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德 石振国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
2019年6月21日,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教育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第一次举办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会议主题,把本科教育放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内涵式一流专业”工作倡议,对我国本科专业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时代本科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下文简称“社体专业”)建设发展的困境,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为该专业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办以来,为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专门人才的同时,也面临着专业办学缺乏特色和亮点、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学习内容与就业方向偏离等诸多问题,使该专业成为社会评价机构“亮黄牌”的专业之一。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对我国社体专业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力求发现前人研究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结合专业发展现实状况及发展趋势,提出我国社体专业未来研究和发展的新观点、新路径,为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全面认识和把握社体专业研究现状提供参考,为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社体专业办学过程中的瓶颈提供思路,为新时代社体专业的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运用文献资料常规检索统计方法,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数据源,以“社会体育专业”为关键词,以“核心期刊”和“CSSCI”为来源类别,共搜集到2000年以来的相关文献61篇。由于2012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专业”专业目录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因此又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关键词进行了二次检索,共检索到2000年以来的文献12篇。最后,综合选择了14家2019版体育学CSSCI来源期(含C扩)和3家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正式发表的55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研究需要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文献数量、年代分布、发表源分布、研究方法、主体研究内容等类别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某个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是反映该领域研究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受重视程度的重要依据。[1]为了与2000年以前的文章作比较,笔者以相同的关键词进行同样路径的检索时,发现2000年以前有关我国社体专业的研究成果仅有2篇。而2000年以来19年的时间里,发表论文的数量达到了55篇。也就是说新世纪以来社体专业的研究论文数量是前20年时间里的27.5倍,增长速度较快。这充分说明体育工作者们对社体专业研究的持续重视,也体现了社体专业研究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但是很明显关于社体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较为匮乏,且近年来研究成果数量呈下降趋势,不容乐观。
图1 2000年以来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分布图
发表源是呈现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是体现某个领域论文质量和数量的重要依据。[1]本文把社体专业的文献载体(本研究只选择“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分为“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技期刊”、“非科技类体育期刊”、“高等院校学报”和“其他期刊”等 5类进行了分类分析。如表1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社体专业的研究成果发表源主要有25家期刊。其中“体育学院学报”是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期刊,占发期刊总量的54.8%。无论是期刊的种类还是文献的总量都居各类期刊之首。这充分说明了体育学院学报成为了我国社体专业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非科技类体育期刊”的种类和发表论文数量也较为乐观。而在“体育科技期刊”中仅有“中国体育科技”的1篇文献和山东体育科技的1篇文献,“高等院校学报”中仅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和“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各1篇文献。据统计社体专业载文其他核心期刊有《教育与职业》《教育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江西教育科研》《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8家期刊。在这类期刊中研究社体专业的文献共计18篇,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中有关社体专业的文献共计55篇,占所有社体专业核心期刊研究成果的75.3%。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作为体育领域研究成果的“权威”,代表着我国社体专业研究、探索与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因此,本文选择了其中的17家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中的55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研读与参考资料。表 2 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 年以来,在17 家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5篇,平均每种期刊发表论文约3篇,发表论文的数量不容乐观。说明相对于体育领域总体研究来讲,对社体专业的相关研究还是相当匮乏的。
表1 2000—2019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研究成果发表源统计表
表2 2000-2019年 17 家体育类核心期刊研究成果发表源统计
数据表明,社体专业的研究者基本都来自于高等院校(以第一作者统计)。从研究者所属机构分布来看,主要以高等院校中的综合类、师范类和理工类院校为主,分别占研究者总人数的38.2%、25.5%、20%。体育类院校的研究者占研究者总人数的9.1%。然而在社体专业的研究者中,没有国家体科所和各地方体育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这种现象说明高等院校在完成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之余,为服务社会做了很多重要的科研贡献,成为社体专业研究的主体。而作为专门从事体育科研工作的研究所对社体专业问题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还存在着一定的研究缺位。
表3 2000-2019年17家体育类核心期刊研究成果的研究者所属研究机构统计表
