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
(开封市金明幼儿园,河南 开封 475000)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良好的语言学习与运用能力,是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做好幼儿园的语言教学工作,对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目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与不足,如语言教学“小学化”、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局限于对语言本身的机械感知、诵读、记忆等方面,迎合家长对幼儿园语言教学读书、识字的片面认识,使语言教学偏离了幼儿园教育要求的轨道。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1]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课题组对幼儿园的语言教学做了深入调查、分析与研究,探索了幼儿园语言教育课程与艺术教育课程相整合的新课程体系,即通过将语言领域与艺术领域相互融合,促进幼儿观察、认知和表现,既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幼儿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本研究以改革目前幼儿园语言与艺术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为目的,探讨更符合幼儿兴趣和认知、思维发展特点的语言与艺术整合课程。引导幼儿在语言与艺术整合课程中,感受发现美、欣赏体验美、表达表现美、展示创造美,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提升。
本研究在分析3—6 岁幼儿语言和艺术学习、发展规律及特点的基础上,借助语言和艺术整合教育活动,使幼儿初步达到感受、理解、想象、创造进而表现的能力,逐步形成具有幼儿教育特色的幼儿园语言与艺术整合课程教育方法。该课程一方面为幼儿园语言教育课程与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指导,帮助幼儿教师打开语言与艺术教育教学的新思路,让幼儿园语言与艺术教育整合课程的设置更符合幼儿的学习与认知发展特点;另一方面,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认知发展特点,为幼儿的语言学习、艺术表现创造更大的教育空间。幼儿园语言与艺术整合课程不只是教材的单因素整合,而是教师、幼儿、教材、环境的整合,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它重视培养幼儿的主体性意识,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存,达到以“整合” 促“整体” 发展的效果,是培养完整幼儿的重要途径[2]。
在课程实施方面,课题组从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认知发展的特点入手,结合开封八朝古都、地处中原、四季分明的特点,以“四季” 为主线,将语言与艺术活动课程融合在一年四季的常规教学中,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感知、认知学习、表演体验、区域拓展的学习方法,发展幼儿语言表达力和艺术表现力。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认为有重大教育意义的一点,就是使孩子能看到、理解、感受到去唤醒大自然中的生命是一个伟大的秘密。”[3]243他倡导要让孩子经常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美。幼儿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如何发现隐藏于其中的奥秘呢?这就需要他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仔细观察自然界的变化。观察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观察是学习的一个主要来源。
观察感知、积累经验,是幼儿获得各种能力的基础。在开展语言与艺术活动时,教师首先要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去观察,通过观察,使幼儿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对相关教育内容的感知、理解和体验。如在开展中班歌曲表演《小小迎春花》《小松树》、散文《春天来了》教学时,教师会组织幼儿到户外活动,引导幼儿发现春天的变化,如大树发出了新芽,小草悄悄变绿了,桃花、梨花、杏花都开了,等等。又如,学习散文《金色的秋天》前,教师带领幼儿观察秋天的美景,发现秋天玉米黄澄澄的,高粱弯下了腰,橘子红彤彤的,梨子黄橙橙的,茄子的脸变成紫色,冬瓜像一个个充气的大枕头,还有一串串小鞭炮似的红辣椒。这种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快乐观察的方法比传统让幼儿在课堂上观看图片的方法好很多,因为幼儿实地观察时往往兴致非常高,并且在观察过程中,同伴间的交流可以提升幼儿的认知经验。这种实地观察产生的经验储备,对于幼儿后续的语言学习及艺术表现均非常宝贵。
认知是个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幼儿是依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事物来认识周围的一切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结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结合文学作品,创设丰富的认知环境,唤起幼儿前期观察感知积累的经验,来感知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学作品。例如,在学习散文《春天来了》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幼儿前期观察活动时的照片,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同时很快联想到观察感知活动中看到的桃花、梨花、杏花这些春天的美景,从而理解散文描写的桃花、梨花、杏花的动作和神态,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幼儿有了前期的观察经验,学习记忆散文也更为顺利。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皮娅·布里托在2017 年学前教育宣传月中说:“游戏促进幼儿大脑的发展,当孩子在玩模仿游戏、扮演多种多样角色的时候,他们是在学习如何表达情感、如何创造。儿童的每一种游戏活动、每一次尝试,都是他们不断学习的过程。”
