建设方面具有良好基础,特别是远洋渔业发展势头强劲,居全国领先地位;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石油化纤、轻工食品等领域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为发展临港工业打下基础。随着“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福州大力扶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为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的蓝色经济合作注入新动力。

四、海上合作视域下福州加快建设海丝战略支点城市的主要路径

(一)强化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海丝枢纽功能

涉海基础设施是海上合作的基本要素,也是福州建设海丝战略支点城市互联互通的首要条件,应注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海洋经济综合开发保障能力,并推动福州成为“一带一路”海陆衔接的中转集散枢纽中心。

1.加快港口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要完善港口法规体系建设,提高执法服务能力,发挥海监、海事、渔政、边防等部门联动作用,推进港口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二要以“互联网+港口”模式构建港口管理服务数据库,与港航企业、物流服务商、有关口岸管理部门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在水路运输、船舶检验、船舶动态管理等各环节形成有效管控。并推动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港口、能源通信等设施联通,实现口岸通关和物流贸易信息共享,推进港口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

2.完善港口配套设施建设。一要结合福州石化、汽车产业基础与新区、自贸区规划,大力推进液体散货码头区、集装箱及滚装码头区专业泊位工程建设,重点推进福州将军帽作业区散货码头项目进程;二要完善化工品仓储运输、跨境电商、投资贸易、金融租赁等业务的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港口服务效能。

3.加强海陆空网联动发展。一要以港口为重要支点,依托江阴港区,打通南北沿海运输通道,加快高速公路、铁路集疏运、航道网络和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深化国际转运和港际合作,扩大与台湾地区、东南亚、东北亚、欧美、西非等海丝沿线国家的近远洋航线,拓展与广东、浙江及江西等中东西地区的海铁、海公联运业务,加快开通“榕欧”班列,不断集聚货源与拓宽经济腹地;二要持续加密长乐国际机场与港澳台地区和东盟、东亚、非洲等海丝沿线国家的日常航线;三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加快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大数据中心及其服务体系,加强沿线信息产业合作,打造“21世纪海上数字丝绸之路”[14]。

(二)调整优化港区功能布局,培育壮大港口经济圈

福州应坚持适度超前、错位发展原则,根据各港区腹地、发展条件、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强分工合作,构建江阴湾、可门港、松下湾、罗源湾、环兴化湾五大港区协同发展机制,推进整体连片开发,加快形成海丝港口经济圈。

1.推动临港产业链升级。一要重点依托江阴港区,着力打造千亿化工新材料产业专区,围绕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三大产业链条,着力推进福能(江阴)化学园、中景石化产业园建设,并拓展生物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等领域,完善中下游加工产业链,培育一批配套项目和企业。并加强与京东方、冠捷电子等企业的合作,加快形成液晶面板、集成电路等精密制造业及其衍生服务的综合工业基地;二要依托可门港区,建立集石油化工、能源中转、物流仓储、金融商贸为一体的临港工业,着重引进国际航运物流特别是台湾大型物流龙头企业,推进南方石化、神华罗源湾港储中转发电一体化项目进程;三要依托松下港区,建立邮轮旅游产业基地,并以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为载体,打造集粮油仓储、水产集散、肉类加工、冷链物流为一体的食品加工产业基地;四要依托罗源湾港区,拓展以冶金建材、海工装备为主导的产业链集群,重点扶持船舶研发设计、先进船舶制造、装备工程制造的高附加值产业,优先发展如大型集装箱船、深海潜水船、海洋救助船、远洋捕捞及加工船、中高档游艇等产品,提高船舶产业竞争力;五要依托环兴化湾港区,以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为载体,重点推进中铝东南沿海铝精深加工基地建设,着力延伸完善铝精深加工、核电装备制造产业链,加快推动海洋新材料、轻型海工装备、临海精密仪器制造等产业组团集聚。

2.健全港口互动合作机制。一要重点加强省内厦门港、泉州港与长三角区域的宁波港、上海港及粤港澳珠三角港区、台湾港区的联动协作,加强相关部门互动,尤其要深化港口航运、口岸通关等领域的跨区域合作,构建两岸物流网络,共同开拓市场;二要主动与海丝沿线国家建立港口合作机制,成立港口联盟,争取设立丝路基金港口专项发展子基金,促进海丝沿线国家港口人员交流和培训,推动在港航服务、临港产业、跨境电商、境外工业园区的合作。

