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嘉陵 康赛赛 王 晨 李婧昳 毛莎莎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和平崛起,中国人正逐渐重新找回自己必须具备的自尊、自信和自强的精神,也开始有信心重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中医药历经百年磨难,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至今仍然在具有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必将为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医梦做出应有的贡献,对世界医药文明的发展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面对充满希望的中医药未来,如何做好中医药的科学文化传播工作呢?
21世纪中医药在全球跨文化、跨地域、跨时代的广泛传播,不仅能够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健康希望,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医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理念,有利于构建平衡、和谐、和平的新世界。越来越多的中医发展信息和数据显示,中医已呈现出令人瞩目和激动的三大发展趋势。
1.1 第一大趋势:中医知识必将成为全人类共享的“健康知识财富”人们将具有可学性、被广泛认可以及在世界上广泛存在的观念、文化及科学知识,称为具有“普世价值”,能给全人类带来可实现共享的知识财富。中医药科学文化知识体系是否具有普世价值呢?又能否造福全人类呢?下面从三方面来分析:
第一理由:认可性。中医所主张的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仁爱、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等健康理念和医德思想,符合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具有被世界普遍认同的现实和可能。特别是在西方现代科学已走入很多误区、地球已被破坏得千疮百孔、西医所导致的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剧增的今天,更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 世纪70 年代后承认了中医的医疗价值,并在全球范围内予以大力推广。
第二理由:可学性。中医并非只有中国人才学得会,任何民族、任何文化背景的人,只要愿意都能学会中医,如果具备了中文基础和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背景则更容易学习,也更容易学好。目前到中国来学习自然科学的外国留学生人数中,学中医的人数排第一。截至2009 年底,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留学生人数,在国内大学中排列第六名。
第三理由:广泛性。以前曾有人认为中医药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甚至还有的认为中医药是中国人的一种民俗,仅局限在华人圈内信仰和应用。虽然中医目前还不是世界上的主流医学,但随着20世纪中后期中医在全世界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患者加入到了接受中医治疗的队伍中来,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华侨接受中医药保健和治疗。
最近几十年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而快速传播的事实,足以证明中医药不仅具有普世价值,而且也必将成为全人类共享的“健康知识财富”。
1.2 第二大趋势:中医养生必将成为现代人的“标准健康方式”中医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的生命发生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自我采取一系列保养、调养、养护身体的方法,主要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适寒暑等方法,以达到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这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只要大家对日常生活稍加调整,就可以自然地将中医养生方式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第一理由:生态性。中医养生是一种自然、立体和流畅的生活方式,既重视身心双修,更重视春夏秋冬季节、昼夜、地域等时空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顺应大自然的变化。
第二理由:防御性。中医药养生“治未病”医学思想早在《素问·四气调神论》中就已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具体来讲,主要为针对三个阶段的三个原则。一是未病时要“未病先防”:要注意摄生,防患于未然,尽量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患病后要“已病防变”:要注意早诊断和早治疗,尽量防止病情加重;三是病愈后要“瘥后调摄”:要注意处理后遗症,尽量防止疾病的复发。
2007年1月11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2007 年全国中医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了充分发挥中医养生“治未病”有利于大众健康和节约医疗健康资源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愿意学习和接受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中医养生生活方式。
第三理由:经济性。从治未病角度看,如果能够在身体尚处于健康的时候“未病先防”,就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那就根本不存在医疗费用的支出;如果能够早诊断和早治疗,在患病后又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实现“已病防变”,则可防止病情加重,那么只需花费不多的治疗费就能恢复健康;如果病愈后能够注意“瘥后调摄”,适当调整生活方式,避免或注意消除诱发疾病复发的各种不利因素,以及及时妥善处理后遗症,则可防止疾病的复发,从而就可避免“再次医疗消费”。可见,养生“治未病”以防患于未然是中医最大的一个特色优势,不仅能够减少疾病的痛苦,而且还可以给个人和国家节约一大笔医疗费开支。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医养生活动将会更加快速地进入家庭、办公室、工厂、农村,成为现代人每天进行的“标准健康方式”。
