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芝
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急诊科,江苏无锡 214200
静脉留置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输液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套管不易刺穿血管壁,柔软等特点,可有效提升护理工作效率[1]。临床上,急诊科收治的大多为危重患者,通常伴有轻度意识障碍,而在就诊中需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为患者建立优质的静脉通道,在输液过程中,患者因无主观意识的挣扎、躁动等行为,极有可能发生静脉留置针脱落、药液外渗、局部肿胀等安全隐患[2]。因此,静脉留置针的固定直接影响患者的护理与治疗,目前临床使用无菌透明敷料固定静脉留置针较多,但用何种方式妥善固定,且相对延长躁动患者的留置针固定时间,这也是本研究将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将本院较常用的两组透明敷料应用于急诊躁动患者的静脉留置针固定,比较两组敷料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48例伴有意识障碍的躁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与透明敷料固定操作,均在急诊抢救室或监护室留观72 h以上,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躁动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躁动:轻度,意识不清,四肢摇晃;中度,行为不受主观意识控制,出现摇床、兴奋、胡言乱语等;重度,狂躁、乱抓、四肢挣扎、极度不安。观察组中男45例,女29例;年龄52~76岁,平均(62.24±7.44)岁;留置针固定位置包括手背静脉42例,贵要静脉9例,腕部桡静脉23例;疾病类型包括癫痫9例,脑出血21例,肝性脑病11例,肺性脑病5例,颅脑外伤28例;躁狂程度包括轻度37例,中度24例,重度13例。对照组中男47例,女27例;年龄51~78岁,平均(61.14±7.23)岁;留置针固定位置包括手背静脉45例,贵要静脉7例,腕部桡静脉22例;疾病类型包括癫痫10例,脑出血20例,肝性脑病9例,肺性脑病6例,颅脑外伤29例;躁狂程度包括轻度39例,中度21例,重度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留置针固定位置及躁狂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在15岁以上。(2)静脉穿刺部位与透明敷料固定部位皮肤状况良好且完整。(3)透明敷料固定一次成功。(4)经头部CT检查诊断为脑出血患者,经血气分析及血氨检查诊断为肺性脑病、肝性脑病患者,经核磁共振检查明确器质性病变的癫痫患者,以及入院前有明确颅脑外伤病史患者。排除标准:(1)穿刺部位及透明敷料固定部位有皮肤红肿、结痂、硬结、溃烂者。(2)透明敷料固定未一次成功者。(3)患者自身多汗状态。(4)有严重胸腹器官联合伤患者。
1.3方法
1.3.1操作前准备 (1)在本次研究开展前,针对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方法及两种透明敷料的固定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2)静脉穿刺与固定敷料用物准备,即3M敷料,规格为6.5 cm×7.0 cm,贴可舒医用透明敷料,规格为6.0 cm×7.0 cm,直型静脉留置针。
1.3.2具体操作 对照组采用贴可舒敷料:穿刺成功后,先将静脉留置针针梗处使用输液贴固定,然后将透明敷料从印字面的一端揭去中间纸片,暴露胶面,保留两端有字部分,持敷料两端将胶面贴至患者皮肤上,由中间至四周抚平,揭去边框及两端进行留置针固定,最后在敷料贴上标注日期与具体时间。观察组采用3M敷料:同样在穿刺成功后,先将静脉留置针针梗用输液贴固定,然后将3M敷料中间纸片揭去,暴露胶面,无张力持敷贴,将敷料透明部分对准穿刺点中心进行塑型,固定静脉留置针位置,由内向外抚平敷料,使针座从敷料缺口处露出,敷料缺口自缺口处静脉留置针下闭合,一边揭去边框一边按压,辅助胶面粘贴覆盖导管针座处,粘贴带封闭敷料缺口,最后在敷料上标注日期与时间。
所有操作均由护师职称以上的护理人员操作,操作完成后需护理人员持续观察72 h,详细记录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脱管情况、敷料发生卷边及更换情况。两组患者均需要家属24 h床边陪护,对患者进行床档保护,向家属讲述约束带的使用方法、时间与目的,同时家属签署约束告知书。对两组患者双手腕部均予以棉质约束带进行约束固定,调整到合适的松紧程度,每2 h放松1次,密切观察患者约束部位的血液循环情况,若患者意识清醒,不必进行约束。
1.4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留置针固定情况:(1)脱管情况,静脉留置针脱出血管外即为脱管。(2)卷边情况,卷边面积超过敷料10%为敷料卷边[3]。(3)每次输液前用注射器回抽[4],无回血、轻推封管液有阻力时即拔出静脉留置针,为堵管。出现局部肿胀、无回血时即予以拔针,为渗漏。局部疼痛、发红、灼热、肿胀、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为发生静脉炎,出现以上情况时予以拔针。(4)观察两组留置针留置及敷料更换时间。(5)观察两组患者舒适程度,包括透气感、异物感、瘙痒感及疼痛感四个方面,满分均为10分,分值越大,感觉越佳。
