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君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近年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公益慈善活动越来越多,公益理念逐步在中国人心中建立,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社会公益捐赠事业中,公益慈善活动由单一的政府行为转向公众公益行为,公益逐步发展成为提升公众凝聚力的重要途径。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颁布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朝着更加规范、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中国公益事业在此基础上努力向前,慈善捐赠总量和组织发展总量不断增长。根据《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9)》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社会公益总价值达3265.2亿元,在社会组织中,经民政部门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全国范围内已达5285个,其中社会团体945个、社会服务机构246个。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电脑发展成为人们进行日常信息交流的主要媒介,这一媒介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结在一起,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公益慈善事业也深受互联网影响。“互联网+公益”这一模式的出现,促使单一的捐赠方式发生改变,电子支付平台的出现使得大范围的网络用户加入到公益活动中,捐赠方式变得多元。据腾讯公益99公益慈善平台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20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共为1400多家公募慈善组织发布募捐信息2.1万条,网名点击、关注和参与超过84.6亿人次,募捐总额超31.7亿元,让人们意识到互联网公益在公益事业中的重要性,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民发展成为公益的重要主体。互联网成为公民参与公益活动的重要渠道,互联网公益将受助人、捐赠人、公众人物和亿万网名紧密联结,建立起一个良性的社会公益系统。
在2019年腾讯“九九公益日”活动中,参与其中的慈善组织和企业均破万,3500家公益慈善机构举办1万多场活动,覆盖了200多个城市的社区、商圈、学校等,社会工作机构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员在互联网公益兴起之初就积极参与到其中,以其独特的公益背景参与到公益慈善活动中。社会工作是现阶段国家发展的产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机构作为承接项目、承载社工的主体,在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嵌入”这一概念最早由波兰尼提出,他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提到市场与社会紧密不可分割,他强调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市场是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市场应当“嵌入”到社会发展中,而不是单独存在。格兰诺维特在之前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推进了“嵌入理论”,他不同意社会学家将“个人过分社会化”与经济学家将个人“过分原子化”的观点,他认为个人是嵌入到社会关系中的理性人,人实施的有目的的行动实际上就是嵌入到具体的、持续运转的社会关系中[1]。不同的学科领域从“嵌入性”的角度看待本学科领域的现象,“嵌入性”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快速发展,嵌入性理论被社会工作学者运用以研究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王思斌教授认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一种嵌入性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是嵌入原有社会服务领域重建并发展,王思斌教授从结构意义的角度理解“嵌入”的概念,将“嵌入”定义为某一事物进入另一事物之中去的过程和状态。研究嵌入问题需要明确嵌入主体、嵌入对象、嵌入机制以及嵌入的效应[2]。
公益即公共利益事业,公益活动一般通过社会公益组织开展,早期社会公益组织主要从事人道主义救援和救济贫民[3]。中国在明清后期在民间已出现众多公益组织,到了现代公益逐步从政府行为发展成为大众公益。《公益法》的颁布进一步推动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公益组织不断增多,筹资数量迅速增加。近年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捐赠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互联网公益时代”正在形成。社会工作专业最早由社会救济、公益慈善发展而来,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背景下,国家在将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的同时,推动社会工作教育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组织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数量迅速增加。中国社会工作已逐步发展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专业。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间最初两者处于脱节发展发展状态,虽然慈善公益组织与社会工作机构本是同源,但由于工作理念、技术手段的不同,社会工作专注于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技术手段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困境,慈善组织专注于救济资源的输入,与民间资源、政府资源紧密相连,忽视了工作专业性,从而导致二者处于分离发展的状态。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强调发展、完善公益慈善事业。在2018印发的《“互联网+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行动方案》提出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志愿组织以及慈善募捐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工作机构与公益慈善事业融合发展。
当前“互联网+公益”这一公益模式正成为公益发展新模式,公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促进了互联网与公益的深度融合。自2008年以来,政府各项政策文件的发布推动了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建立,社会工作机构数量不断增多,社会工作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也使得社会工作资金来源单一化及社会认可度低的局面得到改变,社会工作机构积极融入当前互联网公益活动中,通过公益网络平台打通渠道,拓宽服务领域,增强其社会认可度。社会工作机构嵌入互联网公益一方面反映了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工作与公益二者目标的内在一致。