(三)完善现代海洋渔业体系,深度拓展渔业合作

1.大力扶持远洋渔业。应继续完善落实《进一步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十条措施》,促进远洋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一要加快老旧远洋渔船技术更新改造,推动滞留渔船转场生产,推动与东盟等沿线国家合作建立现代化、专业化远洋渔业船队;二要鼓励引进外地远洋渔业在福州落户,支持远洋企业在海丝沿线合理规划布局,新建、扩建一批境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形成集捕捞、运输、加工、养殖、育苗、交易于一体的海外渔业发展体系。持续推进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印尼三宝垄、马来西亚等境外渔业基地项目建设,推进深海时代产业园和宏东远洋渔业产业园建设;三要加强“海洋牧场”建设,拓展远洋渔业产业空间,推动新渔场、新鱼种开发探捕,与东盟、南亚、西亚、西非等国家建立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

2.促进养殖与水产品精深加工高效发展。一要大力推广生态循环水养殖、海水网箱养殖等新型模式,以福建宏峰泰、福州南国风等多家企业为主体,加强与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渔业企业的经验交流合作,重点培育鲍鱼、海蚌、海参等经济价值高的品种,促进深远海养殖业高效生态发展;二要深化水产品保鲜技术、酶技术、海洋活性物质等精深加工技术的合作研发,综合应用到海洋医药、海洋化工、海洋功能产品中,提高水产品的利用率和竞争力。

3.推进渔业品牌共建。一要依托渔业周·渔博会、5·18、6·18平台,并通过举办一些特色鱼种竞赛,吸引渔业供应商和专业采购商集聚,开展产品推介和合作洽谈,加大对海丝沿线国家地区名优水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品牌效应;二要进一步健全会展市场运营机制,积极引入海丝沿线展览机构合作办展;三要加快推动渔业与旅游业融合,培育一批名品体验、名企考察、名村度假的特色渔业品牌线路。

(四)加强海洋科研教育服务,提高海洋经济合作层次

1.拓展深化海洋科教交流合作。海洋科教服务是海上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海上合作迈向高质量的保障和支撑。一要加大海洋科研经费投入。筹建福州海洋经济研究院,依托福州大学、闽江学院、中科院海西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围绕福州海洋经济产业链及发展趋势,与厦门、青岛、广州等地科研院所合作申请设立重点项目和研究基地,强化前沿应用研究。借鉴先进海洋城市经验,进一步完善海洋科研创新机制,提升成果转化率;二要加强“海丝”人才教育培训。启动海丝人才智库工程,完善人才引进、培训、培养、保障、激励等一系列制度机制,重点吸纳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经济政治视野、熟悉沿线国家政策法规和风俗人情,掌握多学科知识和多国语言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并大力发展海洋专业、职业教育,推动本地高校赴山东、浙江、广东等海洋强省学习先进的办学经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一批符合“海上福州”战略需要的实践性人才队伍;三要建立“海丝”科创合作平台。借助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推动海洋科教合作园区建设。成立智库联盟,设立常态化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加强与东南亚、台湾等海丝沿线地区官员、学者、人才互访交流,积极开展有关海岛开发利用、海洋生态治理、防灾减灾、海上联合执法等科研项目和区域海上安全等方面的合作,提升海洋公共服务能力。

2.着力推进海洋新兴产业协作。一要依托丰富的海洋生物、风能资源,重点吸引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四类新兴产业集聚,培植完善上中下游产业链,积极向沿线国家开展产业链招商。并充分发挥福建三峡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福州新北生化有限公司、福州东南造船厂、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的引领作用,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打造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二要加强对日韩、台湾、新加坡等地海洋生物医药企业的重点项目引进,加快榕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对接,推动与沿线国家在海洋高端领域的合作,建设一批创新研发基地和产业园区,吸引一批配套服务机构入驻,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品牌,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三要依托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等基地,吸引一批海洋信息服务企业和机构落户,推动北斗导航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打造“智慧海洋”示范中心。

