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喜英
颅脑外伤在致死原因中排名第四,大多由于坠落、斗殴、交通事故导致的损伤,占全身损伤的15%~20%,发生率仅次于四肢伤,在创伤中排名第二;颅脑损伤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功能障碍主要取决于损伤部位,严重的脑外伤或者脑外伤后综合征,在损伤后一段时间内会有不同程度的记忆障碍;据统计226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3年内发生颅脑损伤的病患总数高达27.4万,在二级医院中病死率高达2.5%,重型颅脑损伤在三级医院接受治疗更多,所以在三级医院病死率要高些,接近4%[1],本研究是将针对性护理模式应用在早期颅脑外伤的护理中,观察护理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诊治的82例颅脑外伤病患,分为2组,每组41例,其中车祸伤23例、打击伤21例、坠落伤18例、其他损伤20例。纳入标准:1)我院医生结合MRI、CT确诊;2)经过哥斯拉评分伤情属于颅脑损伤3种类型;3)2组病患经过协商均属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脑干有不可逆损伤的病患。对照组中,男∶女=24∶17;年龄29~60岁,平均(30.46±5.24)岁。观察组中,男∶女=25∶16;年龄:24~58岁,平均(29.41±4.82)岁。组间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对照组应用神经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针对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保持环境舒适,减少声音和光线对病患刺激,指导病患正确咳嗽,避免用力排便,增加休息时间,绝对卧床4~6周,尽量少搬动病患,以免再对头部造成震动,取头高脚低位,对于有脑脊液耳漏的病患还可协助取患侧位[2]。2)消化道护理,入院后不能进食者,给予肠外营养,病情好转后给予流食,并观察进食后有没有出现呕吐等异常情况,对于有呕吐的病患记录呕吐次数、性质,及时清除呕吐物,呕吐不止者及消化道出血者暂停进食,出血时头偏一侧;评估吞咽功能,无异常再逐步过渡到软食,对于昏迷病患及吞咽障碍的病患早期给予肠内营养[3]。3)针对头痛的护理,评估病患疼痛的性质、意识状态、颅内压水平,记录持续的时间。对于疼痛不严重的病患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深呼吸结合肌肉放松,以转移病患注意力。4)对于躁动的病患,分析引起躁动的原因,如有无颅内压增高,是否是因为呼吸不通畅导致缺氧,膀胱过度充盈等,采取对应的措施尽可能解除问题,采取措施后观察病患是否由躁动转为安静,躁动严重的病患适当给予约束,但是需要注意对于躁动强烈的病患不能过分过强的约束,以免病患过分挣扎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药[4]。5)对于球结膜出血、水肿的病患,可用红霉素眼膏涂抹,以无菌纱布覆盖,保护角膜预防角膜溃疡。6)妥善安放引流管,翻身时注意引流管不要打折、歪曲,脑室引流袋固定应高于脑室平面(即平卧位外耳廊外缘)10~15 cm,术后通常引流不宜超过3~4 d,硬膜下、皮下、硬膜外引流要保持与外耳道平齐,观察引流液性质,液面波动情况[5],嘱家属不能随意调整引流袋高度,拔管前夹闭引流管1~2 d,观察病患神志、瞳孔变化。7)在病患意识清晰后,嘱其保持心情舒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说疾病知识,打消病患的疑虑,进一步了解病患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对应干预措施;轻型病患鼓励早期自理生活,尽早恢复活动,注意劳逸结合,鼓励主动参与社交[6];帮助残疾的病患树立正确面对残疾的态度。8)康复期护理,制定容易达成的康复目标,当病患达成目标后鼓励病患,使其感受到成就感,提升自信心和配合度[7];对于有语言障碍的病患,可参与喜欢的话题,鼓励病患发音,同时需给予更多耐心,获得家属配合。对于运动、肢体障碍的病患,卧床期勤翻身,用温水擦洗患肢可配合推拿,增进血液循环,在床上做伸屈锻炼;对于足严重爪状趾、跖屈、踝内翻的病患,可将足底受重力移到踵部,放入足托板,以保持足背屈,上肢多注意伸展肌力,早期做伸屈联合锻炼,后期以发展伸肌联合锻炼为主,对于健侧肢体可以发展活动能力;颅骨有缺失的病患,注意保护缺损部位,外出可戴帽,术后6个月可做颅骨成形术;认知力障碍的病患可利用猜测游戏、作业疗法等方法练习注意力,加强思维和记忆训练。9)并发症护理,合并有癫痫发作的病患,头偏一侧,吸氧,清除分泌物,用纱布包裹压舌板垫在上、下臼齿之间,防止舌后坠和咬伤,注意不能过度按压病患,严密观察颅内压变化及意识状态,一旦发生脑疝,立即抬高床头、保持呼吸道通畅。
