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 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类这一群体为了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学习和完善自身。即人类智慧的大集合便是社会,而社会需要科普的强力支撑,这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真伪”和“歧义”,而科普在很大程度上能达到去伪存真,还原科学本来面目的目的。
广泛来说,科普文化对于不同年龄水平所能接触的方式和内容不同,不同年龄阶层对于科普文化的理解与接受也大相径庭。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由于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领悟能力也较弱,给他们讲大道理是行不通的,这时只能针对他们感兴趣的方面,给予概念性的讲述或知识点的陈列。因此少儿群体的科普主要体现为简洁、活泼、形象的科普图书,可以说,这类图书应该与看图识字书相似,都是借助图画达到概念传输的目的。主要科普内容为低龄小学生的知识科普图书,应该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宗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的科普图书,应该以培养博物情怀和探索精神为宗旨。[1]
初中及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集体式教育,是学习新知识和接纳新文化的最佳时间段。在学习之余,学校和社会为扩宽学生的眼界和开发兴趣往往会提供许多类型的科普活动。中国历来重视科普教育,青少年正处于科学素质养成的最好时期,青少年接受良好的科普教育,能深入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思维和方法,培养良好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为提升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是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这类群体中,科普文化辐射内容大多是科学的思想素养,开发兴趣。而科普方式以多元载体结合,线上科普视频,线下科技馆参观和知识讲座的方式进行。[2]
青年大学生阶段,课程安排相对较轻松,课余时间充足,这类人接触科普文化的方式多样多变。随着互联网的升级和智能手机的应用,各种知识碎片化,便捷性得到了质的提升,但是其文化的“真伪”性可信度却相比线下科普文化活动和有组织的讲座低得多。至于在校大学生的科普文化活动,当前高校开展科普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还没有被引起充分重视,误认为大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专业的高水平人才和研发科技成果,尤其认为理工科学生在高校多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专业科技知识,没有必要再进行科普教育,这些错误的观念导致部分高校的管理者把重心全部放在教学和科研上面,对科普教育严重忽视,间接导致了大学生接受科普文化的方式大多为互联网碎片化信息。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各类科普文化也凭借着互联网不断的渗透到这一类人群中,但是面对铺天盖地的消息轰炸,能不能正确筛选正确的科普文化是一大难题,这也就说明了这一类人接受率高但是辨别真假能力不足的弊端。凭借这一点,未来可以规划网络科普类型和进行质量筛查,让科普文化体现最大作用。[3]
职场人士阶段,这一类人大都已经累计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在空余时间面对自己的工作领域的科普文化时能有较深的思考和兴趣去学习和了解,并且能起到较好的接纳和宣传作用。科普文化在这里就体现为更多的圈子文化,但是这一年龄段的人由于工作和家庭原因接受科普的时间普遍较少,更多的人更喜欢在极少的闲暇时间去处理人际关系和打理自己的圈子文化,对于非职业方面的科普了解较少,理解度也较低。所以虽然有着高辨识度,但是接受科普和利用面较狭窄。科普作用在这一类人中就扮演着更贴近生活、更现实性,有着相对较强的人生经验轨迹可循。
退休和老年阶段,这一类人有着丰厚的人生阅历,并且已经从工作中抽身,对于他们更重要的就是家庭的和睦和下一代的培养。相对其它年龄段的人来说时间比较宽裕和自由,科普方式体现为纸质刊物或者新闻播报等媒体播放,科普文化则主要是以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退休生活为主,以老年防骗为辅。但是科普在这类人群中产生的效应并不强,一方面是因为科普类型单一,另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阶段的精神状态和理解能力大不如以往所导致。
科普成果的差异不仅在年龄和学历上存在显著体现,在地区之间也极为明显。差异的具体体现可以通过描绘不同地区的不同个体对科普服务的享有程度来表示,即“投入”、“产出”、“效果”。[4]
1.2.1 地区差异比较
不同地区之间的科普经费投入是影响地区之间科普差异的主要因素,它是基本科技服务的主要资金基础,其主要来自于政府对各级科协的经费补助。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各级财协对各级科协的经费补助相比2004年已经翻了一番,为15.58亿元。即使如此,各地区之间的差异仍然明显。东部地区省份平均科普经费为中部地区的1.96倍、西部地区的2.73倍,投入极差高达2264万元;东部人均科普经费为0.76元。比全国人均科普经费高出37.5%,是西部地区的1.78倍、中部地区的2.1倍。可见地区之间在科普上的差异相当之大,这种差异不仅是因为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也有各地政府对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关。科普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了科普人力资源投入和科普物质设施投入,即科普人员和科普场馆,对科普活动和科普传媒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存在一定打击。
