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磊
(云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云浮无线电监测站, 广东 云浮 527300)
云浮自1994年建市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快速进步,其成绩斐然。国内生产总值由建市之初的92.34亿元达到“十三五”期末2019年的921.96亿元,增长接近10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 35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5 271美元(1)数据来源:2019年云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次产业结构由建市时的43.6∶30.6∶25.8调整到“十三五”期末2019年的18.7∶31.0∶50.3。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从无到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2.92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建市之初的1 833.0元提高到2019年的16 64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建市之初的3 666.0元提高到2019年的26 807元。云浮聚力打造“两新一前列”(2)云浮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努力把云浮建设成为环珠三角经济带发展新引擎、粤北生态建设发展新高地,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云浮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也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云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转型升级动力不足、新旧动能转换受阻。二是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面临体制机制、资源等多方面的限制。三是经济新常态下,加之新冠疫情影响,之前一些隐藏的问题开始凸现出来,从而产生新的问题。
云浮市整体经济水平发展滞后,2019年云浮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1.96亿元,在广东省排名位居于末位。云浮市三次产业结构从建市到“十三五”期末2019年经历了大幅调整,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调整幅度最为明显。第一产业占比从1994年43.5调整到了2019年的18.7,第三产业占比从1994年25.7调整到了2019年的50.3,但是第二产业占比经过多年调整,出现小幅增长后又基本回到建市之初的水平。与广东省2019年三次产业结构4.0∶40.5∶55.5相比,第一产业占比还是过高,第二产业比重始终低于全省,同时2019年云浮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3%,低于GDP排名同样靠后的河源、汕尾等市。
工业对于云浮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长期低于全省水平,并呈现出巨幅波动,2017年更是出现负值。一方面是工业企业总数偏少,2018年末云浮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只有0.41万个;一方面工业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强,2018年末云浮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只有10.25万人,在全省各地市中从业人数是最少的;另一方面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偏低,云浮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负债、营业收入指标在全省靠后。
一方面云浮市市场主体数量偏少,截止2019年10月云浮市市场主体总数只有108 683户(5)数据来源: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只占广东省市场主体数的0.88%,只有河源、汕尾的50%左右,在全省所有地市中是最少的。另一方面市场主体结构不合理。云浮市市场主体中的企业只有21 860户,个体工商占比达到了77.8%(6)数据来源: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广州深圳等地相比,企业总量和占比过低。
云浮现在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型的发展阶段,工业发展呈现出传统和粗放的特征。云浮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石材产业、不锈钢产业、硫化工产业、水泥产业等传统支柱产业都是资源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45%以上。传统产业产值占比高,但技术要求低,主要集聚在产业链低端,向上游研发、装备制造和下游品牌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拓展程度较浅。同时传统产业发展面临多种问题,以不锈钢产业为例,其存在着产品及市场结构单一、产业链封闭,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内企业强弱不均,整体竞争力不强等[1]问题。各产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暴露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向上发展的空间。
2011年前后云浮市开始引进以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起步晚,产值、规模较小。2018年末云浮市高技术制造业企业132家,占全省比重0.2%,营业收入64.7亿元(7)广东省统计局。。云浮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只有20家,占全省比重为0.4%(8)数据来据:广东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25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为7.33%(9)云浮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云浮市近年来大力推进“产业兴市”,初步形成了金属智造、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氢能、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文旅、现代物流等七大特色产业集群,七大特色产业集群正处于项目集中落地阶段,部分项目还未投产或刚刚投产。部分产业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创期,此时进入的企业前期投入、产品研发等各项成本都较高,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而此时市场对于产品的需求还未形成,销售收入较低,一部分企业没有盈利甚至亏损,氢能产业正是这样,受国家产业政策和上下游企业影响尤为明显,短期内较难发挥其经济效益。另一部分产业,比如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发展具有了产业发展基础和机遇,但是由于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产业布局分散、产业协同度不高、产业发展存在路径依赖、产业配套不足、产业人才供给不足[2]等问题导致了产业规模上不去。
从研发投入数据上看,2005年云浮市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仅有1 451万元,2013年达到44 083万元,从2014起开始连续四年出现下降,2017年为40 387.5万元,2014年到2017年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比达到了60%以上,但明显低于广东全省水平及全国水平,以2017年为例,云浮市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比为66%,而广东省为80%,全国为76%。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多年来虽有小幅波动却始终低于1%,2017年只有0.48%,远低于广东省2.61%及全国水平2.19%。云浮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究机构的有181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9.2%,低于广东省35.6%。云浮市的科研机构的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发展新动能的需求,工业企业部门的研发投入不足、缺乏新型研发机构及成果转化平台和机制导致了创新驱动支撑经济动能转换能力不强。
