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莹浣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市药物增溶工程技术中心 湖北·武汉 430205)
2015年教育部发布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要求高职院校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组织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专业作为职业院校的办学基础,是职业教育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专业建设的水平既反映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也是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标志。专业建设和诊改是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学校开展诊改工作的基础。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食品类现有两个专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2014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生学生222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从2016年开始招生,在校生学生142人。从2018到2020年对食品类专业教学的诊断与改进进行探索与实践,对专业定位的准确性,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合适性,教学团队的合理性,实践教学条件的满足能力,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校企合作的深入程度,职业技能的达标能力,社会服务的成效性的建设,扎实做好专业各环节诊改,问题导向、螺旋上升,形成常态化、周期性专业教学诊改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专业健康良性发展。
(1)准确的专业定位。对进行湖北省食品药品产业链相关职业岗位与人才需求调研,做好专业设置定位调整,紧贴市场、产业、职业,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为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定位“食品安全监管为主、药品流通领域的监管为辅”为专业方向,专业服务面向的范围主要为食品产业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技术管理领域,以及药品流通企业的仓管、检验领域。职业岗位明确为企业生产一线的监测、管理岗位,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验检测。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定位专业服务面向的范围主要为农副食品加工业和质检技术服务业,职业岗位明确为营养师、健康管理师、营养配餐员、农产品食品检验员和质量认证认可工程技术人员。
(2)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依据市场调研、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核心课程分析、课程标准制订、教师培训和实施教学等方面开展课程体系重构,实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行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目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被推为校级重点专业,该专业调整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将检测类、质量管理类课程作为核心课程,确定核心课程有食品分析、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标准与法规、生产合规管理、经营合规管理、产品注册申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以检测类、营养应用类作为核心课程有微生物基础、仪器分析、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和食品营养与健康。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了工学交替、实境训练、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现代学徒制等产学一体的模式,体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产教融合、一体化育人。
(1)有效的专业教学标准和教学活动。不断修订专业教学标准,教学模式改革着眼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核心课程的诊断与改进,在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教学和课程诊改机制方面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评估改进效果。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信息资源,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通过讨论式、启发式、合作式、探讨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理论及技术应用能力,实现教与学双向互动,教学相长,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专业实践教学根据真实工作过程序化设计,专业认知实习、专业技能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系统完整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达标的职业技能。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2019年在食品类专业实施了健康管理师(三级)和食品安全监测管理(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考证工作,学生单证获证率达95%,双证获证率达65%,与以往相比取得很大进展。2019到2020年,以学生为本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利用企业专业的硬件条件和专业的人力资源对学生进行系统化训练,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实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丰硕的竞赛成果。通过学生竞赛检验了课程改革理实一体化的效果,培养每位学生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检测能力,并择优参加全国和省级技能大赛。2019年与2018年相比竞赛成绩有显著提高。2018.10参加第三届全国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安全检测技能大赛“食品中营养素检测项目”获二、三等奖,参加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茶叶中重金属含量检测”获二、三等奖;2019.11参加第四届全国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安全检测技能大赛获一、二等奖,参加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茶叶中重金属含量检测”获二、三等奖。
(1)合理的教学团队。食品教研室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1名、助讲2名,博士3人,市“学科带头人”称号1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100%。加强与省内外知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加大兼职教师比例,聘请了9名兼职教师,其中中、高级管理人员 4名。教师的知识结构涵盖了课程内容涉及的食品、医药、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组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技术结构分配合理、实践能力强、能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
(2)丰富的教学改革和团队建设成果。制订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规划,把握专业教学改革方向,80%的教师承接有省市级课题,在对师资的诊断与改进中,提出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与目标,在个人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个人发展方面,查找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2019年团队教师发表论文7篇,在研课题6项,5人次参加国内参与培训和会议,1名下企业实践,提高教师了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省教育厅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项目《校企共建食品药品现代学徒制英才学院》建设,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共建了专业共建委员会,构建了教师与师傅交流沟通平台,实力雄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承担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
(1)多样的教学资源。多名教师集其宝贵的教学经验,形成了2门“校级精品课程”:发酵工艺、食品生物化学。新增在建食品分析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努力尝试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以此为依托,构建高品质课程体系。专业教学资源库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技能鉴定、社会培训、就业创业的需求;建立了教材开发和选用制度,注重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完成专业实践教材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的、仿真的实训教学项目。
(2)可满足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不断完备专业实验教学环境与设备,建设有网络化、开放性、多媒体的学习环境和良好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园网及实训室局域网都实现千兆到室、百兆到桌面的高性能网络硬件环境网络开放性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的学习环境。校内专业实训室的布局合理,学院建有各种实训室,配备了较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满足教学、生产、科研、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的需求。为改善食品药品专业的实训条件,完成了营养与健康设计实训基,食品营养与安全检测仿真软件的建设,并为食品加工实训室、微生物基础实训室、无菌室、食品安全检测实训室的添置仪器设备,大大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
(3)学校、行业企业共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湖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武汉市仟吉食品有限公司、湖北省中检检测有限公司、蒙牛乳制品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等,为学生提供了校外现代学徒制培训和顶岗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实现就业零距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深入的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探索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特色课程体系。和武汉市仟吉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中检检测有限公司和武汉市吉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班”,重视与企业接轨,打造校企联合平台,使学校与企业实现了息息相通、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促进专业快速发展,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2)有成效的产教融合和社会服务。与各企业组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班”,采用师带徒模式,联合培养产品销售、质量监察领域人才,开展食品、环境检测领域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药品检测、研发创新能力方面展开合作。按企业需求、学生自愿报名、学校推荐、企业面试筛选确定。现代学徒制班第一、二学期课程全部在校内完成,第三学期开始根据校企双方协议,企业课程全程渗透。
2019年4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发布-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5),我校布局以密切服务地方大健康产业为目的,构建了大健康专业群。通过对食品类专业教学诊断改进的探索与实践,专业建设和发展有亮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方法有新意,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和学徒制改革有特色。有序的专业诊改工作链,让专业诊改工作有据可依,能顺序实施和开展,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教学能力,为打造第五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建成世界级万亿大健康产业集群,把武汉建成一座大健康产业之城、幸福之城,添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