1.3 观察指标护理前后应用GCS评分对2组病患进行睁眼、运动及语言三方面评分,分数与颅脑损伤程度呈反比关系;应用ALS对2组病患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分数与损伤程度呈正比关系;护理后调查2组病患护理满意度;统计发生并发症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文中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SPSS 20.0软件处理,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观察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3。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评分对比 (例,
表2 2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对比 (例,%)
表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例,%)
颅脑外伤是指颅骨和脑受到外来暴力作用遭受的损伤,外来暴力导致颅脑外伤的方式有2种,直接暴力作用到头部导致的损伤,暴力作用到人体其他部位,传输到头部的损伤称为间接损伤。根据颅脑损伤的伤情、病理变化、伤后演变过程、治疗措施等统一分为三类,轻、中、重三型[8];轻型的颅脑外伤,恢复后常有头痛、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等后遗症,严重的颅脑外伤恢复后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认知障碍,因为外伤后对脑细胞造成一定伤害,表现为接受能力变弱;感知障碍、记忆缺失,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精神涣散、食欲不振等。
颅脑外伤后会引起颅脑不同程度损坏,导致神经元及周围血管、胶质细胞的改变,导致脑细胞异常放电,最终继发癫痫,据统计颅脑外伤后发生癫痫的概率为31%~33%[9],发生率较高;针对这个继发的并发症,常规处理抗癫痫治疗外,本研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如减少声音、光线刺激,防止舌后坠等,以减少癫痫发作带来的继发问题,本研究没有发现因癫痫导致的舌后坠和咬伤报告;另外由于脑外伤会牵拉神经、组织,神经通路和组织遭到破坏后引起水肿、血肿,颅腔内容物体积变大,导致颅内压升高,若脑组织被挤进孔道内,最终导致脑疝发生。严密监测颅内压可以帮助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同时帮助判断发生脑疝风险,颅内压持续超多22~25 mmHg就需警惕发生脑疝[10]。
颅脑损伤后病患发生应激反应,会首先保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供应,胃肠道血液供应减少,使胃肠道功能发生变化,导致胃黏膜缺血发生水肿、应激性溃疡等问题,再加上病患意识障碍无法正常进食,颅内高压导致呃逆、呕吐,能量耗损大于获取,若长期处于负氮平衡状态,不仅不利于脑组织恢复,还会加重脑水肿[11],所以本研究为预防这一问题在早期就给予肠内外营养,保证病患能够获得足够营养,尤其是肠内营养更符合人体生理状态,有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据研究证实在伤后5 d若没有采取营养支持,病患的死亡率会增长2倍,若伤后7 d没有采取营养支持,死亡率增长4倍,所以早期营养支持对于意识障碍的病患显得尤为重要[12]。
取头高脚低位,可以增进静脉回流,同时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于合并有脑脊液耳漏的病患取患侧位,目的是借助重力使脑组织靠近硬膜漏孔处,减少脑脊液外漏,同时可以推进漏口封闭[13]。颅脑损伤后,在认知、运动方面会有一定障碍,病患容易产生自卑心情,此时对病患多加鼓励,嘱家属多陪伴沟通,可以帮助病患舒解心中烦恼,鼓励参与社交,可以尽快帮助病患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由于颅脑外伤不同类型的特点,并发症、后遗症较多,因此本研究将康复护理贯穿到整个颅脑外伤治疗中,通过康复后部分功能可以得到很好恢复,同时还能减少很多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一些损伤严重的功能,让病患正确认识病情,同时加强心理护理,让病患树立自信心,获取家属配合一起进行康复,尽最大可能减轻后遗症,改善病患的生活;据张学敏等[14]研究认为,将针对性护理应用到早期颅脑外伤的病患中,对GCS评分和神经功能均有积极影响,这一点经过本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GCS评分为(14.92±0.71)分,而对照组仅为(12.31±0.31)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护理后观察组病患的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也均优于对照组,P<0.05。总之,将针对性护理模式应用在早期颅脑外伤病患护理中,效果较理想,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良病患的神经功能,对颅脑外伤的病患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