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发展研究

2020-01-10 15:33:49蒋永建
科技和产业 2020年10期
关键词:核心技术领域

蒋永建

(山东省工程咨询院, 济南 250013)

技术创新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决定性力量,是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根本动力[1]。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2],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山东省向来对技术创新高度重视,坚定把技术创新作为实施“八大战略”的重要举措[3],作为推动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1 加快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但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现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时期产生历史性交汇,科技创新角逐空前激烈,只有努力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真正发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

1.1 加快核心技术突破有利于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实体经济发展必然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的突破[4],需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实体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创新能力。

1.2 加快核心技术突破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5]。目前,山东省产业结构仍以资源型、重化型为主,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70%,新兴产业少、产业层次低、质量效益差、污染排放重。

1.3 加快核心技术突破有利于新旧动能转换

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既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培育壮大新动能,又要改造提升旧动能,使“新旧动能”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当前,山东省新技术供给不够,新兴产业占比低,新业态、新模式处于起步或跟跑阶段,新动能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2 山东省产业核心技术发展基础分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山东省经济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2018年,生产总值从225.5亿元提升到7.65万亿元,增长339倍,年均增长15.2%;工业增加值从108.5亿元提升到3.36万亿元,增长310倍,年均增长15.1%,全省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1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协同创新机制逐步形成

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2018年达到38 333家[6],其中65%以上已建立技术研发机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院士工作站334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4年的3 410家增长到2018年的8 916家,提升了2.6倍;全省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超过90%,位居全国第二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速显现。

2.2 创新平台体系支撑不断增强,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山东省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68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89家。新型研发机构稳步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有望成为我国海洋领域首个国家实验室,济南超算中心是国家布局的六大超算中心之一,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正在有序组建。

2.3 技术成果快速积累,为“迭代”突破创造了条件

作为衡量地区技术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08-2018年,山东省发明专利申请量从1.4万件提升到7.6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从1 845件提升到2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8.78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近5年来,全省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39项,其中自然科学奖6 项、技术发明奖33项、科技进步奖100项,在能源科学、生命科学、健康医学、高端装备等领域实现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突破。

2.4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智力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目前,住鲁院士已达70多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已达200多人,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海洋等“十强”产业各领域。2018年,全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 260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 416人,泰山学者1 243人,齐鲁首席技师1 509人,高技能人才304万人。

2.5 财政支持不断加大,投入机制和支出方式优化

2008-2018年,山东省研究与试验经费从435.2亿元增长到1 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6%;省级财政科技支出由56.7亿元增长到230.8亿元,年均增长15%。2018年,聚焦“十强”产业领域,安排重点研发计划资金36.9亿元,重点支持重大创新项目,有力提升了全省科技创新水平。

3 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山东省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全省产业技术创新还面临一系列问题。

3.1 基础研究支撑不足

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重要来源,体现出一国创新的实力和活力。科技部开展的第四次技术预测工作显示,我国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大约有十年的差距,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领先技术的比例比美、日、德等国低30%~40%。总体来看,山东省高新技术特别是产业核心技术创新成果少、积累少,主要是由于基础研究投入总体偏少,美、欧、日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投入比重在15%~30%,全国在5%左右,山东省仅为2%。2018年全省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46%,比广东[7]、江苏[8]、浙江[9]分别低0.19、0.18和0.06个百分点。

3.2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不够

一直以来科技政策的实用性导向导致市场急功近利,企业重眼前、轻长远,缺乏工匠精神,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不足。前瞻性研究仍然以科研院所为主导,但院所与企业之间的连接不够,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脱节,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实用推广力度不够。2018年,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分别是17.92%、40.06%、36.12%、25.6%,排名分别列全国第18、1、3、5位;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分别是0.94%、1.06%、1.43%、1.3%,差距明显。

3.3 产业共性技术欠缺

大部分企业的创新模式还是以单独研发为主,与区域内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的合作不足,缺乏与行业内企业的协同创新,缺乏针对关键共性技术的协同创新,导致全省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缺乏统筹发展战略,协同创新不足。在制造业领域,“大而不强、缺芯少智”现象突出,核心技术、核心能力不足,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制约了整机和系统的集成能力。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智能传感等行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完全自主研发制造的核心能力较弱,大量高端芯片、设计软件、关键元器件与零部件等始终受制于人。

3.4 人才因素制约较大

我国高端基础研究人才和领军人才严重匮乏,全球顶尖科学家美国占比为52.9%,英国与德国占比接近15%左右,中国占比仅为4.7%。具体到山东省,虽然科研人才队伍庞大,但是高精尖人才偏少,特别是高端芯片、生物育种等领域尖端研发人才少,领军人才、一流工程师、优秀技术工人等各类型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常驻院士不到全国的3%,院士数量还不到江、浙等先进省份的1/3,“千人计划”人才不到一半。人才因素制约已成为山东省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

4 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建议

核心技术创新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遵循创新规律,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形成一个技术创新的生态体系。

4.1 强化重大基础研究,大幅提高源头创新能力

强化重大基础研究顶层设计,推动前瞻性引领性原始创新成果突破。尽快出台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促进政策,加快基础研究[10]、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融通发展,组织实施重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专项,促进基础研究与产业跨越对接融通。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点带面推动统筹布局。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区域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一批高层次的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中心,不断强化源头创新和前沿技术供给支撑能力。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形成基础研究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安排一定规模的科技专项资金,设立核心技术研究引导基金,撬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个人等社会资源开展核心技术创新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核心技术研究参与机制。

4.2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完善协同创新攻关体制

实施创新平台倍增计划,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规划新增一批高质量的工程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提供技术服务和平台支撑。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创新投入积极性。按照“一事一议”方式,采用补助、贴息、风险补偿等形式,支持企业参与和承担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产融对接合作,引导产业投资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支持。强化协同创新机制,扩大开放合作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围绕核心技术需求,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攻关。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跨区域合作,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支持企业利用市场化的方式引进和流转重要技术,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打造国际合作平台。