科普活动的举办是老百姓直接享受到的服务内容,体现了科普工作的产出。数据显示,东部地区每万人拥有科普场馆展厅面积为5.96平方米,基本和西部持平,远高于中部地区的3.55平方米;每万人科普讲座举办次数为1.56次,略高于西部地区的1.16次,基本是中部地区的两倍之多。不可否认,由于东部地区沿海城市的经济发达,其科普工作的力度和效率都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产出效果西部地区却又优于中部地区,这也反映了中部地区某些省份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5]
1.2.2 差异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2008年全国科普经济使用额占比相较于2006年高出38.6个百分点,但却仍只占2008年全国GDP的0.02%,与其他国家的投入占比相差甚远,也与党中央的要求差距较大。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若是科普投入总量不足,将导致科普服务捉襟见肘,产出效率低下。其次是各地政府之间缺乏均衡意识,加之政府官员的个人喜好不同,导致科普服务结构失衡。各地政府的不重视,使得在很多运营和决策比较草率,科普服务的进行与否、方案的拟定等方面,政府高层领导的决定权较大,而由于现实原因,领导的工作核心很难聚焦在科普服务上,使得科普工作缺乏专业性和均衡性。最后是因为社会的参与度不足,想要以盈利为目的社会单位出力去进行科普活动,来源于政府的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恰好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得科普活动的进行更加举步维艰。[6]
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发展目标,科普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内容的组成部分,虽然其重在“普及性”,但是在均等化程度上也不应被忽视,最终每个合法公民都可以平等的享受这项惠普性政策。科普工作的落实到位,是全民理解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途经。
2019年12月24日,科技部在京发布2018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统计数据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十三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取得良好实施效果,《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相关知识得到普及,公众参与科技活动积极性不断提高,全国科普事业稳定发展。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科教的普及程度。总体来说,国家十分重视对人民群众的科普教育,政府和社会科教工作者积极推动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科普活动开放踊跃,科普与科技融合不断深入,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化科普传媒快速发展,科普工作对创新创业的助推作用也不断增强,社会科教发展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18年,科普经费平稳增长,科普活动参与人数持续上升,科普场馆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全国科普经费筹集额161.14亿元,比2017年增加0.68%,全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4.45元,其中北京人均科普经费最高,达到54.32元;包括科普(技)讲座、科技活动周在内的各类科普活动参加人数共计8.92亿人次,较2017年增长15.80%;全国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科普活动的数量达1.06万个,参观人次达到996.69万,较2017年增长13.43%;科普场馆规模不断扩大,参观人数持续增加,全国共有包括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在内的科普场馆1461个,平均每95.51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场馆,全国科技馆共有0.76亿参观人次,比2017年增加21.18%,科技类博物馆共有1.42亿参观人次,比2017年增加0.27%。
2018年,全国共有科普人员397.02万人,其中注册志愿者213.69万人,兼职人员156.09万人,专职科普创作人员1.55万人,比2017年增长4.13%,占科普专职人员的6.93%,专职讲解人员3.29万人,占科普专职人员14.69%。
科普经费的筹集方式主要有:政府拨款、捐赠、自筹资金、其他收入,根据2014-2018年科普经费的筹集额来看,政府拨款仍然占科普经费筹集额的绝大部分,2018年,全年科普经费筹集额161.14亿元,政府拨款126.02亿元,占总筹集额的78.20%,占比较2017年提高1.38%。
