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活力之源*

2020-01-10 13:32宁吉喆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市场主体活力经济

宁吉喆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GDP已达91.9万亿元,折合13.9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16.2%,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率为6.2%,增速继续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尤其是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将超过1 300万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年粮食产量超1.3万亿斤,创历史新高,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产业、需求、区域、要素等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成长壮大,经济发展成色十足。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关键在于改革开放不断优化了营商环境,增强了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潜力。

一、中国经济活力来自持续深化的体制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出巨大的经济活力。41年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局部到整体,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经济奇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明确了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2019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了重要部署,对于未来一个时期长期保持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经济活力来自生生不息的市场主体

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由人的活动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工商户、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的多少及其活跃度决定了经济活力的强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型市场主体不断涌现、层出不穷,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微观基础。

早在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就做出了“大包干”的壮举,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中央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农村家庭成为生产经营主体,推动了农业生产力快速提高。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类市场主体迅猛发展,一大批乡镇企业和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大中型企业和现代企业集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商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截至2019年9月底,中国工商登记市场主体已达1.19亿户。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表明,2018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领域,有法人单位2 179万个,产业活动单位2 455万个,还有个体经营户6 296万个;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表明,2016年末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有91万个。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群体。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众多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主经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决定性力量,也是中国经济活力所在。

三、中国经济活力来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是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地维护了各类市场主体在市场上展开公平公正竞争,推动了市场经济效率不断提高,促进了经济保持长期平稳增长。

20世纪80年代,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就对各类市场主体的作用做出了探讨,提出要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90年代,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此后,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均强调“两个毫不动摇”,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将“两个毫不动摇”列为“坚持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纳入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首要内容。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了各类所有制企业蓬勃发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国共有私营企业1 561.4万个,比2013年末增长178.6%,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由68.3%提高到84.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9万个,比2013年末增长23.8%,资产总计增长82.1%,全年营业收入增长26.0%;外商投资企业10.3万个,数量虽比2013年末略有下降,但资产总计增长59.2%,全年营业收入增长15.7%。目前,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已形成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的数量多、灵活性大,竞争力不断增强。对于外商投资企业,我国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准入后平等待遇。国家致力于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地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地参与竞争,同等受到保护的市场环境,这是经济活力的重要保障。

四、中国经济活力来自广阔待发的市场空间

市场规模的扩张是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平稳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我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还有每年2千万左右的城镇新增常住人口,这是我国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根本基础,也是经济活力持续迸发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后,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转变,庞大的市场活力潜力逐渐释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补短板、兜底线、出实招,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市场规模随之迅速扩大。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8万亿元。升级类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增长明显快于一般商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整个经济结构转型发展。2018年,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已降到28.4%;2019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支出占比已超过50%。不断提升的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以及稳步推进的城镇化,将构成我国未来市场规模继续稳定较快扩张的强大动力。与此同时,我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既是差距也是潜力所在,后发优势明显,回旋余地很大,国内市场拓展的空间十分广阔,这将不断释放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活力。

五、中国经济活力来自踊跃进取的创业创新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线,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也是中国经济动力和活力的重要源泉。实践充分表明,正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重大创新举措,推动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民营企业等一系列制度创新,盘活了微观经济,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同时,对外开放带动的技术交流和技术创新也将中国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的洪流。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此同时,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兴起,激励了创业,带动了就业,推动了创新创业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方兴未艾。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国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33 573个,比2013年末增长24.8%;2018年,开展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比2013年增长91.2%。“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迅速增加。2019年,有129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榜单,上榜数量首次位居世界第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把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像劳动、资本、土地一样作为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不断加强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有利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的体制机制,这些都将进一步激发锐意创新的活力和动力。

六、中国经济活力来自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开放也是改革,开放促进改革,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继续推动全球化、实现与各国互利共赢的根本之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方面要素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改革开放后,对外开放被确立为我们的基本国策,随着对外开放实践持续深化、开放理论不断完善、开放水平日益提高,我国逐渐形成了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总揽战略全局,推进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创新,确立开放发展新理念,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引进外资第二大国、对外投资第二大国。201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30万亿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 383亿美元,规模为1983年的151倍,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连续27年成为外资流入最多的发展中经济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越开越大的中国开放之门将为经济长期向好发展注入澎湃的动力和活力

七、中国经济活力来自优化调节的宏观调控

微观主体搞活、宏观调控创新,这是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只要我们不断激发微观经济活力,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就能够不断战胜困难和挑战,推进经济持续稳中向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我们逐步完成了以指令性计划等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调控模式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模式的转变,较好地纠正了市场失灵导致的经济波动,促进了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持续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我们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在新的形势下,实行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提高了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实体经济困难,积极运用逆周期调节工具,保持了经济平稳运行。2018年减税降费达1.3万亿元,2019年预计达2.3万亿元。下一阶段,随着宏观调控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进一步完善,优化适度的宏观调控,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综上所述,体制改革深化、市场主体活跃、竞争公平公正、市场规模扩张、创业创新迸发、对外开放拓展、宏观调控优化这七个方面“活力之源”构成了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基础和保障。下一步,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进一步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活力、培育增长动力、开拓发展空间,较好地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推动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发展。

猜你喜欢
市场主体活力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活力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人民币汇率破7 市场主体应对有序
三地实践:有效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