4.3 强化人才核心地位,优化人才创新机制环境

做好“育人”文章,精准对接十大领域核心技术需求,面向省属本科高校遴选一批与十大领域对接紧密、发展基础好的优势特色专业,投入财政资金予以重点建设,为企业开展核心技术创新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做好“选人”文章,认真落实好“双招双引”战略部署,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汇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能够冲击世界科学前沿的杰出科学家队伍,留住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扎根山东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打造一批掌握专业技能、追求卓越、勇于奉献的一流工匠队伍。做好“用人”文章,建立核心技术人才库,引进人才实行“一事一议”政策,薪资待遇、编制身份、成果转化收益分成不受现有政策限制。

4.4 强化创新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创新投入机制

加快推动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凡政府财政资金建设和购置的科研设施与仪器,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优先对核心技术研究开放使用,鼓励非财政资金建设或购置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加入核心技术研究项目。提高创新平台的科技资源集聚能力,推动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的调整、联合和技术共享,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建立完善核心技术研究长效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探索等核心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逐步形成重点突出、持续稳定的支持机制。引导科技型企业通过科创板上市、区域性股权(债券)市场融资等方式提升自身造血功能,通过金融工具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快速产业化,迅速实现企业规模、效益的扩张。

4.5 强化创新自信,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聚焦重点领域,做好长远谋划,围绕海洋科学技术、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和量子通信、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制定核心技术创新攻关计划,持续推进。强化“一把手”作用,省、市、县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亲自安排部署,从组织、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全面保障同时强化监督考核。切实建立容错机制,厚植全民创新“沃土”,优化完善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建立创新指向清晰的制度体系,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土地、金融、人才等政策衔接。健全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创新环境,营造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产业核心技术攻关良好氛围。

5 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创新发展方向探讨

通过梳理山东省重点领域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整理出今后几年重点突破的产业核心技术发展方向,期望加快推动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应用。

5.1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

围绕安全可靠云操作系统、高性能服务器、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物联网、网络安全等方面,重点突破流媒体人工智能专用芯片、光电子芯片与器件、下一代微电子及光电子衬底晶片高效精密加工、高功率激光器的关键器件设计与制造、新一代海洋三维遥感地面应用、谐振式陀螺仪先进控制与优化等核心技术。

5.2 高端装备领域

围绕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核能装备、精密制造、激光增材制造等方面,重点突破熔盐蓄能转换器、大容量超高能效商用多联机、高效节能离心式压缩机、航空航天单晶叶片、电石自动出炉机器人等核心技术。

5.3 现代海洋领域

围绕透明海洋、智慧海洋、海上粮仓、海洋生物和油气资源开发、海水淡化利用、海洋能综合利用等方面,重点突破全光谱海水生态多参数传感器、长航程深海自主式水下航行器、超高分辨率海洋大气为主的多圈层耦合数值模拟、海管预调试设备关键部件国产化、金刚石薄膜海洋盐度传感器、重金属原位传感器等核心技术。

5.4 新材料领域

围绕高性能材料、特种新材料、高性能关键战略材料、先进基础材料等方面,重点突破金属屋面用可逆热变色节能型防水涂料、电磁屏蔽木塑复合材料、海水反渗透膜、高性能对位芳纶大规模工程化、半导体材料抛光剂、纤维素基柔性碳材料等核心技术。

5.5 生物医药领域

围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疾病防治,特色海洋药物、抗体药物、药物缓控释药物研制,重点突破生物可降解辅料产业化、抗体药物商业化生产工艺表征和工艺验证技术研究、针对恶性肿瘤的ADC药物伴随分子诊断试剂等核心技术。

5.6 高端化工领域

围绕特色精细化工、盐化工、绿色化工新技术、化工新材料、新型催化剂等方面,重点突破尼龙12全产业链制备、高性能大飞机子午线轮胎设计与先进制造、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高性能卤化丁基橡胶绿色合成及高品质化等核心技术。

5.7 新能源领域

围绕氢能、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及储能器件等方面,重点突破纤维素基柔性碳材料储能器件技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改性技术、智能车网联通讯与安全防护、高性能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研发、固态电池研发核心技术及产业化、车载储氢罐制造技术等核心技术。

5.8 高效农业领域

围绕基因编辑育种、智慧农业、新品种的选育、农林灾害和动物疫病防控、生态循环农业、健康无毒种苗培育等方面,重点突破作物遗传与精准分子设计育种技术、驴优良品种高效繁育等核心技术。

5.9 节能环保领域

围绕高效燃烧装置、通用耗能设备效能提升、资源循环利用、超低排放、大气污染防治、污水处理等方面,重点突破高效燃烧装置和新型材料、废水高效脱盐、高铁赤泥低成本处理、低成本低碳炼铁等核心技术。

5.10 其他领域

围绕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服务、品牌打造、平台搭建等各个环节,重点突破超临界CO2无水染色、高端智能化纺机装备制造、梳棉机智能化及高产技术、超细纤维基布的染色和水性涂层等核心技术。

猜你喜欢
核心技术领域
烧结矿低硅均质慢烧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习近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领域·对峙
青年生活(2019年23期)2019-09-10 12:55:43
提升变电站一次检修核心技术的研究
颠覆式创新: 集汽车级十项核心技术的ROBYF1
汽车零部件(2017年1期)2017-02-22 07:52:17
别在必败的领域里竞争
山东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59
通用网络教学系统及其核心技术研究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欣锐特:掌控新能源核心技术
创业家(2015年6期)2015-02-27 07: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