2.1两组患者留置针堵管、渗漏及静脉炎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留置针堵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留置针渗漏及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10.81%、1.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97%、8.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留置针脱落及敷料卷边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留置针脱落及敷料卷边发生率分别为5.41%、8.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7%、29.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留置针留置及敷料更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留置针留置及敷料更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留置针堵管、渗漏及静脉炎发生率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留置针脱落及敷料卷边发生率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留置针留置及敷料更换时间
2.4两组患者舒适程度比较 观察组透气感、异物感、瘙痒感及疼痛感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舒适程度比较分)
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保留时间长,且快速、高效,不仅可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亦可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现已被临床各科室广泛应用[5]。躁动是昏迷逆转为苏醒过程中或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运动及精神暂时性异常状态,会导致患者出现强行挣扎、乱动等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行为,患者出现躁动情况,极大程度增加了留置针脱落及敷料卷边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临床实践中,留置针的固定方式与材料不同直接影响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及效果,所以选择正确的固定静脉留置针的敷料十分重要[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留置针渗漏、静脉炎、留置针脱落及敷料卷边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留置针留置及敷料更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的静脉留置针固定敷料为贴可舒医用透明敷料,价格便宜,但在留置针固定不牢时,需使用大量胶带固定,而胶带过多,可导致不易观察静脉留置针针尖处情况,并且敷料透气性较差,极易聚集水汽发生敷料卷边情况[7]。辅助加固胶带较窄,仅1.8 cm,粘贴面积较小,材质无弹性、无防水性,常需反复更换胶带,然而反复更换胶带,易导致患者皮肤刺激,从而引起患者一些皮肤问题,例如皮肤瘙痒、湿疹样小水疱等,不仅加重患者身体不适感,还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3M敷料是一种半透性无菌透明黏性敷料,主要用于静脉留置针固定。3M敷料下方采用丙烯酸酯粘胶,加以软纱布背衬,为一种超薄高弹敷料,材质较软,黏性稳定,有较强的封闭性,可与患者皮肤紧密贴合,从而降低患者异物感[8]。同时,3M敷料致敏性低,可有效隔绝细菌、水及灰尘,与贴可舒医用透明敷料相比,可更好保护患者皮肤。3M敷料采用高透性材质,透气性较佳,可迅速排出湿气,且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更好地保持患者穿刺部位皮肤干燥。敷料采取带孔槽控力凹槽及圆角设计,加以无纺布边框,更加贴合手部,有效防止发生卷边情况,增加固定的牢靠性,从而有效避免了套管针的移动,减少针头对血管壁的机械性损伤,进而降低静脉炎症的发生率。此外,辅助加固胶带为无纺布材质[9],宽为2.8 cm,在固定针柄的同时固定了针头,从而形成了无菌区,避免污染,无纺布材质具有一定吸水性,可吸收部分汗液,相对延长粘贴时间,降低更换敷料频率,揭除时无胶体残留,易撕除,不会造成医用粘胶相关的皮肤损伤,这些特点都是传统贴可舒医用透明敷料不具备的。在观察两组患者舒适情况时发现,观察组透气感、异物感、瘙痒感及疼痛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表明3M透明敷料相对于贴可舒透明敷料具有更好的透气性,且不需要反复加固,患者皮肤瘙痒、疼痛等不适感降低,舒适度更高,更符合患者需求,与目前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3M透明敷料相对于传统敷料对静脉留置针固定效果更好,能明显延长患者留置针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提高患者舒适度,更符合患者需求,具有较大优势,但费用相对较高,建议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护理需求,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