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灿 张占英 邓红军 王前涛 易继平
(1.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湖北宜昌 443000;2.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湖北武汉 430070;3.宜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湖北宜昌 443000;4.秭归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 湖北秭归 443600)
我国是世界上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等有害生物(以下统称病虫害)多发、重发、频发国家之一。湖北省宜昌市地理环境复杂、生态气候多样、农作物品种繁多,具有病虫害多样、多点、不均衡发生的特点,植物保护工作难度大。开展病虫监测预报和指导科学防控是植物保护工作的主要职责,建立与健全现代植保体系,是适应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公共、公益、社会性防灾减灾事业的职责所在[1]。为充分发挥植物保护工作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增强重大病虫害疫情监测预报和防控处置能力,服务现代农业,现就加快推进现代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2013 年,农业部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植物保护体系建设的意见》并指出,防控好病虫害是植物保护工作的主要职责,建设现代植保体系事关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增收[2]。
确保国家粮食供给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也是植保防灾减灾的第一要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革,我国病虫害灾变频率增加,一些跨国境、跨区域的迁飞性和流行性重大病虫暴发频繁,使农业生产安全受到威胁。宜昌是全国柑橘、茶叶、蔬菜作物优势产区,更是多经作物和粮食作物交互种植区,草地贪夜蛾、橘小实蝇新迁入侵,柑橘黄龙病三面“围城”、溃疡病扩散蔓延、大实蝇持续危害,茶叶病虫害多发、重发,蔬菜病虫害更是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多作物多病虫现状,给宜昌特色产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加强现代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强力控制有害生物危害,是有效消除农业生产安全隐患的必要途径。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化学农药防治仍然是植保工作的重要措施和必要措施,农药污染问题依然无法回避。研究在同等效果下减少农药用量与污染问题,是植保工作的重要职责。因而,加强植保体系建设,是减药控害的重要途径。现代农业植保通过精准农药品种、剂量、施药时间,精准防控对象,即从精细化方面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施用量;通过大力推广生态调控、生物防控、理化防控等绿色防控措施,从战略上、方向上大幅度降低农药使用次数和施用量。快速提升病虫害监测预报能力,转变传统防控理念,优化传统防治方式,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其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健全现代植物保护体系。
病虫害防控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用工最多、强度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环节之一。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年轻劳动力过度向城镇转移,劳动力老年化问题日益凸显,“谁来种地”、“谁来防虫治病”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建立健全现代植物保护体系,变一家一户分散式防治模式为专业化统防统治模式,有利于在全域范围内推行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理化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有利于实施减量控害战略,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从而推进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快速发展。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现代植保体系建设,主要目标就是兴旺产业、治污减污,打造农村所需、农民所盼、农业富裕的农村生活新天地。分散式经营模式下,许多农业建设因意见不统一而不能实施,所需设施设备因成本过高而放弃,致使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产生活垃圾无人处理;而现代植保体系下的规模经营与集约化经营,通过增添设施、提升装备、提高技术水平,走“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法治植保”的发展道路,保障了生态环境安全,促进了现代产业兴旺,推动了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步发展。
坚持以习近平“三农”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法治植保”理念,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和《农药管理条例》为依据,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投入,整合各类资源,加快构建运转高效、职责明晰、管理规范、执行有力的植保公共服务和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作物风险预警能力、防控处置能力和执法监管能力,确保病虫害不大面积暴发成灾。深入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发展,大力提倡安全科学用药,促进农药减量控害,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力争到2025 年,现代植保体系初步建成,植保技术力量明显强化,植保装备明显改善,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重大病虫害防控处置能力明显提升。在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主产区和柑橘、茶叶、蔬菜等作物优势区,建成系统完备的植保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覆盖率达60%以上。
通过集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物质装备,实现植物保护体系人才队伍专业化、监测预报信息化、物质装备现代化、应用技术集成化、防控服务社会化和行业管理规范化。着力促进防控策略由单一病虫、单一作物、单一区域防治向区域协防和可持续治理转变,着力促进防控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式模式向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模式转变,着力促进防控措施由单一依赖化学农药向绿色防控和综合防治方向转变。
对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实行分类分层管理,围绕宜昌市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及稻水象甲和稻瘟病、稻曲病,玉米草地贪夜蛾,柑橘大小实蝇、黄龙病、溃疡病,茶叶茶尺蠖、茶小绿叶蝉、茶饼病,蔬菜霜霉、疫病、土传病害等重大病虫害,科学合理布局监测站点;充分利用病虫害智能监测技术和农业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和健全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情报收集和宣传发布等机制,构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病虫诊断和防控指挥系统、检疫审批和疫情追溯系统,全面提升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指挥和检疫监管能力。
