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歌的悲悯情怀探析

2020-01-09 18:55徐全亮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艾青歌唱情怀

■徐全亮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阜阳 236015)

国内有关艾青诗歌的研究主要是从诗歌技巧、土地和太阳意象、宗教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关于其诗歌的思想底蕴之一的悲悯情怀则很少探讨与深入。本文完全脱离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和范围,只就其悲悯情怀这一点来探讨。本文主要通过生活环境对思想的塑造来探讨艾青诗歌悲悯情怀的来源、内涵和特征、倾吐和表现以及它的发展和升华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有助于读者的深入解读和研究。

一、艾青诗歌中悲悯情怀的特征

一个时代的文学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反映。生活在抗战时期的中国,诗人艾青的悲悯情怀和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有着不可否认的共同性,但作为有着特殊经历和个人体验的诗人,艾青诗歌中的悲悯情怀有着其自身的不同。

首先,艾青悲悯情怀的由内而外。所谓的“由内”,是指这种悲悯情怀是先在艾青内心形成的,是内在的,然后再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表现出来。所谓的“外”,是指黑暗悲惨的社会现实,是它诱发了艾青悲悯情怀的倾吐。由于这种悲悯情怀是在内心先产生,再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而形成,因此比单纯由外部环境刺激而产生的悲悯长久和深刻。不仅民族和社会的苦难让诗人满腹泪水,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也让诗人耿耿于怀,因此艾青的悲悯情怀中有着深深的忧郁和自怜,而且这种忧郁成了一种如影随形的气质和状态跟随着诗人的一生。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诗人的悲悯情怀会如此深,他的悲悯是沉重的悲悯,是记忆的悲悯,也是忧郁的悲悯。

其次,艾青悲悯情怀的战斗性。个人生活本已不幸,社会的环境竟然又如此的让人难以忍受。因此,艾青的悲悯就有了双重性。在民族危亡的大环境下,诗人不能仅仅沉溺在个人的苦痛中无法自拔,所以艾青就以笔为枪进行战斗,同时通过揭露罪恶和黑暗,呼唤人们起来一起战斗(《为了胜利》)。因此,他的悲悯带上了力量,成一种武器,向敌人打去。他的悲悯是反抗,是呼喊,是愤怒,更是一种勇往直前永不屈服的力量。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诗人才发现自己的苦痛是如此渺小和不堪一击。于是他擦干自己委屈的泪水,安慰流泪的土地,给寒冷笼罩着的土地送去一丝温暖。“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诗人常常泪流满面,却不是为自己而流,那是为大堰河而流,为汹涌悲愤的河流而流,为深爱的土地而流。

再次,艾青悲悯情怀的思考性。“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我乃有对于人类之确信”(《太阳》)艾青认为自怨自艾的人太浅薄、太软弱,所以他使得普通的怜悯和同情凝结成一种情怀,化作一种坚强的力量,这种力量能领着饱经苦难的人走出苦难,能让软弱者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学会反抗,这正是诗人所需要的,也是多灾多难的劳苦大众所需要的,更是当时危亡的旧中国所需要的,这才是艾青最大的不同和走得远的原因。最伟大的诗歌是源自于心灵深处的感受,诗歌的力量有时候比深奥的哲学更能打动一颗将要死去的灵魂,而艾青的诗歌正是向这个方向走去。

二、悲悯情怀的来源和郁积

艾青的不幸可谓是“与生俱来”。刚出生就因为命克父母而被送走抚养。虽然养母对他关爱备至,诗人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深情地倾诉了乳母大堰河对他的爱护,在对大堰河苦难一生的叙述中,流露出艾青对乳母的尊敬和同情以及无可奈何的惋惜。可是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人,艾青也不能跳出血缘这个牵制。随着年龄的增长,艾青越来越觉得自己很委屈,与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矛盾和代沟是两代人之间常有的情况,在艾青身上更是明显加深了。这个虽然没有真的被遗弃的孩子,却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被遗弃了,心中的不满和埋怨多于委屈。再多的爱也觉得是一种缺失,这个童年经验深深地影响着艾青,甚至到了老年仍然耿耿于怀(《艾青谈他的两首旧作》)。这个经历是艾青忧郁和悲悯的一个重要催生因素。

另一个对童年艾青影响深远的事情发生在乳母大堰河家。为了乳养艾青,养母将自己刚出生的女儿溺死。这对艾青影响至深。这是旧社会贫穷造成的悲剧,后来艾青对此有过自责和忏悔,但更可悲的是这并不是一个特例,在旧中国,艾青听到太多这种悲剧,童年的艾青对此事有害怕、有震惊,成年后的艾青更多感到的是同情和怜悯,以及对苦难和悲剧的无可奈何。人们常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童年艾青在幼小的心里种下的不仅有忧郁和委屈的种子,也种下了同情和怜悯的幼苗。而黑暗腐朽的旧中国则是忧郁和怜悯最好的生长土壤,眼泪就成了一种灌溉。