1.3 第三大趋势:中医诊疗必将成为世界性的“主流医疗体系”西医虽然已经十分发达和非常先进,但是仍然不能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不能治疗所有的疾病,甚至在治疗的同时还会给患者带来新的麻烦和痛苦,这是因为西医主张的对抗治疗破坏了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谐,大量使用化学药品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可怕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虽然中医很古老,但它对很多常见病、疑难病不仅有疗效,甚至还有神奇的疗效,至今仍然发挥着独特的医疗作用,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性回归自然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更加自然的医疗健康方式,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
第一理由:国际化。2007 年9月23 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张奇说,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 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据该组织估计,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的10 年内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自从1972 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后,中医药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推广。现在全美有各种中药店和含中药的保健品店12000 多家,年销售额达20 多亿美元。目前,分布在全美的中医院校已达46 所。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有华人或当地人士开设的中医、针灸诊所。据报道,美国登记的职业针灸师有1.1 万余人,德国有3 万名针灸师,墨西哥的针灸师有5000多人,澳大利亚有4500 个针灸、中医师,巴西有针灸师1.5万余名,新加坡有中医师1500 人,中国香港特区登记的中医、针灸师有7707人,甚至在南太平洋岛国中只有两万人口的基里巴斯也有两个中医诊所。这些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中医、针灸诊所,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打下了广泛的基础。全球共用10多种文字出版了中医、针灸学术刊物和著作。约有170 多家大型制药公司、40多个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在从事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第二理由:官方化。1977 年12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首次肯定了这一古老的疗法;1996 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解除了对针刺的限制之后,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接受了针刺治疗的账单;在美国有识之士及部分政府官员支持下,1973 年马萨诸塞州首先承认了中医针灸的合法地位,至1986 年全美51 个州陆续确立了中医针灸的合法地位。美国FDA 不再要求中草药是所谓纯而又纯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安全、有效、可控”的混合物。1998 年白宫成立了补充与替代医学中心,白宫补充与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于2002 年向布什总统、参众两院递了最终报告,将中医列为替代医学保健系统之一。FDA在网上公布美国《植物药研究指导原则》,并在世界范围征求意见。
2000 年5 月9 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中医注册法案》。2000 年5月16 日,维州总督正式签署文件,宣布中医在维州立法。这表明中医在澳大利亚维州被正式承认为一门科学,中医首次在西方国家得到法律认可,享有与西医同等的法律地位。
英国中医正走向“法制化”。为配合政府立法规则,保障行医安全,维护中医师的合法权益,管理和推动中医在英国的发展,2004年6月8日英国成立了中医管理委员会(Chinese Medicine Council)。2005年6月,英国卫生部正式成立了中医立法工作组,中医拥有了自己的独立管理机构。
1952 年法国医学科学院承认针灸疗法是一种医疗行为。1985年法国卫生部成立“针刺治疗诸问题研究委员会”。1986 年,法国政府已决定将中医学教育纳入到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中去。
泰国政府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只给考试及格的中医师发临时执照。早在1987 年政府正式通过和批准了中草药议案。
到目前为止,其他国家卫生部与我国卫生部之间签订的卫生协议中,已有70 多个国家的协议涉及到中医药的内容,此外有20 多个国家的政府直接与我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订了中医药合作协议。
第三理由:市场化。近年来国内外投资中医药的项目剧增,我国中药出口量均逐年增加。亚洲、北美和欧洲是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约占中药出口总值的2/3。这几个市场的中药出口近几年都稳步增长。目前,全球四个主要中药市场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此外,国外医疗保险接纳中医医疗,美国有保险公司还正在计划对中草药的开发和研究投入庞大资金。
以上最近几十年来的信息表明,中医药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应用,已从民间的自生自灭状态向官方的介入、引导、组织、管理方向发展,这预示着中医诊疗在不远的将来必将成为世界性的“主流医疗体系”。
在当今信息社会和正在进入的大数据时代,中医药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这次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以期弥补其缺乏数据的历史局限和学术尴尬,使其整体的、宏观的、粗放的医学认知能够获得微观信息和数据的支撑,从而实现在宏观整体基础上更精准地认知世界、更精确地维护人体健康和调整疾病状态。不难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中医药必将通过自身的突破和巨变,对人类健康事业产生新的巨大影响。
2.1 中医天人合一医学模式将取代恩格尔模式渗透着天人合一等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自然社会)—能量(信息)—个体(身心)医学模式”必将取代并不完美的恩格尔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2.2 中医高等教育将理性回归中医文化入学教育必将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普遍开展,使中医药大学新生能够主动积极地把握自己的中医人生,力争“赢在起跑线上”;中医药大学的课程设置必将符合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学术传承的规律;中医药大学的生源必将从具有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高中生中优先选择;有远见的中医药大学、教育管理者、投资者必将率先开办中医药大学附中或中医少年班[1]。