建立并健全全市统一高效的应急防控指挥体系,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的应急防控设施设备建设,建立重大病虫疫情应急预案。着力加强水稻“两迁”害虫、草地贪夜蛾、小麦条锈病等跨区域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的联防联控;强化稻瘟病、晚疫病等暴发性、突发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加强水稻二化螟、柑橘大实蝇、油菜菌核病、小麦赤霉病等常发性重大病虫害的防控指导,提高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控能力。
严格引进种子种苗的检疫审批管理,建立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追溯体系,加强重点种苗繁育基地的检疫措施。严格种子种苗繁育企业、批发市场、销售大户等关键环节的检疫管理,建立有效防范植物疫情传播的联合执法与检打联动机制。加强植物检疫员队伍管理,严格考试、考核、准入和退出制度,规范植保植检执法队伍的持证上岗、着装管理和执法行为。强化农药监督管理,加强农药质量监控、风险评估和使用指导,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等不法行为。
统筹整合全市科研院校等科技创新部门的科研资源,着力病虫害发生规律、监测预报、综合治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农技推广部门要做好农机农艺融合和良种良法配套,集成推广一批病虫害防控关键实用技术。植保公共服务部门要加强病虫监测预报、科学用药指导和农药抗性监测评估,大力推广现代植保技术,全面提高绿色农药利用率和病虫害科学防控水平。
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病虫疫情区域应急防控设施及物资储备库”等植物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提升应对突发、新发和外来重大病虫疫情处置所需物资设备保障供给能力。争取省级“主要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建设,加大智能监测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提升主要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快速反应能力。因地制宜装备大中型、轻简化、智能化高效植保机械,支持宜东地区发展无人机、自走式大型喷药机械,宜西地区发展适宜山区作业的轻简高效植保机械,提升重大病虫害防治能力。
建立健全植保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植保机构的公益属性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报、综合防治、植物检疫、农药应用指导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基层植保实用人才队伍,县级植保机构原则上每1 个主导产业每10 万亩作物不少于1 名植保技术人员,环境复杂或病虫害多发重发地区应当增加植保技术人员;农业乡镇原则上不少于1 名植保技术人员,行政村原则上不少于1名农民植保信息员。建立健全各级植保服务人员的分级培训制度,市、县植保公共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每3年轮训一次;乡镇植保员和村级农民植保信息员,每个聘期培训不少于1 次。组建宜昌植保专家团队,定期开展病虫发生趋势会商与技术培训,充分激发全市植保专业技术队伍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专业植保员的技术能动性[3]。
立足市场化运作,引进社会资本,开展全程式统防统治服务[4]。加快建设多元化、规范化的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鼓励支持科研单位、教育机构、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基层农技组织等开展植保社会化服务。完善病虫害防控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病虫防治服务、物化补贴等方式,推广技物结合、全程承包防治等服务模式,优先支持粮食作物主产区和柑橘、茶叶、蔬菜作物优势区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建设。搭建植保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帮助种植大户、合作社与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对接,开展“订单式”服务。充分利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农民田间学校等培训活动,强化对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从业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植保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的应用普及率。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任何一个区域都有不可复制的地方特色。因为区域特色由众多因素决定,包括土壤、海拔、水域、立地结构、山势朝向、植被、作物品种、作物布局等,其中任何一项不同,都会呈现不同的区域特色,形成不同的区域小气候。当一个地方出现了重大疫情,严重影响到一个地方产业发展时,其防治防控技术是不能全盘照搬照抄的。要攻克本土重大疫情问题,必须有一个本土研究团队,从本土实际出发,潜心研究,方能制胜。植保研究团队不同于植保团队,主要职责是承担创新技术研究,其成员可从我市各单位遴选。
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调整优化市、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指挥部组成单位和分工,理清市、县、乡、村四级植保公共服务职能职责,切实落实重大病虫疫情“政府主导、属地负责、分类管理、联防联控”的防控机制。将病虫害监测防控、疫情处置和农药管理等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重要考核事项。在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要加强工作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多渠道增加植物保护资金投入,加大对主要农作物主产区病虫害应急防治和统防统治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探索重大植物疫情铲除、生物防控和高效低毒农药推广的补贴机制,加大专业化防治组织购置植保机械的补贴力度。要保障基层植保机构开展病虫害监测预报和防控指导所需经费,加强对田间作业接触有毒有害物品和疫情的劳动保护,落实相关福利待遇。给予农民植保信息员适当的工资待遇和技术职称资格,充分调动其植保服务的积极性。建立工作考核激励机制,鼓励植保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
大力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依法推进植物保护工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建立健全病虫害应急处置机制,会同公安、交通、气象等部门科学制定应急预案,重大病虫害一旦暴发,迅速做出应急防控处置;建立健全检疫审批、病虫害监测防控、农药安全使用、植保公共服务人员考核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的备案制度、效果评价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引导植保专业服务组织持续健康发展,切实提升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
4.4.1 兑现植保津贴
植物保护工作不仅具有公共性、公益性、专业性强的显著特征,更具有毒、苦、累的特点,鼠疫、有毒昆虫、农药都给植保工作者造成健康隐患;兑现从业人员的应有津贴和待遇,是对从业人员的认可和鼓励,也是留住植保人员、巩固植保队伍的重要举措之一[5]。
4.4.2 彰显植保成效
有些人认为出现病虫害这一自然现象是大不吉事件,有危害、有损失,不宣传、不报道,造成植保价值成果缺少有效展示[6]。病虫信息封锁的结果,一方面使本可以快速挽回的损失而得不到挽回;另一方面,使无数积极努力的植保工作者只能一辈子当无名英雄,从而导致一部分不甘寂寞的植保工作者流失于业外。客观宣传病虫害动态,公正评价植保贡献,适当奖励植保工作者,也是稳定广大植保队伍的有效措施。
4.4.3 标配植保岗位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植保队伍建设,按主导产业10万亩/人的标准,配齐专业人员名额,并保持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