过去的常常很快就过去,记忆也会慢慢变得模糊。可是慢慢长大的艾青,看到的不是不幸的远离,而是不幸随着他一起长大。青年时代的艾青尝试过一些感兴趣的事,最后也许是想离开父母,也许更多的是想见识一下这个丰富的大世界,他选择了出去留学。然而这次留学竟成了流浪。当时的世界也是烽火狼烟动荡不安,而软弱的中国人在世界眼中是低能的东亚病夫,艾青受到歧视,物质上的贫困,精神上的孤独、无依、委屈和困惑让艾青又饱尝了一次痛苦,带着忧郁和泪水,这位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回来了。

回来后的艾青和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奔波忙碌了一段时间,换来的是囚徒生活。死里逃生后,出狱的艾青结婚了,这也许算是一件与众不同的喜事了。不久,这段婚姻也在错综复杂的纠结中走向终点。

这期间诗人深深地体验到了各种滋味,然而更多的应该是忧郁和不满,这使得艾青的悲悯情怀随着他的忧郁不断郁积、不断增长,却没有一个爆发点让诗人倾吐,更主要的是诗人的悲悯就像他的忧郁一样还是肤浅的、个人的,还没有成长到要诗人放声歌唱的时候,还没有成长成一种力量。

三、悲悯情怀的倾吐和流露

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也必须糅合在个人的痛苦与欢乐中。抗战以来的颠沛生活拓展了艾青诗歌的广度和深度[1]。成年后的艾青奔波了许多地方,尤其是战火弥漫的北方,看到的境况让艾青感慨万千。正如诗中所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笼罩着中国呀”。在这个动荡与黑暗笼罩着的世界,到处都是痛苦的哀号和无望的呻吟,绝望的呐喊声与激烈的炮声纠结缠绕在一起,似乎没有休止的希望。无数的人们在为失去家园流离失所而痛苦,为死于战火、疾病和饥饿的亲人而流泪,他们无奈地在绝望中挣扎,惊恐地在夹缝中生存,一切都如寒冬北方的天空一样,笼罩着了无生气的灰白和难以忍受的寒冷,更可悲的是没有人知道这种生活究竟还要到什么时候,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无数人沉溺在里面,悲痛地死去。站在这满目疮痍的土地上,诗人再也无法忍住胸中深藏已久的泪水,无限悲悯的情怀在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中觉醒,借着眼泪尽情地倾诉。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愤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泥土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艾青无法抑制的愤怒和激情,倾泻而出,向这片土地发出深情的哀怜,他在为这块土地歌唱,倾吐土地所受的种种苦难,谴责侵略者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而在这歌唱中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悲悯和真诚的希望。为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和生活在这土地上的贫苦人们唱着自己深情的歌,歌唱自己的痛、亲人的痛、国人的痛、民族的痛,歌唱到喉咙嘶哑,歌唱到死去。一首首诗歌组成一个震天响的旋律,响彻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回荡在诗人所深爱的土地上空(《手推车》)。如正义的指挥刀能组织人民的步伐,诗人的笔必须为人民精神的坚固与一致而努力。诗人行动的意义,在于把人群的愿望与意欲以及要求化为语言[2]。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是一个诚挚的孩子在向大地母亲的深沉痛哭,为她的苦难而痛哭,也为她的历史和将来痛哭。悲愤的河流汹涌向前,可是人民的眼泪和鲜血还在流着,这百年来的屈辱史,这几千年的封建与愚昧史,可曾有终结的希望?纵使诗人是一只鸟,也无法对这大地上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它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那是在召唤,也是在抗争,直至死亡了,也不会停止它的追求。

四、悲悯情怀的升华

以自己诚挚的心沉浸在万人的悲欢、爱憎与愿望之中,诗人和革命者一样,同是悲天悯人者,而且他们又是同样把这种悲天悯人的思想化为行动的人,每个大时代来临的时候,他们必携手如兄弟(《艾青诗论》)。艾青是新诗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始终关注着满目疮痍的土地和饱经忧患的人们,他内心的悲悯情怀已不再是简单地对个人不幸的哀怜,已经从对民族和祖国的同情和慈悲中升华,升华到对人类生命的终极人道关怀和思考(《火把》)。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苦难经历,让诗人学会了沉默,这沉默是对不可挽回的逝去的怀念,这沉默是对那些无辜生命的悲悯,这沉默也是对苦难和过去的严肃思考和深刻反省。诗人开始是尽情地歌唱,哪怕是歌唱到喉咙嘶哑,哪怕是歌唱到死亡,也要让羽毛腐烂到泥土里,把自己和土地永远地连在一起,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也随着时代的转变,诗人也被岁月改变了许多,那颗满是委屈和忧郁的心也变得温厚许多。也许是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也因饱经忧患而变得愈益温厚。诗人慢慢剪去那些肤浅和张扬,缓缓道来的是一种理解,一种豁达的慈悲,一种无法言说的悲悯和一段淡淡的伤痛。

