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梁山镇中学 马晓娟
在同一个课堂上,面对同一个教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却不相同,除去少有的智力差异,造成这种结果最直接的原因是学生听课时的专注程度不一样。没有好的听课状态,在课堂上三心二意,频繁开小差,即便教师讲得再好、再细致,学生也不能做到完全吸收,甚至会把大好的时光全都浪费掉;全神贯注听课的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把新知识完全掌握,并能领悟知识的内涵,这样的学生在课下可以很好地完成作业,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因此,学生之间从学习知识的初始,在课堂上就拉开了差距。为此,教师就要从一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首先,不要有小动作。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和课堂无关的小动作必然会让学生分心,降低听课的效果。因此,听课的时候一定要摒弃杂念,全力以赴,比如,课桌上不要出现和学习无关的用品,眼睛要紧随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其次,要动笔记录。听课的时候动笔,除了要记关键的知识点和语句外,其目的还在于提高学生听课时的专注度,即用动笔把学生拴牢在课堂上,减少其走神、分心的机会。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把精力分一些在学生身上,发现不专注的学生,及时把他们拉回来。多管齐下,才能帮学生养成专心听课的良好习惯。
学习是一个人的事情,对很多学生而言,单打独斗也能在知识的世界里打下一片天地,但是有合作、有交流,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解题的思路更开阔。比如,一个问题,一个人思考很长时间没有结果,但若有别人的启发或多人讨论,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这不但能节省时间,还可以打破个体思维的单一性,让学生多获得更多思维上的启迪,或更多的解题方法,是很划算的事情。因此,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习惯,让他们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从而形成向别人请教、求助的意识。比如,一些综合性的题目,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看谁使用的解法多,然后把不同的解法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比,他们自然就能感受到“人多能量大”的道理。学会借助外界力量,不但有益于学习的提高,在生活中也很适用,因此,懂得与人交流合作,是一个很受用的技能。教师可以先用划分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尝到交流合作的甜头,然后再逐步引导,促进学生形成与人交流的意愿。在分组的时候,组员之间的学习层次不可差别太大,否则不能引起很好的思维碰撞,也就起不到启发和相互促进的作用了。对一些较难、较复杂的问题,有教师的参与无疑是最好的,一来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指导,二来可以加快学生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速度。
在数学中计算是最基本、最基础的技能,没有扎实的计算功底,很难取得好的数学成绩。因为,计算做不好,数学的精准性得不到体现,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无法得到很好的运用,这不但会影响学生当下的学习成绩,还会阻碍他们在数学和其他以计算为基础的学科上的发展。在笔者以往的教学生涯中就遇到很多这样的学生,思维很灵活,知识点掌握得也很牢固,但是因为计算经常出错,从而使数学成绩很难达到理想状态。表面看这是学生的粗心、马虎造成的,其实是他们的计算能力弱,没有养成好的计算习惯造成的。小学阶段是计算能力和计算习惯培养的最重要时期,教师一定要着力进行培养。计算做好了,地基打稳了,才能在上面建出高楼大厦。最基础的计算没有难度,当然也没有技巧可言,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不断强化训练,不断做题,这样虽然看似机械,但却最有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每一学期都准备一个口算册,不必贪多,但最好每天都做,不要懈怠。最开始不求速度,只要求计算的正确率,等学生的正确率提上去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在计算速度上下功夫。要正确率和速度都能保证的情况下,才算是计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
在数学的学习中,思维具有很高的地位,没有思考能力,付出再多的精力,也无法在数学上取得成就。思维之于数学就像翅膀之于鸟儿、螺旋桨之于舰船,思维能力的强弱不但决定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高度,也决定了其宽度。所以说,要想学好数学,就必须有积极的思维状态,特别是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亦步亦趋、生搬硬套的学习方式是无法在数学中立足的。思维活动是一件自主性很强的事情,被动状态下生发的思维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思维活动中,才能让思维的效力最大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对数学题目的设置上,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尽量引入一些趣味化的元素,以冲淡数学本身的枯燥性,让学生对数学有更强的学习意愿。其次,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设计要合理,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构成和认知层次,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维的有效性,且不存在很难逾越的障碍。
我们在学习中,一直在竭力避免“死学”,让学生具有联系实际的习惯,就是对“死学”规避的最好方法。知识的学习最终在于运用,学生能否有效地运用知识,不但能体现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还能体现出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的灵活程度。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但这个关联性并没有肉眼可见的直接,它们中间存在一个跨度,这个跨度就是运用,如何准确地跨出去,既是一种学习能力,也是一种思维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让学生具有在学习中、在知识的运用中联系实际的习惯,是巩固知识、开拓思维的良策,教师一定要重视起来。除了用例题做示范外,教师还要在练习中尽可能地融入联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对运用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与知识相关的场景,并让他们结合数学题目找出知识在其中的价值。比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学习了分数后,让学生找出分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并举出实际的例子等。时间一长,学生会不自觉地把知识与生活进行联系,这样一来,不但能让学生在认识到学习知识价值的基础上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习惯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却是学习的有利因素。托·布·里德说过:“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学生的智力因素是稳定的,但是良好的习惯却是可以培养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不妨从习惯入手,让学生从小养成数学学习的好习惯,从而助力数学学习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