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防治高血压前期

2020-01-10 03:35曾景娇余亮慕容志苗樊小农
环球中医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宗气气海高血压病

曾景娇 余亮 慕容志苗 樊小农

中国高血压人群患病率仍在不断增长,成人高血压患病粗率达27.9%,目前国内高血压患者数量至少2亿[1]。高血压病导致的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造成的社会经济的压力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从多个角度探讨高血压病防治,降低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仍是高血压病防治工作的重心。高血压前期,这一概念于2003年美国国家高血压的预防、诊断、评价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简称JNC-7)中正式提出[2],是高血压发病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在这一阶段对患者施以相应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延缓高血压病的病程进展,对降低高血压发病率具有积极意义。笔者从“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的理论内涵、临床应用及中医未病先防的理念入手,论述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进行针刺干预在高血压防治工作中的意义,并探讨该针刺技术对高血压前期防治的可行性。

1 “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

1.1 “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的理论内涵

传统中医学中并没有明确提出高血压病这一称谓,现代医家根据其临床症状常以“眩晕”作为主要的病名。“风、火、痰、虚、瘀”是高血压的主要致病因素,《素问》中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强调“肝风”作眩;《丹溪心法》认为“无痰不做眩”,以治痰为主;《景岳全书》则提出“无虚不做眩,当以治虚为主”。石学敏院士在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后,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知识和临床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气海失司、气血失衡是高血压病发生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人迎、合谷、曲池、足三里、太冲为主穴,有着明确手法量学标准和量效关系的“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3]。

何为气海呢?气,包含了先天之元气、水谷之营卫气以及后天之宗气。元气承受于天,随着生命而来,藏之与肾,依赖后天精气的不断滋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营卫之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营气行与脉中,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行与脉外,对脉管有保护作用,且保证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宗气则由自然界的清气与水谷精微之气相结合而产生,积聚于胸中,为狭义之“气海”,亦称“膻中”。《灵枢·海论》云“膻中者,为气之海”,清末《靖庵说医》进一步阐释“膻中者,大气之所在也,大气亦谓之宗气”。气海位于胸中,是宗气汇聚之处。《灵枢·邪客》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医门法律·大气论》对宗气的功能做了概括:“其所以统摄营卫、脏腑、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节节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为之主持。”宗气为一身气血之统帅,有辅助心脏运输血液,维持呼吸的作用。“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不和是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气海理论”认为气、血、脉三者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是血压形成的基础。气为主,血脉次之,气海失司,宗气不摄,则诸气运行失常、营卫失调,进而导致血压的异常升高。其治疗原则应在调气的基础上,兼顾理血,以图气血双调[4]。

1.2 “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的临床应用

“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在目前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中应用广泛,且取得了显著疗效。张春红等[5]运用此降压疗法治疗60例高血压患者,结果显示治疗后的血压达标率由28.3%上升至83.3%,药物停减率也达到75%,针刺对促进血压达标、提高患者的药物停减率有着明显作用。“司气海”针刺技术不仅效果显著,而且稳定、持续时间长。申鹏飞等[6]对30例重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施以“司气海”针刺技术,观察针刺后不同时间段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针刺3分钟后血压即开始下降,在15分钟后达到理想水平,且下降持续至针刺后4小时才略有回升,但仍低于针刺前的血压水平。利小华等[7]同样通过针刺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治疗高血压,并观察其疗效,研究表明在针刺三个月后仍有良好的远期疗效。此外,“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还能改善靶器官的损害,降低血压变异性,维持血压的稳定。张丽丽等[8]观察针刺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脑血流速度的变化,研究显示针刺3个月后可以调节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异常的脑血流速度,尤其以41~60岁女性的改变最为明显。

