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
(青海省中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在危重患者中睡眠障碍较为常见,常规足浴与护理方法虽具备一定作用,但仍然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更为有效的中医足浴护理开始得到广泛关注[1]。本次研究对我院危重疾病睡眠障碍患者采用不同足浴治疗,旨在探讨不同方法实际应用效果的差异性,具体如下。
采集2016年7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危重疾病睡眠障碍患者90例,通过随机法分为45例对照组(温水足浴护理)与45例研究组。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50~80岁,平均(59.89±5.23)岁;研究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51~82岁,平均(60.61±5.52)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足浴方法
对照组:接受温水足浴护理,足浴方法为:于晚睡前加入适量温水至患者足浴桶内,以浸没小腿为标准,合理调节水温,使其维持于40 ℃左右;在足浴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添加热水与冷水,以患者舒适为宜,以30 min作为标准浸泡时长,足浴完成后擦干双脚并涂抹适量凡士林。
研究组:接受中药足浴护理,中药组方为:川椒、红花、五加皮、海桐皮各15 g,桑枝、路路通、桂枝各20 g,伸筋草与透骨草各30 g,由医院中药房制成粉末状,以1副为1袋,1袋/次的标准使用,浸泡方法与上述相同。
(2)护理方法
①在足浴过程中应当注意室内温度与湿度控制,做好防风及保暖处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浴巾盖于患者腿部;如患者足部存在皮肤皲裂情况,可涂抹适量凡士林;足浴后将汗液擦干,以防止感冒;根据患者实际出汗情况,给予适量温水以补充水分。②在足浴过程中做好水温控制,以患者主诉内容为主,如温度较高但患者感受较好则不进行温度调节,尽量满足患者要求;餐前与餐后30 min不适合足浴,护理人员需做好足浴时间控制;如患者存在高血压情况则应当做好血压监测,如存在明显不适症状或者血压过高,则不可进行足浴;在足浴期间应当重点观察药物过敏情况,如出现皮肤过敏应当立即停止足浴,并进行相应处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睡眠质量对比情况()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睡眠质量对比情况()
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主要包括:睡眠时长、睡眠间醒时间、睡眠潜伏期及睡眠效率。其中睡眠间醒时间为睡眠期间醒来总时长;睡眠潜伏期=入睡时间-上床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总时间/滞床时间×100%。
数据纳入SPSS 23.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干预前睡眠时长、睡眠间醒时间、睡眠潜伏期及睡眠效率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干预后睡眠时长及睡眠效果更高,睡眠间醒时间及睡眠潜伏期更短,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睡眠障碍作为许多危重疾病的常见症状,如患者长期存在睡眠不足情况则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应激调控系统激活,当发生衰竭后可引发体内调节功能紊乱,直接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程度,不仅容易导致疾病病情进一步加重,还可能诱发其他相关疾病[2-3]。
在我国中医的认知中,睡眠障碍主要由五脏功能失调,体内阴阳失和,营卫运行失常所引发,在许多传统医学典籍中均有相应记载[4]。针对睡眠障碍,中医主张通过局部影响整体,以达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方法进行治疗[5]。在人体中脚部具有重要意义,既属于组三阴经起始位置,又属于足三阳经终点位置,因此对于该部位的刺激能够达到明确治疗效果[6]。
中药足浴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中医外治方法,主要通过中药药液浸泡足部的方式进行治疗。根据内病外治原理,通过中药药效与热力的双重作用,使足部相应穴位及反射区得到刺激,以达到增强气血运行及通经活络的作用,可有效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使腑脏功能得到增强,以达到改善睡眠质量的目的[7-8]。本次中药组方中,川椒具有散寒除湿及温中止痛的功效;红花具有活血通经及散瘀止痛的功效;五加皮具有祛风除湿及散寒的功效;海桐皮具有活血散瘀及利水消肿的功效;桑枝具有祛风养血及祛湿通络的功效;路路通具有疏通经络及疏肝理气的功效;桂枝具有温经通阳及散寒止痛的功效;伸筋草具有舒筋活络的功效;透骨草具有活经络及祛风湿的功效。以上诸药联合使用可达到活血通络与温经祛风的作用[9-10]。
在本次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干预后睡眠时长及睡眠效果更高,睡眠间醒时间及睡眠潜伏期更短。说明中药足浴护理可使患者睡眠障碍明显改善,进一步促进睡眠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危重患者睡眠障碍治疗中,通过中药足浴护理方法可起到显著干预效果,使睡眠时间增加,缩短入睡时间与间醒时间,确保睡眠效率提高,具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与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