现代科学已经步入了大科学时代,所谓大科学,其显著特点表现在研究方式上就是研究合作的广泛性。科学研究成果合作完成的人数明显增加,合作率明显上升。表3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社体专业研究成果的著作类型主要集中在独立作者和2人合著。这充分说明,我国社体专业的研究在研究方式上还存在缺乏研究合作性的问题,明显与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大科学趋向有所背离。这可能也与我国社体专业的研究内容、方法或特殊性有关。
表4 2000—2019年17家体育类核心期刊研究成果的著作类型统计表
社体专业研究文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较多,文献中表述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但按社会学研究分类法可分为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三大类。数据显示,我国高校社体专业研究成果中多以调查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占全部研究成果的40%;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实地研究仅占成果总量的10.9%;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则更少。可见学者们在对社体专业研究中,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能综合应运用各类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很少,这就导致了研究存在一定的表象性,系统性、深层次的研究缺乏。而且调查选取的样本是否存在偏差,调查结果是否存在误差都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从研究对象来看,研究多以体现宏观、笼统的社体专业研究,成果多为理论性建议,较为缺乏以某个学校社体专业为案例进行探索的实证研究。
表5 2000—2019年17家体育类核心期刊研究成果类别统计表
2.6.1 关于社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高校专业目录中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就社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学者们做了颇多研究,反映出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诸多问题,代表性观点有:社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2]培养目标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3]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与体育学其他专业有所重叠或重复;[4]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与实践脱节,专业与职业脱节等。[5]在培养目标的改革创新上,学者们也纷纷提出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社体专业人才,“技能指导型”高级专门人才,“通才+专才”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操作型、技能型、服务型”的应用型人才等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学者们各持己见,没有形成系统的论断。
2.6.2 关于社体专业培养方向的研究
培养方向是基于培养目标的专业细分方向。即各地区各院校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自身的资源条件、地域文化、办学特点等所设置的人才培养方向。有学者认为专业方向的确定是当前社体专业能否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一个关键问题。[6]归类汇总我国当前社体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有群众体育健身咨询与管理方向、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方向和体育保健康复指导方向等。但就培养现状来看,存在专业培养方向与相关专业区分不大,专业方向之间的界线相对模糊、课程内容雷同、实践教学脱离实际等问题。[7]有学者建议要结合市场努力寻找社会体育办学的突破口,认为我国商业健身房对健身私人教练员需求量巨大,社体专业培养方向应依据健身行业的需求进行调整,通过社体专业本科教育培养健身私教。[8]学者们大都认为专业培养方向应该紧随社会市场需求而定。随着新时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居民对社会体育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并趋于多元化,居民在社会体育的各领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内在需求,因此,社体专业的培养方向也应趋于多元。
2.6.3 关于社体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
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关社体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是所有研究成果中占比较高的。研究者认为我国社体专业整体发展速度较快,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方向相似、缺乏自身特色、专业定位模糊、专业服务领域雷同等诸多问题。[9]同时在培养模式的许多问题上还存在颇多争议,如采用多元化培养模式还是专一化培养模式,走特色发展之路还是传统道路,进行“订单式”的职业教育还是继续“传统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还是“单一型”人才,培养“通才”还是“专才”等,专家们对这些问题都持有不同的看法。但学者们较为一致的观点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元化和特色化的培养模式是未来社体专业培养模式的选择方向。有学者通过对南京体育学院社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技能为核心、‘校企合作’为平台”的社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0]也有学者根据滨海的地域特色,构建了我国社体专业滨海体育休闲管理方向“专业理论+技能考证+四大训练+创新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11]另有学者认为高校应利用自身的学科资源优势,选择能体现学校特色的基于小目标市场的具备体育和非体育双专业(如“社会体育 + 信息管理”、“社会体育 + 外语”、“社会体育+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分段分流式人才培养模式。[12]这些观点都表明,多元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未来我国社体专业培养模式革新的重要参考方向。
2.6.4 关于社体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专业课程体系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自身教育目标和教育资源设定的一整套关于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课程系统。研究者围绕社体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通过调查研究、实证研究或对比研究,分析了我国社体专业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的现状。认为当前我国社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有所脱节;[13]专业特色课程不突出,部分院校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过于相像;[14]课程知识覆盖面窄,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相对缺乏;[13]课程结构中自然科学类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缺少,[15]以及表达能力课程、人际关系促进课程与德育课程等的缺失。[16]此外,还存在专项课程严重缺乏等的问题。在暴露出问题的同时,研究者也纷纷给出了解决对策。