产业总是趋向于建立在对自己有利的产业载体之上,趋向于建立在使产业得以生存和扩张的产业载体之上[3]。产业载体建设情况决定了产业的发展质量。云浮市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产业园区建设,后续通过产业共建、园区共建等模式,建设了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顺德(云浮新兴新成)产业转移工业园、罗定产业转移工业园、郁南产业转移工业园、云安区产业集聚地,实现了产业园区县域全覆盖。从工业园区的数量上看,工业园区数量明显太少,产业发展平台受限;从园区发展质量上看,云浮市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指标在全省排名也较后;从园区发展动能上看,园区项目间产业关联度不高未形成产业集中,项目质量偏弱不能形成产业带动。园区产业载体功能建设才刚刚起步,部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还未完成、园区项目建设进展缓慢、用地指标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发展,导致产业载体建设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投产企业对于生活配套、招工、政府服务、生产性服务平台及配套等基本需求。
资源型产业在特定的经济发展空间中,对其他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4]。云浮市石材、水泥、不锈钢、硫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都是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在其特定的优势条件下,会吸引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向其聚集,使其他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明显受损。云浮市传统支柱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已产生出一定的挤出效应,使得一些新兴产业难以正常发育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对其他行业收入分配和政府公共投资等方面的挤出效应。从传统产业内部发展来看,传统产业发展前期,各产业的平均利润空间都比较高,毛利润率最少都能达到30%~50%,面对繁荣的资源型产业和迅速增加的资源财富,缺乏相关的制度准备和调节机制,导致传统产业在收入分配方面对其他行业产业挤出效应,导致行业间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平。从传统产业的外部发展来看,为扶持产业发展,政府在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需要公共投资的方面长期给予传统产业大幅度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由于云浮与珠三角城市之间因发展进程的差异,城市之间存在虹吸效应,云浮的一部分资源要素被珠三角城市吸引过去了。另一方面,云浮市主城区发展偏弱,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形成了“小牛拉大车”的局面,导致有限的资源未能被集中利用,进一步降低了云浮对于资源要素的吸引,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资源要素的外流。
云浮市经济从建市以来已取得不少成绩,但也面临着发展质量和效益低下的问题。经济发展主要还是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来实现的粗放型增长,产业转型升级效果不明显,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的压力还比较大,对于新兴、高端经济要素的吸引力不够,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长期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云浮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在发展理念上,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改变唯GDP论,将发展的焦点聚集到发展质量、创新创业、民生、环保、协调发展等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目标上,做好基础性前瞻性系统性工作,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着力点上,要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七大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在发展机制上,通过建立完善供给侧结构改革长效机制、产业发展激励机制、重大风险防范机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机制、绿色评价机制等制度安排,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坚持“产业兴市”战略,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上,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重点,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大力发展制造业。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云浮市制造业。聚焦石材机械、农牧机械、生物医药、农产品深加工、不锈钢餐厨具、汽车零配件等产业,通过引进头部企业、龙头项目,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三产融合发展,形成综合比较优势。加快制造业质量提升,促进小微工业企业上规模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成长,鼓励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进实施工业企业技改倍增计划,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和先进装备示范应用,鼓励企业建设智能制造项目升级制造模式。
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紧盯产业发展风向,加快培育壮大金属智造产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氢能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及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共享经济、线上教育、直播经济等新技术新模式的拓展应用。
抓住“双区驱动”、“双核联动”的重大机遇,立足“一核一区一带”区域发展新格局,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优势,发挥云浮沟通珠三角、辐射大西南的区域联通优势,积极推进云浮全域融湾。一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与湾区的交通阻碍;二是积极承接湾区制造业外移,对接湾区产业所需,加强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深化佛山产业共建机制;三是依托湾区产业链,错位、补位布局产业,提升产业价值;四是积极引进湾区技术,加快布局特色新兴产业。
进一步推进城市建设和更新,加强城市风貌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宜商宜居宜游城市,增强城市魅力和幸福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强清新型政商关系建设,全面降低市民办事难度。
进一步优化创新布局,加强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合作交流。加快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充分发挥云浮国际创新院作用,积极拓展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项目交流合作。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培育一批企业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立完善高端人才引育交流机制,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