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波 任博文* 谢毓芬 闵 鹏 陈 鹏 赵晓娥 程 敏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 西安710082)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林木资源作为我国建筑、工业等领域常用的材料,对材料的需求量与质量也在持续提升,而林业部门作为林木资源管控的主体,若是并未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不但会严重影响林木资源的产品质量,使林业经济体系遭受损害,同时也会对地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带来损害,对地域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如何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得到林业部门的重视。
林业资源是我国进出口占比较大的产品类型,更是我国工业与生产业无法离开的基础材料。受近些年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林业部门已从单方面的资源保护向营林方向发展,以便通过合理的林木资源规划方案,使林业部门的经济地位得到巩固,并更好的维持地域生态环境。其中,病虫害作为最常见的风险,若是无法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势必会对林业部门营林计划的开展带来难以预估的经济损失,所以如何有效治理很有研究的必要性。
基于森林病虫害调查资料可知,随着全国气候变暖问题的不断加重,我国多数森林所处的气候环境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气温的回升无疑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舒适的平台,降低了害虫低温被冻死的数量,待春季气温回升时,病虫害也会如期而至,而此时森林植株正处于生长与抵抗能力最差的状态,病虫害的扩散速率也会远超以往认知。
从木材市场角度来看,我国在国际上是木材资源供应的大国,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与优化,市场对于木材资源的储备数量与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此时,多数林业部门会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用人工造林的方式培养对应植株,但受到人工造林占地、认识等因素的影响,人工林多数存在数目种类单一性的问题,此种森林环境的生态系统通常都很不稳定,一旦出现病虫害问题,此类风险便会迅速扩散,使大面积的林木资源受损。
首先,部分条件允许的地方尽管能够提供灯诱与性诱的监测平台,以便了解森林内是否存在病虫害问题,但在部分隐蔽区域或人工无法抵达的区域,仍存在监测漏洞,若是此类区域出现风险,则林业防控工作的开展势必面临较多难题;其次,即便林业部门具有完善的监测机制,受经济成本与重视程度等影响,也极易影响实际防治工作开展的效果。
站在林业部门工作角度来看,尽管我国在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指明了未来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目标与趋势,但是在病虫害防治手段上,对应的管理机制与技术内容却没能跟上社会形势,这使得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困难重重,并无法真正意义上将被动治理向主动防治转型。例如,目前林业在面对病虫害问题时,通常是确定病虫害区域后,分析病虫害类型并提供对应化学药品,对病虫害隔离区域内的树木植株进行大范围的喷洒,此种措施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压制病虫害影响范围的持续扩大,但是在长期药物喷洒过程中,害虫受生存机制等因素影响,也会增加对应药品的耐药性,使后续化学药品的喷洒效果逐渐降低,同时因为化学药品的施用量很难把控,也极易对原有森林系统内的害虫天敌产生威胁,撼动原有森林生物系统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为病虫害问题的扩散提供平台。而在后续病虫害防治手段的研究中,针对上述问题仍无有效的解决手段,这便使得病虫害问题更加凸出。
首先,我国林业部门受原有防护意识等因素影响,在防护措施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效果较快的化学治理手段,以便在短期内遏制病虫害风险的蔓延,但是在长效管理机制方面,却存在较大的漏洞,并没有针对化学治理工作后的修复举措,这便使得病虫害问题通常处理效果不佳,甚至会破坏原有森林生态系统;其次,林业部门工作受地域与行业影响,在部门协调工作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甚至执行与管理部门存在各行其事的状况,这导致病虫害发生后,很难在短时间内提供有效的防护方案;最后,我国目前林业资源在管控上,针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中,科技含量与研究成果一直较落后。
首先,林业部门需转变老旧的森防理念,推动被动减灾意识向主动控灾转型的进程,以便整体林木质量与数量可控性得以增强,使森林抵御病虫害风险的能力提升;其次,林业管理投入方面,应明确林木资源的权责问题,秉承以谁经营、谁防治;谁受益、谁防治为主的经营对策,使森林病虫害问题得到更多的关注,以便提供质量更优的管控方案;再次,在林木资源防治机制上,当地林业部门应将重点放在技术协调与数据管理方面,坚持将管理、监督、防治等工作融合,逐步融入经济与土地资源管理等元素,实现林业部门向市场转型的战略要求,才能使后续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更彻底,并能够为森林资源的管理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预测预报系统,维持林业经济发展进程。
站在原有森林病虫害防治角度来看,林业部门受技术、人力、资金等因素影响,通常工作的重点都放在如何治理病虫害,而非防控病虫害,这使得林业部门在资源管理工作中压力较大,并且林木资源的质量也很难得到保障。对此,为更好的控制森林资源,林业部门需要在防护经营管理机制构建过程中,针对选种选地、气候条件、育苗措施、造林经营、抚育采伐等环节给予重视,明确病虫害的诱因类型与来源,做好森林生态系统与气候环境的管控,协调森林生物关系,增强林木资源的整体抗性,以便更有效的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另外,林业部门还需站在可持续理念角度确定一套稳定且可靠的经营体系,将生态学作为营林工作的核心,才能使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更全面。
森林监测与预报系统是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的前提,更是在短时间内识别病虫害风险,避免风险影响范围扩大的管控要素。在创建森林监测系统时,林业部门需做好地域气候、林木类别、生长状况、潜在风险等数据的整合工作,在临近村镇或重点区域设立检测预报单位,以便通过影像与感应设备等数据的交互,了解林木资源的确切状况。其次,在监测系统创建过程中,林业部门需架构省市与乡镇的信息共享平台,以便通过平台更迅速了解各类数据中潜在的风险,并由上级单位提供防治技术与引导措施,使防治工作的效果与效率得到保障。
现阶段,我国的森林形势并不乐观,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在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预防控制的过程中就要提升病虫害预防控制技术含量,优化防治手段多和方式。比如说在使用化学手段进行防治时,要减少对残留性强、毒性高的农药的使用,要研发效果明显,毒性低的生物农药;引进并倡导使用喷烟机等先进的防治机械设备;利用病虫害天敌进行诱杀技术等。以此等方式去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建设。
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过程中,需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避免或者减少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确保两种防治方式能够互相协调和互相补充,这是当前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一个关键环节。综合治理并不是要摒弃化学防治,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急救措施的,但是不是唯一的防治措施。一般的成熟的森林结构都建立比较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森林系统中的生物链再辅助其他的急救措施,就能够起到不错的繁殖效果。对于一般的幼林和纯种林应该开展多种途径的生物防治工作,在必要情况之下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措施。但是在进行化学防治过程中,要做到合理用药,选择的药剂要对病虫害的天敌无毒害,对害虫有效。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既能够显著保障林业资源的质量与数量,为林业市场提供稳定且可控的渠道,巩固林业部门的经济地位,同时凭借生物防治思想,也能够推动被动治理向主动防护的转型进程,使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压力降低,为后续营林体系的构建奠定更扎实且可靠的基础。故而,在论述森林病虫害高发原因及预防期间,必须明确森林病虫害的常见类型与诱因,并做好相应的调查工作,才能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使林业资源经济体系的构建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