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虹鹭 朱静雯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00)
远至先秦,《尚书·周书·周官》即有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于强调不懈努力对于成就功业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将奋斗精神融入生产生活,在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将奋斗精神纳入骨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在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奋斗精神对大学生成长发展、国家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探讨奋斗精神的意涵和其在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价值尤为必要。
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奋斗精神深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以一种具体的行为实践,凝结于中华儿女的生产生活之中。不同历史时期,奋斗精神有着不同的典型体现。
春秋战国时代或雄踞一方的诸侯国主,或纵横捭阖的新兴士阶层,以接续的家国绵延理想,以不懈的游说成就价值,这是奋斗;隋唐君臣上下一心开创出的升平之世也是奋斗。如果用古文将奋斗精神概括,那便可以是《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荀子》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缕”等。在“忧患意识”的另一端勾连着对家国命运的体察,千万国人用奋斗精神的不同表现形式去力挽狂澜。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如何“改变世界”,在本质上即是一个“奋斗”的历程。
将这样的“奋斗精神”抽象概括,用西方话语体系下的词语进行表述,那就是“实践”。“实践”一词既是“奋斗精神”的本质,也是“奋斗精神”的具体表现。以《共产主义宣言》为例:“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概述正是以最为简洁的语言概述了一段长期且艰难的奋斗历程。马克思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导师,在共产主义事业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奋斗精神。因此,“奋斗精神”是“实践”在具体生活领域由人类某种特有精神品质凝聚成的一种无形力量,是一种高度的哲学抽象,同时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作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的理论概念同样是不断完善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在实践发展中对于认识的一种延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的“实践观”就是实践发展的体现。其中的奋斗精神在中国发展历程中也有着生动的体现,并与时俱进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抽象出奋斗精神的共性。如果说毛泽东思想下的奋斗精神以民族危亡的时代特征蕴含着一种革命性,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下的奋斗精神则更多带有一种发展性、创新性。奋斗精神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观念的变化,赋予奋斗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但奋斗精神永远不过时,并指引着新时代中国不断前进。
微观层面的个体发展需求促进了奋斗精神的生成。奋斗精神作为一种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有其内部生成因素。新时代大学生对“奋斗”的思考、理解和实践,对其奋斗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其中主要包括大学生的理性认知、价值认同、意志品质和行为实践。理性认知是大学生奋斗精神形成的基础,价值认同是前提,意志品质是关键,行为实践是奋斗精神的重要体现。
新时代大学生对奋斗的认知要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处理好奋斗精神与个人理想、幸福、社会发展等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奋斗”具有高度的价值认同,将不断奋斗作为个人成长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具有坚定的意志品质,并保持行为实践的主动性、持续性。
除了传统文化中已有的“奋斗”观念,经济的运行发展、政治的完善健全、社会的秩序稳定需要奋斗精神注入动力。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以“群体”的形式进入社会生活,“个性”同“共性”之间的交织融汇反映了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而“奋斗精神”正是在某种程度上为处理平衡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提供了支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国家的进步,由此奋斗精神也在此背景下生成。理想的实现,依赖于奋斗精神的实践。因此,奋斗精神在不同时代以一种不同的形式被中华民族需要,但同时又以一种共有精神意念引领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成就风节品质。
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家庭、社会、学校对于其奋斗精神的生成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家庭、社会、学校三个主体在不同层面影响着“奋斗精神”的形成,而当个体意识上升到时代品格,也就进一步影响到了这一时代“奋斗精神”的生成及其具体内涵。
从时代特征角度进行关照,奋斗精神同我国基本国情、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具有民族性、社会性和发展性的时代特征。
民族性方面,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指引,引领广大青年在爱国主义思想下不断改革创新,为强国伟业而不断奋斗。社会性方面,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是建立在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把握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明确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基础上的。发展性方面,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新时代大学生要做好时代的先行者,不仅仅要“博取中西”,还应做到“学贯古今”,不断发展、完善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并对奋斗无用论、奋斗过时论等错误观点进行批判,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奋斗精神以其凝聚力培育了一代人、发展了一代人、塑造了一代人;从更深层次加以探究,奋斗精神对民族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本质同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此意义上,奋斗精神以一种普遍的社会影响力对大学生的思想性格塑造发挥重大作用:一旦“奋斗精神”成为一种高歌的口号被人们供奉在三尺高堂,思想不正、行动疲软的大学生将大有所在。这固然同个人主观情感相关,同样深植于社会复杂因素。毫无疑问,一旦作为时代中坚的大学生群体发扬奋斗精神,他们的思想性格也将是“奋斗的”、“坚定的”,而民族生命同时代生机也因此变得更加磅礴。这是奋斗精神的现实意义,更是奋斗精神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提出,“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在古代典籍中,“奋”有“奋飞”义,如《诗经》中曰:“不能奋飞”;当“斗”作为一个动词使用时,同“奋”有着相似的意涵;两个义符的连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表述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努力干”。而所谓“目的”正是“理想”的简单表述。这样的理想,从微观层面看,是大学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阶段性成长目标;是他们在当下阶段树立人生目标,用终其一生的坚定奋斗彰显总体人生价值。从宏观层面上看,在五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始终秉承“开拓创新”、“革故鼎新”的奋斗精神,在民族危机前持守正道,在时代机遇中绘就蓝图,用不朽功业将民族生命世代接续。接续的民族生命则为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理想、家国抱负提供了丰厚土壤。因此,“奋斗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
如何将“奋斗精神”从思想偏见中固有的“艰辛环境”拉出,用“战斗的”、“不懈的”奋斗精神去修复青年的认知偏差,重塑青年的价值体系;在准确了解“奋斗精神”本质的基础上探究“奋斗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展现形式,并以能动的形式增强“奋斗精神”的现实性、实践性,奋斗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也由此彰显。当下,塑造大学生性格,实现大学生理想,都需要拓宽奋斗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因此,可以以传统思政课为基础,在阅读红色文学、宣讲红色故事、领略红色圣地的同时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学习实践渠道,用坚定信仰厚植其思想根基;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指向,落实“三全育人”,做好课程思政,于春风化雨的教育中将奋斗精神和奋斗意识传播到新时代大学生的头脑中,在学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铸魂育人,不断把握时代潮流,巩固时代根基,造就宏图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他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出,“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不仅上承民族风骨,还对本时代社会共识的形成、国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有肩负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担当,要将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发展相结合,将奋斗精神融入到个人发展、国家民族发展中去,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奋斗精神为民族复兴和强国伟业提供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