高校要以市场为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从而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有学者认为需拓宽社体专业人才培养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素质结构和专业能力,提出构建主副修专业相结合的课程体系,[17]也有学者表示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体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好的人文素养、较高的健身指导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因此,“大专业”势所必然,要求人才的全面发展,急需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社体专业人才。[14]亦有学者提出社体专业课程 AB 学分制的构建思路,认为课程体系要体现办学特色、突出多学科融合、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多样化人才。[18]此外还有学者提倡开设新型任意选修课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多样化的复合型社体专业人才,及专项课教学实施“导师制”等一些列举措。[3]不难看出,尽管研究者从各个层面和视角对社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不同的改进建议,但构建多层次、重实践、有特色的社体专业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社体专业人才是学者们较为一致的观点。
2.6.5 关于社体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
实践教学是将科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专业办学过程至关重要的一环。但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我国社体专业实践教学还存育人理念欠明确、实践课程比重低质量差;[19]实践课程课时安排少、组织形式单一、信息反馈受阻;[20]课程设置滞后、实习机制固化、创新创业不力等的问题。[21]研究者借鉴国内外相关院校实践教学的经验与启示,构建出“教学计划内实践,职业资格认证实践,学生活动实践,社会实践”四项内容联动的社体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19]也有学者提出在实践教学环节要完成学校与用人单位、教师与企业人员、学生与在岗人员、教学与就业工作、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五大整合”,实现教学的社会化,实践的就业化。[22]另有学者表示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抓手,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多领域、多重性“四多一体化”的社体专业实践教学大平台,有效提升专业竞争力。[21]在社体专业实践教学的改进改革上,学者们都通过科学研究提出了诸如以上的宝贵建议,对促进社体专业实践教学机制的创新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6.6 关于社体专业就业情况的研究
专业就业情况是反应专业办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对专业办学效益的社会检验。学者们通过对社体专业就业情况的实证调查与分析,得知我国社体专业的就业现状存在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毕业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就业不对口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毕业生就业自信缺乏,专业归属感不高等众多问题。研究者表示各院校要审时度势,结合社会需求和地域特点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还需加强就业指导,从多方面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成功就业具有很大的决定作用,高校应该注重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23]
2000年以来,学者们在社体专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向、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就业情况等方面,研究者认为我国社体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培养模式缺乏特色、课程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有所偏离、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就业不对口造成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要结合社会市场需求,依据国家战略和区域特征重新审视社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搭建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转换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就业创业指导等宝贵建议,为社体专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提供了许多理论指导,也为社体专业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但通过对社体专业期刊载文的梳理分析,也发现一些研究不足。
近年来对社体专业的研究较体育领域的总体研究来看比较稀少、最新研究成果匮乏且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研究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性、时效性较为欠缺,这与新时代对专业研究的新要求难以契合,说明新时代背景下学者们对专业的时代关注感略显不足,专业研究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此外体育学院学报是我国社体专业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无论是期刊的种类还是文献的总量都居各类期刊之首,但其他体育类期刊载文数量不容乐观,说明社体专业研究成果的文献载体还略为单一;高等院校成为社体专业科学研究的主体单位,但专门从事体育科研工作的研究所在社体专业的研究上还存在着研究缺位。
从研究方式来看,社体专业研究成果的著作类型主要集中在独立作者,说明我国社体专业的研究在研究方式上还缺乏合作性,这就明显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大科学(广泛的合作性)趋向有所背离。从研究方法来看,社体专业的研究多以调查研究为主,基于基础理论的文献研究缺乏,实地研究更为匮乏,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这就对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提出了些许质疑。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者从社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向、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就业情况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总体来看,结合新时代背景的科学研究还非常稀少,研究内容对社体专业的时代关注感不够,略显陈旧。
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对社会体育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并趋于多元,居民在健身指导、体育培训、赛事管理、场馆管理、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及体育交叉领域等社会体育领域存在多元化的内在需求。而在社会体育领域及需求发生“巨变”的社会背景下,结合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要求,探索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还少有涉及,特别是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亮点”、如何构建新时代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还无从提及。