2.3 中医科研将走向象思维的道路中医学术的创新不再简单寻求物质实体为支撑,必将以象信息为主要依据、以象思维为主要认知方式,进行中医药学术创新模式的升级换代;中医对疾病的认知必将从现代对人体微观认识的最新成果中,提炼出对“象”的新认知,可望创造出与微观紧密对应的新的“证型”;对中医“象”与人体正常及病理实体的对应关系、“象”与治疗原则的对应关系、“象”与中医干预手段及调控效果的对应关系等的机理和过程,必将获得更加清晰的认识和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升华中医药学术理论体系,甚至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2]。
2.4 中医药将从大数据中获得新生大数据的利用指通过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对巨量资料进行收集、管理和处理,分析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相关性、逻辑性,排除无关联的数据,最后得出可供决策的数据。这种方式正改变着人们以往靠直觉和经验进行决策和行事的方式,将使人们在分析处理信息时更理性和更精确,决策也更具洞察力。将大数据用于中医药学术研究和临床经验总结,以及对患者信息的收集、管理、分析和病情变化的分析,特别是在中医治未病方面的长期信息跟踪和预测,将成为中医药学术在现代可持续性发展的惟一正确道路。
近年来,中医科研机构已经从古代医籍、现代文献与临床病历数据化入手,启动了中医大数据的研究和大数据库的建设。但由于中医药临床数据的信息采集技术和设备所限,很多停留在文献整理和基础资料汇集的层次,尚未形成真正符合现代大数据分析意义上的中医药大数据系统,更待形成与大数据信息采集连接的中医药智能分析系统。中医大数据包括疑难病病案数据、诊疗思路数据、临床经验数据、患者长期跟踪数据、就医选择数据、中医医疗机构满意度监测数据等。
2.5 中医医疗机构将发展结构性变革中西医优势互补必将在临床实践中实现有机整合,患者在就医时也能够获得指导,更加理性地选择中医或西医;对医疗方式的评价,必将更加人性化和更注重治疗方法的性价比评价;为了更全面地认识生命、健康、疾病和死亡,必将从科学文化角度对人体身心进行具有科学依据和学术价值的探索;中医的生命观、疾病观和死亡观必将普及,被疑难疾病吓死的案例将大幅下降;中医院单一的医疗服务必将分化为“医疗、养生、康复”三足鼎立的新型中医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大数据时代必将深刻影响中医诊疗过程,将出现以象信息为中心进行采样、分析和评价的“中医数字检查室”,将全面实现辨证依据的数据化。
基于以上对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价值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我们必须努力做好中医药的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为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战略性思考。
3.1 跨时代传播战略跨时代传播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指在同一国家或地域中,因时代的不同而出现较大的文化背景差异时所发生的传播。当然,这已不可能构成双向传播,只能是过去年代向当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交流。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医药理论知识不是在具有若干附加条件的实验室中产生的,而是在长期的大量的临床实践中进行总结和提炼的,并受到各个时期的观念、认知思维、文化习俗、哲学、宗教的深刻影响。
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艰苦的生存抗争和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医药经验和健康常识,并逐渐形成了早期的中医药知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的成书,不仅标志着中医药学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也意味着中医学术语言体系的产生。当时的书面语要求文字简炼、含蓄,文体优美、生动,立论宏大、高深且富有想象力,这些文风在《黄帝内经》中不难发现。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屡屡出现的生僻字、艰涩的用词、复杂的句式、大量典故和隐喻、玄奥难懂的语义和哲学思想,这些都给现代人阅读理解造成了严重的鸿沟。唐宋明清各朝代虽然有些注释性的解读,但这些解读即使是最近的清朝所使用的语言,也已属于一种古代语言,与现代语言明显不同,所以对这些后世医家进行的注释性的解读,如果现在需要学习研究,已经需要进行再次注释整理了。
因此,我们在研究形成于古代的中医药时,必须回到当时的语境中对其学术语言进行解读和理解。由于古人的认知思维方式与现代人早已不一样,所以现代人难以很快进入古人的思维境界中去。中医药要在现代以西方科学文化为主导的话语背景下生存和发展,必须与现代社会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和传播。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是中医语言的现代话问题。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中医药要“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2014 年11 月23 日,在首届中医科学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提出要让中医讲“现代话”。
中医药的现代话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学意义上的古语今译工作,也不是抱着颠覆现代人业已形成的观念和认知思维方式的心态去强行传播,更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科学对中医进行解释,而是要在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中医药文化核心和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知识结构和容易接受的说理方式,对中医古老的学术语言进行准确的、恰当的现代转换和“再创作”,要以现代人能够看得懂、听得懂、理解得到了现代语言方式,向现代人介绍中医,向现代患者分析病情,向现代中医药学生传授中医药学。针对中医药专业人员则可以要求深入到经典原文的语境中去学习、研究和领悟,在学术交流中要形成严谨规范的学术语言。
建议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中医药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学术力量编写《中医师现代话手册》和《中医就诊患者指南》。中医师是面向公众的第一传播者,必须加强对中医师进行中医药传播的专项培训。
