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后备军,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不断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1]
在高校的育人体系中,共青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需要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还需要在实践和社会服务过程中实现对高校青年学子的培养目标。同时,高校共青团承担着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整个高校学生培养机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明确共青团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2]、“打造创新创业重点展示品牌”[2]。因此,共青团着力打造了以“挑战杯” 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为龙头的一系列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充分酝酿和搭建平台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培养,不断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这些都充分凸显了探究高校共青团组织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下,高校共青团主要以“挑战杯” 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类竞赛为依托,开展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工作,组织校内外的赛事,以期达到营造校园内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的目的[3]。然而,能参与这些创新创业类比赛的学生只占在校生的少数,能通过选拔进入市级、省级、国家级比赛的更是凤毛麟角,这种以赛代练的教育方式覆盖面不够广,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相对有限,共青团在大学生活中的组织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随着“创青春”“挑战杯” 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类赛事影响力的逐步增加,相关赛事成为众多高校共青团工作中一大重任,高校中围绕创新创业类赛事开展的各项校内比赛也越来越多样化。一些具有特色且潜力十足的项目经过选拔后,得以代表高校参与到“挑战杯” 等一系列平台中去展示和竞争。这种选拔机制确实可以为所在高校选拔出优秀的项目,然而,仅仅依靠一些比赛也会让大量同样具备潜力的学生被埋没。简单的校内竞赛、选拔的方式只能让创新创业教育集中在少数队伍和少数学生中,无法带动全局性、更广泛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高校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也缺乏连续性,甚至会因为一些竞赛的需要而作出较大幅度调整,最终违背了创新创业的本意。
对于大学生创业团队来说,人员稳定性不足也是创新创业项目无法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从创意萌发到最终落地,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但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以大学生为主,绝大部分团队成员会受到学业压力、毕业就业等方面的影响,无法全身心投入创业项目中,这也是大学生创业项目少有真正创业成功的一大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社会更新换代的频率不断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思路,创新创业项目也不断推陈出新。但是,很多项目缺乏实践,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创造性的想法没有得到现实的正式检验就“腹死胎中”,无法得到更有效的转化。这既是因为高校学生创业团队成员创新意识不强,也是因为实践平台不完善,难以高效检验创新成果。
创新创业教育属于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强思想引领。共青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突出引领作用,充分统筹和协调高校各级团组织,牢记思想引领的主线。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不论开展何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共青团都应以思想引领为主线,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
在发挥思想引领的主体作用的前提下,高校共青团还应充分利用自身组织载体优势,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的载体非常丰富,具有多维度、多样化的第二课堂平台,如“青马工程”、模拟职场、“挑战杯”、英文戏剧大赛、“三下乡” 社会实践等。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发挥组织载体优势,利用丰富的平台资源,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参与机会,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拓展其创新创业的思路,切实提高创新创业素质。共青团在充分利用组织载体优势的同时,应围绕“挑战杯” 这一大型赛事,打造创新创业品牌活动,通过系列化、品牌化的管理,扩大创新创业活动的影响力,充分吸引优秀的学子和教师参与其中,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潜能,营造“以赛促教、以赛促创” 的浓厚氛围。
当前,“创青春”“挑战杯” 等创新创业大赛影响面非常广泛,激发了众多师生的热情和创造性,每年不少高校都有质量不错的作品脱颖而出。为了使具备潜力的创业项目真正得到实践的检验,仅有竞赛是不够的,还需要为不同类别的项目给予针对性指导,如此才有机会充分发挥项目的效用。高校共青团应充分发挥灵活性优势,建立合理的孵化模式,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例如,定期邀请校外创业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开展创新创业能力素养的讲座或沙龙式培训,成立专门的创业项目跟踪培养的创业发展研究会等学生组织,在团委学生会的活动中拓展创新创业类训练,以校企合作方式成立创新项目孵化基地等。
充分利用高校团组织的优势,为创新创业项目和团队提供足够的跟踪培养、专业指导和后勤保障,从整体上和系统上整合各类资源,不断完善创新创业项目的全过程培养,这个孵化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浓厚的学校创新创业氛围,提高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格局。例如:在确定了创新创业项目之后,资源方面高校应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活动场地支持,培育方面指定专门的项目指导教师,同时根据项目的特点有计划地引荐部分校友企业共同参与等。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应包含理论引导,而且还应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效。高校共青团的作用应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注重理论传授,也重视思维、意识、能力的培养,还强调方法的运用。共青团应充分发挥实践平台作用,精准培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参与度。要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多维度的实践平台,搭建多途径的实践体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同时,依托学校平台和社会资源,选拔和培育具有较强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学生骨干队伍,加强地方性创新平台的交流和合作,助力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此外,要注重创业成果转化教育。任何创新创业项目都应当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创新创业项目的创造性,而且需要重点关注其创业成果转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作,既不是单纯的理论传授,也不是简单的实践叠加。对于高校共青团组织而言,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完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任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落实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也能有效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在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共青团组织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突出共青团的思想引领作用,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密切结合,切实发挥实践育人的功效,突出共青团组织的初心和使命,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