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清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武汉 430000)
绘本是一种特殊的图画书,以其形象的直观性、构图的连续性、画面的趣味性和整体的传达性为幼儿所喜爱,对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然而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文学》教材中,绘本所占比例普遍偏少,有的教材甚至都没有关于绘本的独立章节。同时,在幼儿文学的课堂上,由于课时有限,通常学期的重点都会放在儿歌、故事、童话等单元;关于绘本的教学往往都是1—2节课匆匆带过,多以理论讲授为主,鲜少涉及绘本讲述方法的教授。可见,绘本的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绘本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对于幼师生而言,掌握绘本的相关理论知识与讲述技巧变得愈发重要。然而截至目前,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绘本讲述教学方法的论著却寥寥无几。鉴于以上种种,笔者将自己在幼儿文学课堂中的绘本讲述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归纳,以期与同行交流切磋,找到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绘本讲述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绘本包含图与文,其中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甚至也有全凭图画来传达内容的无文绘本。但是绘本的表达并不是简单的“图+文”,而是“图×文”。它不像幼儿故事或者童话一样,每个字、每句话都明确地写出来,相反,绘本中的文字很少,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依靠图片来理解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些言外之意就需要读者仔细观察,耐心品味了。这就意味着,幼师生在讲述或者表演绘本的过程中有许多需要自己“填补”的地方。
我们不妨以美国作家佩特·哈群斯的经典绘本作品《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如果不看绘本中的图片,单单提取文字内容:“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她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堆,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按时回到家吃晚饭。”[]我们会发现这个故事似乎平平无奇,语言平淡,情节缺少冲突,人物形象也不够鲜明,缺乏趣味性。但是一旦我们结合图片再去看,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母鸡萝丝在整个故事中始终悠闲自得,昂首挺胸,目不斜视地往前走。而它身后,一只鬼鬼祟祟的狐狸始终悄悄尾随,它时而势在必得两眼放光,时而掉入陷阱生无可恋,时而被一群蜜蜂追到怀疑人生。不光如此,还有池塘边为母鸡干着急最后被狐狸惊吓跳开的小青蛙;干草堆旁紧张凝视狐狸而后一脸呆滞的小山羊,等等,它们都是只出现在图画中的角色,用它们前后对比的小表情挥洒着配角的光芒,营造出整个故事的喜剧氛围。除了图片上的场景和人物细节之外,还有很多可以被挖掘和填充的内容,譬如说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心理。狐狸为何屡败屡战,它的小眼神后面透露着怎样的心理活动?母鸡萝丝真的不知道狐狸在尾随吗?周围那么多小动物的眼神暗示会不会让母鸡萝丝发现事情的真相?如果它已经发现了狐狸,那么这一场散步就不再是纯靠运气的旅行,而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自我防卫,配上母鸡萝丝始终傲娇的神态与表情,它顿时从傻鸡有傻福的人设变成了一个大智若愚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我们可能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程度进行适当的填补,未必会挖得很深。但当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时,作为课堂训练,笔者认为可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对故事进行解读,填补绘本的“言外之意”。这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思维能力与文本解读能力,使他们在日后的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中更加游刃有余。