3.2 跨地域与国际传播战略跨地域传播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指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国家之间发生的传播活动。如果在同一国家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区域之间发生的传播,属于跨地域和跨文化传播;如果同一国家两地域的文化背景相同或相近,则不属于跨地域和跨文化传播活动;如果发生在国与国之间,无论它们是否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都可称为国际传播;如果发生在国与国之间,它们的文化背景相同或相近,可以称为国际传播,但不属于跨地域和跨文化传播。
国际传播可以理解为跨地域传播中的一种形式,指传播者直接或通过一定媒介向国外受传者进行的传播。广义的国际传播包括向境内外的非本国受传者的传播,狭义的国际传播仅指跨越国界向境外受传者的传播。国际传播关注的是对传递对象国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通常国家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全球性组织、地区性或联盟性组织、非政府的跨国组织、国内组织、跨国公司、在国际事务上有影响力的个人都是国际传播的主体,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欧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
国际传播是国际政治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与国家利益紧密相关,传播内容均经过筛选和过滤,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国家宣传是国际传播的一种重要的传播形态,分为正面宣传和负面宣传。正面宣传主要以增进国家间的了解、达成共识,加强国际间的良性合作为目的。通过宣传,国家形象得以建立,国家利益得以维护,国家价值取向得以宣扬。负面宣传主要包括宣传负面观点、强加观点、助长国际成见等。参与到国际传播中的大众媒介也具有相应的政治倾向。
随着20 世纪中后期中医药及针灸在全世界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普及,目前国外中医医疗机构达5万多所,针灸师超过10万人。越来越多的外国患者加入到接受中医治疗的队伍中来,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华侨接受中医药保健和治疗。据WHO统计40 亿人使用过中草药,占全球人口的80%。近年来,其他国家卫生部与我国卫生部之间签订的卫生协议中,已有70 多个国家的协议涉及到中医药的内容,此外有20多个国家的政府直接与我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订了中医药合作协议。
要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必须深入研究各个国家不同的卫生政策和管理体制,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否则只能被拒之门外。
建议调研各国对待传统医药和所谓替代疗法的管理办法,制定我国的中医药国际传播政策,编制针对不同国家的中医药国际传播发展规划,编写《中医药国际传播政策法规指南》和《中医药服务贸易指南》,以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3.3 跨文化传播战略一般容易将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混淆,或用国际传播来代替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是按国别地域空间上来划分传播的范围,而跨文化传播则是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组织及国家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即某一文化领域的具有特征性的价值观、道德、思维、智慧成果、习俗、行为方式等文化信息,向另一文化领域流动和渗透,并形成互动、共享或获得接受的过程。不同文化背景之间在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性格等方面既有共同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越大,被误解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全部都是差异就很难交流甚至没有交流的可能。跨文化传播的信息重叠率在70%以上属于同文化传播,在70%以下则属于跨文化传播。
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就是对非中国文化背景的人群传播中国式的医药健康知识,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带来健康的福音和增加多样化的医疗选择方式。中医药文化价值观与西方文化价值观存在着严重的对立和隔阂,目前还很难被西方科学和世界全面接受和认同。中医药要造福于世界各国民众,中医药文化必须先行,只有中医药文化在受传者所在国实现有效传播并得到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之后,才能全面展开一系列的医疗服务,以实现传播的终极目的。因此,中医在向其他文化背景的受传者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应充分考虑到因东西方文化冲撞所带来的困难,同时要寻找可能的突破口,从一点切入,逐渐扩大传播交流范围。
中医药跨文化传播需要在三个层次获得传播效果。第一是日常层次:中医药来源于生活,很多养生治疗方式都十分生活化,因此首先要将中医药实用性强、易学易操作的健康生活方式介绍给受传者,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学会应用和获得效果;第二是文化心理层次:要将中医药的健康理念传播给受传者,使其接受和认同中医药观点和医学思想,真切地体验到中医药健康智慧的价值;第三是高端决策层次:这主要通过政府间的交流和影响,使对象国家在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医疗管理上,能够将中医药纳入进去,以保障中医药行业进行合法的正常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中医药文化要获得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有疗效”,这也是中医药赖以生存、延续至今的惟一理由。中医药不仅具有疗效,而且对不少常见病、疑难病还有很好的疗效。正因为如此,在历经几千年临床检验后的今天,中国政府才将发展中医药确定为国家卫生工作的主要方针之一,中医药才成为了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被世界卫生组织(WHO)郑重地向全世界推荐。如果没有疗效,或疗效不理想,无论如何传播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在中医药跨文化传播中,仍然是“有疗效才是传播的硬道理”。
建议有关部门面向公众定期发布“中医药优势病种和临床疗效肯定的疗法”的信息,特别是在医保中予以重点推介。建议编写《中医药跨文化传播语言交流指南》。以上主要提出了操作性强的图书编写方面的建议。此外,在传播方式、媒介选择、活动组织等方面都可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在此就不一一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