2 “无病而先针”治高血压

高血压病作为一种常见慢性病、老年病、全身性疾病,其发病缓慢,病程漫长。高血压病的形成存在一个量变——质变的过程,是渐进的、可逆的[9]。机体在血压值还未达到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时,即高血压前期,就已经存在相应的病理改变。例如,在对北京市社区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高血压前期人群较正常血压人群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也随之增加[10];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微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也高于正常血压人群[11];与持续性高血压前期的患者相比较,由高血压前期进展为高血压病的患者,其新发左心室肥厚的风险更高[12]。高血压前期因无明显的症状,或症状较轻,很难引起自身的重视,且目前对于通过抗高血压药物干预仍存在争议,缺乏可靠的循证依据。同时,有研究也表明,若不及时对高血压前期的中年人群进行干预,可能引发记忆力减退等认知功能下降的问题[13]。由此可以预见,未来高血压患病人群不断扩大,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于未病之时施以治疗措施既符合早发现、早治疗的防治要求,又合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正如《灵枢·逆顺》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未病”不仅强调“未病”的不同状态和不同内涵,同时还提示了在“未病”阶段实施有效的干预手段,针刺就不失为一个好的手段。针刺治未病有着悠久历史,在临床治疗中应用也极为广泛,对糖尿病前期、慢性疲劳综合征、中风先兆等方面也有着显著疗效[14-16]。《素问·刺热论篇》云:“病虽未发,见赤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伤寒论》中也有“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运用针刺的方法补益脾胃之气,激发人体内正气,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太阳病邪再传入阳明之经,以控制疾病的传变。

因此,在高血压前期实施针刺干预,纠正高血压病的发病环境,破坏其发病基础,阻断病势是防治高血压病的有效措施。

3 “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防治高血压前期的可行性

针刺治未病,是在无病或疾病还没有发生的阶段,预先在相应腧穴上给予适度的针刺刺激,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扶助正气,使机体产生良性应激反应,提高机体抵抗与免疫能力,从而达到防病保健、延缓疾病发展的目的[17]。“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在治疗高血压病领域的突出效应,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其对高血压前期的作用。

足三里和曲池穴作为“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法中的主穴,是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合主逆气而泄”,治阳明经上逆之气血。此二穴相配可平肝潜阳、熄风降逆,使气血下降。同时胃经为戊土,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土中之土,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之效。在现代医学中,也有研究表明通过电针刺高血压前期大鼠的“足三里”、“曲池穴”,可降低脾脏中TLR4、TRAF-6和AP-1 mRNA的表达量,减少炎性反应,改善免疫环境,从而降低血压[18]。此外,两穴相配还能降低高血压前期大鼠CD4+、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抑制炎性反应,调节免疫环境[19]。

《针灸大成》云:“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原穴为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针刺原穴可以运行周身元气,调节所属脏腑的功能。两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起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镇肝息风之功效。合谷、太冲的免疫调节作用在现代临床应用中也得到验证,如针刺四关穴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的海马区有降低白细胞介素-1β含量,升高白细胞介素-2含量的作用[20];还能降低慢性疲劳大鼠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调节免疫,对亚健康状态的调节具有明显优势[21]。

而人迎穴是降低血压的要穴。《灵枢·海论》中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和“气海,运营之输一在颃颡之后……一在颃颡之前,谓足阳明之人迎也”。人迎穴是“气海”所出之门户、头气街与胸气街的连接处,具有通调气血、调和营卫的功效。同时在生理解剖上人迎穴位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附近,通过刺激调节下丘脑的部分基因表达,影响神经递质和信号传导,进而改变血压的异常[22]。

“司气海”针刺技术在临床研究中的运用,也可以看出,对高血压前期的人群不仅能提高血压达标率、延缓病情的发展[23],还能改善靶器官损伤、提高生活质量[24]。故此针刺技术对治疗高血压前期有着良好前景和可实施性。

4 总结

石学敏院士的“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通过调节气、血、脉三者间的关系达到调气和血、平衡阴阳的效用,正适合于改善高血压前期免疫异常、内环境稳态失衡的状态。这是笔者基于理论探讨和逻辑推演而提出的假说,而何时起效、效应维持多长时间、何时再干预等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临床试验验证。总之,防治高血压这种复杂性疾病,需要在思维理论、方法手段上均有创新,而石院士“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在这方面做出了示范,同时还有进一步提升完善的空间。

猜你喜欢
宗气气海高血压病
徐宗佩教授运用宗气理论指导冠心病心绞痛诊疗经验
陈金水教授辨证治疗老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经验总结
急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病眩晕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自我按摩治疗前列腺病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