绘本的讲述绝对不是一个我说你听的封闭式环节,它需要教师和孩子的共同参与。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参与进来,同时开发他们的智力、想象力以及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等,我们可以在绘本讲述的过程中插入一些问题。那么如何提问、在哪儿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就值得幼师生学习与思考了。
以美国作家李欧·李奥尼的绘本《田鼠阿佛》为例。该绘本讲述了几只小田鼠为了顺利过冬而进行储备采集的故事。在绘本的开头,我们可以设置一些描述类型的问题,诸如:“田鼠们的房子周围都有什么呀?”“小田鼠们在收集什么?”“他们是怎样收集的呢?”通过这种类型的问题锻炼幼儿的观察与表述能力。在故事中间我们可以穿插一些推理和思考类的问题,诸如:“你猜一猜,图片上哪一只小田鼠是阿佛?为什么?”“阿佛收集的东西和其他田鼠收集的东西有什么不同?”“你们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其他田鼠收集的是玉米、麦穗、坚果等实实在在的粮食,而阿佛收集的却是阳光、颜色、字等精神食粮,等到冬天真正来临,田鼠们并没有因为阿佛的“懒惰”和“怪异”而抛弃它,依旧热情地与阿佛分享着他们的食物;而阿佛也在漫长的冬天的末尾,为其他田鼠带来了冬天山洞里许久未见的“光芒”。对于孩子而言,想要真正理解这个故事的内涵或许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问题的设计,慢慢引导孩子发现阿佛和其他田鼠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最后所产生的价值,继而让他们明白人活着不单靠食物,我们同样需要物质之外的东西;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哪怕你与其他人不一样也没关系,终有一天你也会展现自己的价值。而在故事的结尾,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诸如:“如果你也是一个小田鼠,你会收集什么?”“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阿佛固然是与众不同的存在,但是如果没有其他的田鼠,阿佛早就饿死了。不论幼儿做出何种选择,都将是我们对其进行自信、尊重、友情、包容等教育的良好契机。
绘本讲述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建立在对绘本多方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设计的问题可以是描述性的、预测性的、推理性的、开放性的,等等。既要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与特点,也要结合具体的绘本内容、主题、结构、人物等因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法一概而论。幼师生在具体的练习中,须依靠大量阅读积累与讨论尝试,如能结合实训试教,效果更佳。
绘本的讲述如果始终由教师一人完成未免过于单调,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绘本资源,打破教材固定的单元结构,融入故事讲述和戏剧表演因素,将其发展成一初创意戏剧。传统的戏剧脚本都是写好的,虽然在表演中可能会有改动,但幅度不大;而如果我们尝试用绘本作为戏剧表演的蓝本,首先,它文字很少,很多都是由图片来表达的,留白很大,给学生的想象空间也很大。在排练中,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想象能力,在提高学生表演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创编能力,此外,还能让他们体会到集体智慧碰撞的美妙。其次,绘本的图片是非常形象直观的,在表演时能给学生提供很多具象的参考,帮助他们理解人物形象,或者给他们提供模仿的对象。再次,戏剧元素的加入,也会让绘本表演变得更加丰富,它对学生的锻炼是立体、综合、全方位的,甚至不光是幼儿文学这一个领域的,最后的呈现一定是学生身上所有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展示。
我们以李卓颖的绘本《公主怎么挖鼻屎》为例。这部绘本中有多个形象鲜明的小动物角色,且故事内容夸张又富有童趣,文字部分不多,留白空间很大,非常适合小组排演,锻炼学生绘声绘色地塑造角色形象的能力,同时也方便学生对绘本进行二次加工改造。在检验表演成果的时候,我也很欣慰地在学生中看到了天真可爱的小兔子,憨态可掬的小猪,机灵活泼的小猴和妖娆妩媚的小蛇;同时,还有不少情节的加工与创编,比如说在故事开始的时候,有的小组安排了小动物们相约郊游互相玩闹的情节,在这一情节的安排下顺带着简单介绍了每个小动物;有的小组设计了小动物挖鼻屎然后不知道怎么处理的情节,使后面的故事发生得更加顺理成章;有的小组在表演中加入了简单的歌舞环节,使表演气氛更加热闹欢快;还有的小组加入了观众互动环节,问在场的“小朋友”们是怎么处理鼻屎的……此外,还有场景的创设,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来制作道具、背景,还原了故事场景,等等。通过对绘本的创意戏剧化呈现,可以说学生得到了综合的锻炼,且不止是幼儿文学这一门学科技能的锻炼。
以上是笔者基于具体教学实践总结而来的一些关于绘本讲述的教学方法,个人拙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