诗人的心是敏感的,他时刻关注着时代脉搏的跳动。苦难可以说是他所生活的时代无法避免的,这是人类在前进过程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不是一个人所能承担的。可是愿意与不愿意,他都适逢其时了,他责无旁贷地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是为自己,也是为这个民族和时代。今天的我们再次读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淡去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也遗忘了那个满目疮痍的土地惨境,但是我们依然会感动于诗人的那份真诚与炽热的感情,因为那是这个民族的过去,它不可否认地深深地烙印了它的足迹,每当探访和回顾,依然触目惊心。

善和悲悯是一种高尚的情怀,也是引领文明战胜落后的旗帜和希望,让人走出苦难和困境的是心中对前方的渴望,艾青正是把他的悲悯情怀化作一个希望、化作一盏明灯,鼓励着人们勇敢走出噩梦。

五、悲悯情怀的沉淀和绵延

艾青曾说:“我们是悲苦的种族之最悲苦的一代,多少年月积压下来的耻辱与愤恨,都将在我们这一代来清算。我们是担待了历史的多重使命的……我们写诗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艾青诗歌所处的时代背景色调是灰白,毫无红润的生命和血色的生机。整个世界都处在痛苦之中,时代氛围太过沉重,沉重到让人无法摆脱,近乎一种压抑状态。伴随着艾青童年、青少年、成年的多是不快乐的经历,这些经历带给诗人无法抹去的忧郁,而同时也催生了诗人的悲悯情怀,使得悲悯情怀成长成一种坚强的力量,诗人克服那些肤浅的不满和牢骚,代之以勇敢的抗争、博大的给予和深厚的爱。

艾青亲身经历了旧中国的那段峥嵘岁月,明了那其中的苦痛和灾难,理解人们心中的愤怒和呐喊,更难忘那种身处其中的无可奈何的无助和绝望,苦难是无法忘记的,这正如诗人心中对土地的爱那样相伴一生。对于过去的经历,诗人无法选择,更无法改变,时日的积累和思索的积淀让诗人慢慢沉静下来。确实明天的太阳会照常升起,而那过去了的终将变成不可更改的过去,而前方还有许多路要我们去走,诗人慢慢老了,他深知他不可能长久地走下去,他更不可能看到心中的梦想实现,这个依然是让人无奈的生命规律。不过诗人明白正像那永无休止、汹涌奔腾的河流一样,此刻的浪潮终将落幕,下一个浪潮正在兴起,历史在不断地淘汰和前进,有些事情不可能一次做完,也不可能一个人做完,面对人生不能永恒,诗人发现灾难和痛苦也不会永恒,一切都将过去,对于痛苦,我们要有选择地铭记,对于生命和美好与爱我们要学会珍惜。曲折多变的生命历程使诗人理解了苦难、理解了爱、理解了生命。那种灰白色调的时代已经谢幕,那大幕下隐藏的种种苦痛和经历也渐渐淡去,然而诗人那深深的悲悯情怀却沉淀下来,绵延在他诗歌的字字句句中。

艾青的诗歌曾引起一个时代的共鸣,激励着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勇敢抗争。艾青在他诗歌的字字句句中,倾诉着他所生活的这块土地的苦难和不幸,宣告着人们的坚强不屈和全力反抗。他把他的忧郁和苦痛化为旋律宣泄出来,也把他的悲悯和爱化为旋律来歌唱,他的悲悯情怀包涵着对饱经苦难的劳苦大众的同情,对满目疮痍的土地的痛惜,对侵略者的鞭挞和谴责,对黑暗的揭露和痛恨,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在对现实的斗争中满怀对未来的憧憬。这个像他所生活的土地一样饱经不幸的诗人,用他自己的方式在呐喊,在呼唤,在倾诉他深深的爱和无法忘怀的痛。“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本文从悲悯情怀的特点、来源、郁积、抒发和升华这几个方面,初步分析了艾青诗歌的悲悯情怀,在经济引领时代的大潮下,悲悯情怀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构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为传统文化的重新建构提供思考性借鉴意义。但是本文就艾青诗歌的一个特点进行分析,还缺少综合和宏观的把握,因此要想从中提取文化重建的思考性要素,还需要更多、更深入地研究。

猜你喜欢
艾青歌唱情怀
艾青《我爱这土地》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艾青来了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
无题
论艾青《诗论》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