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炉樑 陶茂灿 青俐君 张陈盈 夏梦婷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疱疹样皮炎1例,收效较好,总结如下。
患者,男,65岁。全身皮疹伴瘙痒3年,再发伴加重2月。患者近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小腿瘙痒,其后出现散在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瘙痒较明显。3年来,患者曾在多家医院就诊,治疗后病情好转,水疱部分消退,停药后复发,无季节性差异。2月前,患者双小腿水疱再发,伴有瘙痒,于当地医院就诊,用药后效果欠佳,水疱较前增多。1周前,水疱泛发,双下肢、臀部及双上臂散在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当地医院建议住院治疗。现患者来我院求诊,门诊拟“疱疹样皮炎”收治入院。专科检查:双下肢、双上臂、双肩部、后颈部、臀部散在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结痂,四肢以伸侧为主,水疱疱壁松弛、薄,疱液清澈,部分群集,未见明显糜烂、渗出,未见黏膜损害,尼氏征-。舌红、苔薄黄,脉数。辅助检查: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CRP)检验报告:白细胞计数11.0×109/L,中性粒细胞76.1%,CRP 0.49mg/L。肝肾功能:总蛋白56.2g/L,白蛋白35.0g/L。皮损组织病理结果:“皮肤”小块皮肤组织,可见表皮下水疱形成,较多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增生。西医诊断:疱疹样皮炎。中医诊断:火赤疮(血热内蕴证)。西医治疗:口服枸地氯雷他定8.8mg/d、咪唑斯叮10mg/d抗过敏,甲基强龙(40mg/d d1~7,30mg/d d8~11,20mg/d d12~15),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ml/d抗炎,维生素C注射液2g抗氧化,泮立苏注射液40mg/d护胃,益富清2次/d等对症治疗。中医治疗: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止痒,养阴生津,具体用药:百合、地骨皮、仙鹤草、地肤子、白鲜皮、炒蒺藜、青蒿、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忍冬藤、半枝莲、半边莲各15g,紫草、炒槐花、石榴皮、苦参各10g,牡丹皮、徐长卿、连翘、石菖蒲各12g。7剂。每天1剂,水煎,口服,2次/天。治疗1周后,患者无新发水疱出现,原有水疱大部分干瘪,瘙痒较前减轻,舌淡红、苔薄黄,脉数。上方去除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石菖蒲,加用麸炒苍术、炒白术各9g,麸炒薏苡仁、山药各15g。继服7剂。综合治疗2周后,患者无明显瘙痒感,原发水疱全部干瘪,仅部分留有淡褐色色素沉着。
按:疱疹样皮炎在中医学中属“火赤疮”范畴,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为主要治疗原则。本例患者辨为血热内蕴证,以清热利湿、凉血止痒、养阴生津为治法,用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大寒之药,直折炽盛之火;连翘、槐花、青蒿、苦参、土茯苓、忍冬藤、石菖蒲等清热利湿;丹皮、地骨皮、仙鹤草、紫草、石榴皮凉血,防出血、耗血等;地肤子、白鲜皮、炒蒺藜、徐长卿止痒;百合养阴生津。口服1周后,根据病情变化,考虑长期口服寒凉药物易伤脾胃功能,故以健脾利湿为主,原方除寒凉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石菖蒲,加用麸炒苍术、炒白术、麸炒薏苡仁、山药健脾益气渗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