3.加快推动涉海金融服务创新。一要依托自贸区,建立涉海金融专业服务部门,借助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建立专业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为海丝沿线国家涉海金融贸易投资的服务水平;二要完善财政金融制度,探索设立“海上银行”创投发展基金,采用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注资、民企融资结合的市场运作模式,争取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丝路基金的资金扶持,为物流金融、跨境电商、海域使用权融资、渔业保险、海洋信息服务等新兴业态提供支撑;三要充分发挥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作用,进一步完善跨境交易、结算、交收及海产品标准体系,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推动在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设立分机构,打造海上丝绸之路蓝色海洋经济大数据服务平台。

(五)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密切经贸人文交流

1.促进经贸往来与合作。一要联动“海外福州”力量,进一步完善国际闽商网络、华人华侨社团网络,加强对接与互动,因地制宜策划一批“海丝”重点招商项目,开展点对点推介,并制定适当的创业扶持和财税金融政策,积极引导外资“引进来”。并充分发挥“侨力”,利用华侨华商的人脉商缘关系,与当地政商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加快政府合作项目和侨资项目落地投产;二要发挥自贸区投资便利化优势,扶持渔业、纺织鞋服、建材、机械等具有良好基础及对外投资经验的产业,推动企业对海丝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地区进行投资布局,推进一批民企、侨企项目合作;三要健全境外投资信息服务体系,重点发挥海外榕籍商会、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常态化提供沿线国家时事动态、投资政策、项目进展信息等,开展专题研究和投资风险研判,及时规避海外投资风险。并组建一支外资政策专家队伍,为赴福州投资外商提供咨询服务;四要推动资金融通,依托自贸区平台,构建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加快建立侨商银行,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境外项目贷款、内保外贷等资金保障[14]150。

2.深化人文交流载体构建。一要深度挖掘海丝历史文化内涵,做好海丝遗存保护与修复,并加快出台“海丝”文化扶持政策,做大做强海丝文化品牌。依托福州博物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推动与沿线地区合作举办海丝文化成果展、华侨“海丝”贡献展,推进海丝文化传播与交流;依托福州优秀的民间艺术馆,加强与沿线区域关于“海丝”元素的文艺精品创作和推广;依托福州艺术院团,打造具有福州特色“海丝”题材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推动其在沿线国家举办文艺展演;二要持续推进高校、智库、文化企业、媒体等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友好交流,促进与海丝沿线特别是东南亚、台湾地区在华文教育、宗教文化、技能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通过校际合作、学术研讨、“海外榕籍精英故乡行”活动等形式,为海丝建设凝聚“侨智”;三要继续推动缔结友城关系,做大海丝朋友圈,办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国际旅游节、海丝博览会等系列活动,借助“闽茶海丝行”等平台,进一步扩大福州城市知名度与影响力;四要建设榕籍华人华侨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侨村族谱收集、侨情数据库建设、海外华裔族群寻根回乡、海外侨团交流合作等工作,为海丝建设聚拢“侨心”。

3.加快构建海丝旅游经济圈。一要进一步提升滨海旅游业,整合优化旅游资源,推动“旅游+”融合发展,依托船政文化、郑和下西洋文化、海神信仰文化、海丝遗存等,加强海丝景点内部串联,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度和丰度,开发一批海丝邮轮、宗教祭祀、文化研学等主题旅游线路,构筑福州—台湾—港澳—东南亚邮轮旅游圈,并加快发展海洋文化创意产业;二要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设立海丝专项旅游基金,扩大旅游合作联盟,构建常态化合作模式。推动共建海丝旅游专线、产品宣传推广、渠道开发营销、旅游往来便利化,并推行“海丝线路优惠行”等活动,提高线路知名度,拓展旅游客源流,促进海丝旅游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海丝福州海洋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首届海丝旗袍文化邀请赛流光溢彩
如何讲好“海丝”故事: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叙事方法的研究——以“无界——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例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万盏蜡烛 祈福海丝申遗成功
合浦汉墓群 见证汉代的繁荣“海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