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吉林省舒兰市人民医院,吉林 舒兰 136200)
临床神经外科中出现的重型颅脑损伤病情极为严重,并且存在超高的致残率,因此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方式可改善预后[1-2]。此次实验随机抽取医院神经外科于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实验研究,针对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实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内容如下。
此次实验随机抽取医院神经外科于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实验研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别分成参照组与观察组。将小骨窗开颅术治疗方式应用于33例参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67岁,平均(35.7±7.6)岁,受伤至就诊1~4 h,平均(2.4±0.5)h;将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应用于3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最小为28岁,最大为57岁,平均(33.4±3.8)岁,受伤至就诊1~5 h,平均(2.5±0.6)h。参照组组与观察组患者相关基线资料加以比对(P>0.05)。
参照组:对患者实行减压,随后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并全麻,选取患者患侧的额颞顶进行开颅,将骨窗的大小控制在5.0 cm×6.0 cm,随后离骨缘1 cm左右的位置以U型将硬脑膜剪开,将坏死脑组织和血肿全部取出,针对发生活动性出血点进行反复冲洗并止血,留置引流管闭合创口。
观察组:对患者实行减压,随后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并全麻,切口位置选择颧弓上方,随后顺着患者耳廓上方延伸一直到达另一侧顶结节,渐渐延伸到中线发际线内部。利用保准打鼓瓣对患者实行钻孔开颅,并将骨瓣掀起查看病灶发生点,并对其坏死脑组织和血肿全部清除干净,给予患者止血处理,结合硬膜下血肿情况以及硬膜处张力考虑骨窗的去留问题。
分别记录并观察两组患者脑血管痉挛总发生情况,采用颅彩超仪对患者的颈内动脉路外断血流情况以及大脑动脉情况进行检测,进行分级:1级,局部痉挛<50%;2级,局部痉挛>50%;3级,患者脑组织频发出现广泛性弥漫性痉挛。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则采用GOS进行评判,1~5分分别表示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轻度残疾以及恢复良好。
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脑血管痉挛总发生率与参照组患者相对比,显著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比对
经过治疗后参照组患者死亡4例,观察组0例;植物生存参照组患者4例,观察组0例;重度残疾参照组患者18例,观察组2例;轻度残疾参照组患者3例,观察组3例;恢复良好参照组患者4例与观察组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便是脑血管痉挛,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一定的干扰,想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首先便需要对其血管痉挛症状加以缓解,从而提升患者预后,减少患者致残率的发生[3-4]。而引起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因素是血性脑脊液、脑血流异常以及血管受损等[5-6]。
而目前治疗此症状患者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手术治疗,但是常规的小骨窗开颅术治疗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严重情况下直接引起死亡[7-8]。而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概率,同时该手术骨窗范围大并且位置低,能够让患者的颞叶底部、额前叶以及颞极显露出来,便于手术操作,将坏死的组织以及脑中全部清除干净[9-10]。本次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脑血管痉挛总发生率与参照组患者相对比,显著偏低,恢复良好参照组患者4例与观察组28例对比,显著偏低(P<0.05)。
总而言之,对于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实行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可显著降低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