表演体验是幼儿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游戏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对语言教育内容的理解、想象、创造、表现外显为外在表现的行为,进一步加深了对语言教育内容的理解[4]。如在散文《春天来了》的表演游戏中,幼儿扮演着自己喜欢的角色,他们用动作、声音、神态尽情表达自己对小草、小燕子、桃花、梨花、杏花的理解。又如:在散文《冬姑娘的礼物》的表演游戏中,孩子们摆弄着不同的桌面表演游戏材料,边朗诵边表演。“冬姑娘来了。带着她的礼物——洁白的雪花,在空中飘呀飘呀……她把雪花送给小麦,小麦高兴地拍拍小手”,幼儿边说边用白色棉花制作的雪花撒在小麦上,不一会儿桌面上就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冬日景色。表演游戏中,幼儿的表演欲望被激发,语言表达更加流畅、吐字清晰。表演游戏使每位孩子真正成为游戏、学习的主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语言能力是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5]
区域拓展,为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提供了条件。在这个环节,既考虑幼儿的整体水平,又兼顾了幼儿的不同能力。例如,在区域设置方面,注重多样性原则,通过设置手偶表演区、桌面表演区、舞台表演区、绘画表演区等,使每位孩子都能选择到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提高游戏兴趣。在材料投放方面,注重结构性差异原则,为能力不同的孩子大胆参与表演游戏提供条件。在角色选择方面,注重自主性原则,幼儿想扮演什么角色,均由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拓展环节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满足了幼儿表现自我的欲望,使幼儿获得成功,增强自信[6]。
从幼儿园语言与艺术整合活动的设计方面来说,教师切入教学活动的方式更加生动活泼,能从孩子角度出发,将重点和难点分化、简化、形象化,打破以往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从活动组织方面来说,教师与幼儿的互动频率明显增强,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及教育智慧;从教学活动评价方面来说,每次活动结束,教师加大了研讨力度,邀请学前教育专家从理论层面指导课程设计,使语言与艺术整合活动更生动,幼儿更加喜欢,教学效果更佳。
同时,语言与艺术整合课程在幼儿园的实践研究,使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从教师们的反思笔记、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到,虽然许多教师在实践中都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他们积极地尝试用各种方式使危机转化为充满创意的积极的学习活动。在幼儿园语言与艺术课程的整合实践中,教师相互学习与交流,不断借鉴他人经验,实现了在专业上的共同成长。
1.幼儿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在语言与艺术整合课程实施前后,课题组着重对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表现进行了对比实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前,幼儿对于语言文学作品的学习,多停留于表面记忆,学习之后很快就会忘记。实验中,幼儿经过实际的观察、感受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变化、用绘画形式记录等环节后,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逐渐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实验后,幼儿在语言活动中表现力增强,可以用丰富的词汇形容自然界的事物。例如,幼儿校园散步时,会发自内心地说:“老师,我们的幼儿园绿树成荫,我好喜欢啊!” 这说明,幼儿识记的词汇已经积淀、内化为他们个人的语言,并开始在生活中恰当灵活地运用。孩子们在朗诵文学作品时,他们的表情、动作、语气中都会流露出对作品的情绪化感受,语言表达能力、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表现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2. 幼儿的情感、态度、品行等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陶冶和提升
语言与艺术整合活动,不仅陶冶了幼儿的情操,还使幼儿在心中产生美好的种子。幼儿在接触大自然的时候,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更愿意去观察与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还陶冶了情感、改善了态度和提高了品行。表演游戏的开展,对幼儿良好学习兴趣的培养、积极愉悦情感的萌生、感受表现文学作品美的能力,均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形成了勇敢、自信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认知、思维、情感、社会化实现了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