新时代大背景对我国本科教育提出了改革新要求,但目前社体专业的最新研究极为匮乏,这就需要体育研究工作者站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结合时代背景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形势的基础上做科学研究,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区域特征与国家战略融合、市场需求与培养目标适应的综合性研究。着力于新时代社体专业办学新定位的研究、办学新模式的探究、课程新体系的构建、实践新基地的建设、就业新出路的探讨等,逐步找出一条新时代社体专业的发展之路。在研究方式上,需要进行广泛的研究合作,顺应大科学时代的要求,另外专门从事体育科研工作的研究所也应该给予社会专业更多的研究关注;在研究方法上,需要综合应用各类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夯实基础理论研究,兼顾实证性研究;在研究内容上,社体专业的改革创新是新时代赋予专业的发展要求,是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基本要求,因此社体专业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所以进行创新性、综合性、实证性的新时代社体专业研究将是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党的教育方针确定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要求高校要培养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好、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为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开始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加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由“专业素质”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具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表现出的社会适应性和优越性,使得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适应时代需求的崭新教育理念。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多元化需求加剧,这种需求就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具备交叉性知识结构和多维度能力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达到以人才多维能力匹配社会多元需求的目的。这同样也为我国社体专业办学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新时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居民对社会体育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并趋于多元化。居民在社会体育各领域及体育相关交叉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需求。这就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其掌握体育领域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医学、信息管理、市场营销等跨专业领域知识。因此,为满足社会需要的日益变化,提高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各培养单位应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修订专业培养目标,细分专业培养方向,着力培养“多学科、操作型、高素质”的复合型新时代社体专业人才,以满足新时代居民对社会体育的多元化需求。
明确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虽然有不同学者多次提出要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社体专业人才,但并未给出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最新具体培养模式或方案。基于“多学科、操作型、高素质”的复合型新时代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则需要我们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平台”的新时代社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等院校可依靠多学科育人平台的建设实现学科交叉育人,即充分利用本校或他校的多学科资源,扎根体育学科并借助非体育学科优势进行“社会体育+”社体专业人才培养,如通过采用开办双学位或学科合作培养项目等形式实现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培养既精体育又懂其他学科知识的宽口径知识结构社体专业人才;依赖科研导向式本科生创新能力教育实现学术育人,提升学生基本科研能力和素养,使其成为一个有创新、善思考、会研究的本科生,如可通过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科研立项等平台的建设,为本科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力的提升创造条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实现实践育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换,如建立企业实习机制和双导师制等;依仗“双创”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实现创新创业育人,如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讲堂、创新创业大赛等“双创教育”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依附院校国际合作平台的搭建实现国际化育人,如通过国际化课程、海外留学等学生国际化教育形式,开拓学生视野,提升人才的国际适应能力。综上,通过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平台”的“多位一体”新时代社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真正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多学科、操作型、高素质”的复合型新时代社体专业人才,凸显人才培养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市场竞争力才是时代之需。
社体专业作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的本科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已为我国体育各领域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为提升居民身体健康水平,推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等理念的感召下,加剧了对新时代体育健身组织领导者、体育健身设施规划者、体育健身活动创编者、体育健身赛事筹办者、体育健身产业经营者、体育健身方法指导者、体育健身文化传播者等社体专业人才的全方位、多元化需求。因此面对当下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专业办学缺乏特色、就业不对口现象严重等现状,如何促进社体专业健康发展,把专业“黄牌”变“绿牌”,使其成为“健康中国”政策有力的支撑专业,是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必须勇于面对和深入思考的问题。文章在系统分析前人研究,梳理研究成就,发现研究不足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尝试回答了新时代社体专业应该“做何研究”、“培养何人”与“何以培养”的问题,以期对专业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对丰富新时代社体专业研究的基础理论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