科普宣传的载体由传统媒体逐渐向移动终端倾斜,网络化科普传媒快速发展,科普工作的内容和渠道更加多元化。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1.11万种,总印数0.86亿册,占2018年全国出版图书总印册数的0.86%,平均每万人拥有科普图书617册;全国共出版科普期刊1339种,总印数0.68亿册,占2018年全国出版图书总印册数的2.96%,平均每万人拥有科普期刊486册;全年累计发行科技类报纸1.45亿份,平均每万人每年拥有科普报纸1042份。全国共出版各类科普(技)音像制品3669种;全国播放科普(技)电视节目77979小时;电台播出科普(技)节目53749小时。在传统科教方式高速发展的同时,网络化科普传播手段应用也更加广泛:建设科普网站2688个,比2017年增加4.59%;创办科普类微博2809个,比2017年增长36.02%,发文量90.42万篇,比2017年增长36.06%;创办科普类微信公众号7067个,比2017年增长28.77%,发文量100.87万篇,比2017年增加15.29%。[7]
在我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科普资源的区域分布仍然不均衡,从科普人员上看,排名前五名的是浙江、江苏、四川、河南和湖南,这五个省的科普人员占到全国科普人员的31.27%,排名后五名的是吉林、宁夏、海南、青海和西藏,这五个省的科普人员占全国科普人员总数的2.8%;从科普经费上看,排名前五名的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科普经费筹集额72.25亿元,占到全国科普经费筹集额的45.14%,后五名为海南、青海、宁夏、西藏、吉林,科普经费筹集额仅占全国总额的2.73%。东部地区的领先幅度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
通过对网民搜索意愿的统计,在我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搜索指数排名前五的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搜索意愿最高的依然是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的网民,搜索意愿排名靠后的是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等地,并且搜索份额及意愿低于平均值,区域间差异依然显著,与国内科普统计数据报告显示的相似,东部地区依然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网民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通过大数据分析,准确描绘了科普需求目标群体的特征,其中,网民关注的科普主题热点内容,科普主题,搜索中的网民的年龄分布,男性群体与女性群体的性别差异,PC端与移动端的搜索差异等内容,都不在国内科普统计的范围之内。但这些内容对于科普工作的发展、科普目标群体的确定、科普内容的侧重等工作开展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指导意义。
科教事业的发展正处于蒸蒸日上的良好状态,创新创业科普活动载体持续增加,科普工作对创新创业的助推作用不断增强。近年来,科普活动在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升改进创新创业服务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与此同时,科教事业发展也正在面临着一些挑战:
1.全国科普人员队伍规模略有缩减。2018年科普专职人员22.40万人,比2017年减少0.31万人,降幅为1.34%。科普兼职人员数量156.09万人,比2017年减少0.65万人,降幅为0.42%。“尽管科普人员规模有所减少,但通过机构改革,整体结构得到了优化。”邱成利说。
2.全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出现小幅下降,比2017年的4.51元减少0.06元。对此邱成利表示,目前,政府拨款是我国科普经费的主要来源,未来要在科普经费多元化的方向持续探索。
3.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情况下,纸质传媒和出版物普遍受到冲击和影响,2018年全国科普图书出版总册数8606.60万册,比2017年明显减少。[8]
基于科教事业的现状,我认为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改善:
1.政府要重视科教产业,且付诸于行动。首先,政府应对科教产业有一个整体规划,科学预测产业发展将面临的阻碍,并理性分析思考对策。其次,科创行业需要良好的产权保护制度,严厉打击抄袭盗版等行为,只有维护科创工作者的合法权益,科教产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2.合理分析社会公众的需求,将重大的潜在社会科普需求演变为充分的市场空间。通过对2018年统计的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公众对于科普教育的重视及参与程度日益上升,医疗保健、科学新知都是各年龄段都较为关注的话题,在宣传方式中融入新兴的网络媒体传播,将极大的提升宣传效率。
3.建立科普产业园区,打造企业品牌,形成科教文化产业的生态链。建立科普产业园区是各国发展科普教育的重要手段,硅谷、大德工业园等国外的先进园区,已经为新兴产业培育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通过园区的产业集群,可以形成独具一格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可以将闲置的工业厂房打造成创意科普园区,如北京首钢搬迁后,钢铁工业的建筑和生产线,都是很好的工业遗产,结合创意产业开发后,可以形成一批天然的科普产业园区。
虽然目前我国的科教文化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各部门、各地区的共同努力下,全国科普事业稳定发展,公众参与科技活动积极性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大幅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科普工作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对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我们坚信科普事业正一路走向更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