1.目标高度契合
社会工作机构是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依据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以专业的方法和技术为弱势群体及社会公众提供个别化或一般化的服务,给予其关怀与救助,促使其改变自身不利的处境,增强自身能力。社会工作机构是非营利的社会服务组织,以为服务对象谋幸福和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以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评估的标准,而不是以盈利数额的多少评估机构的成就,社会工作机构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的基础上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倡导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在满足服务对象需求、提升参与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公益项目以传播慈善信息及筹集爱心捐款,打通社会公众互帮互助的渠道,为公众及弱势群体搭建寻求帮助的平台。互联网公益通过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发布慈善信息,号召企业、组织、个人参与到其中,使弱势群体能够更直接、便捷获得帮助。现代公益以利他为宗旨,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旨在帮助更多的人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公益组织与社会工作机构坚守同一个目标——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因此,二者之间目标不存在冲突,使社会工作机构深度嵌入互联网公益成为可能,并在嵌入过程推动二者融合发展。
2.互嵌共生共同发展
公益活动在社会公众中的推进过程,实质上是将资金、各类帮扶措施落实到个人、家庭的过程。社会工作实质上是利用各种资源、实施各项社会政策向有需要的人提供社会服务的活动,二者在工作程序上共通,为社会工作机构与公益活动间互嵌共生提供了可能。互联网公益因其便捷性、信息对称性极大促进公益文化的发展,同时推动社会公益力量的生成。与此同时,互联网公益的弊病依旧存在,公益网络监管机制不健全,公益网络组织专业性和规范性不足。社会工作机构在运作过程中具有规范化的治理结构和多元化的监督体制,内部监督机制与第三方监督机制相结合,使服务项目质量和服务效益有所提升。另外,社会工作机构通过整合个人、家庭、社区等各方资源,帮助弱势群体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社会工作机构以其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和规范化的服务监督体制嵌入进公益网络中,为公益网络带入了新生资源,弥补了互联网公益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缺陷,通过社会工作机构积极参与网络公益活动,拓宽社会工作在公众中的影响面,增强社会工作机构及工作人员的社会认可度。公益组织活动与社会工作机构具有高度契合性,社会工作机构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可以对公益发展路径有所启示,专业社会工作可以使互联网公益朝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1.规范化的评估机制
社会工作机构在服务项目开展过程及项目结束后,需要对项目成效进行自我评估及接受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机构各项专业技术、社会服务管理进行监督,对社会工作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有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总结社会工作服务经验,完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提升服务质量。在社会工作机构自我评估方面,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前对服务对象进行需求评估,明确其工作目标,比较服务对象在介入前与介入后发生的改变,评估服务成效。社会工作者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撰写项目方案,对项目过程进行记录总结,结合督导工作日志分析,为分析服务成效提供了有益信息。随着社会管理与服务诉求的扩大,社会服务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第三方评估组织作为评估主体的重要一部分,在评估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方评估是通过规范化的程序与途径评估社会组织绩效的评估形式。第三方机构评估指标包括社会工作人才配备情况、资源筹备、项目运作规范性、社会宣传、信息公开制度、经费使用情况等各项指标,由专业评估组织对社会工作机构进行评估,查阅相关文字、图片记录并进行随机访问,随机抽取服务对象接受来自评估组织的访谈,结合自身参与项目活动的感受对社会工作者与机构作出评价。以多家社工机构参与的“腾讯九九公益日”为例,机构均在参与活动后将项目相关自我评估以及第三方评估结果及时上传到相关网络平台,从服务时间、人员设置、活动安排、服务满意度等方面展示本次项目的成果,社会工作工作机构规范化的评估机制使各项信息处于公开透明的环境下,无论是公益网络平台还是社会公众,都对开展的项目信息有更详细的了解,有利于增加公众对机构及网络平台的信任,也有利于公益网络平台对项目质量监督评估。这种规范化的监督评估机制为公益网络平台监督模式提供了模板,一方面开展自我评估,提交自评报告,公开相关信息,另一方面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监督,使互联网公益评估机制越来越规范化。
2.专业化的社会服务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一方面体现在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体现在社会工作者贯彻“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提倡给予服务对象人文关怀。社会工作机构聘用具有社会工作工作经验、取得相关证书的专业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他们熟知社会工作的各种工作方法及能够熟悉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根据群体的需求制定实施方案,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社会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通常以专业化的理念介入,不仅可以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的苦难,也关注服务对象的精神需求,帮助其提升自身能力。以“为社区老人搭建社区餐桌”项目为例,社工从社区居委会处了解到各位老人的基本情况,并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进行入户走访,详细记录下社区老人生活状况及健康信息,对服务对象重新进行需求评估,得知社区老人由于子女外出工作、家庭支持网络薄弱加上自身由于行动不便或身体虚弱难以外出、娱乐活动缺乏,精神需求未得到满足,通过分析得知社区老人的共性需求,以提供更切合需求的服务。根据老人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将社区居民与社区老人连结起来,通过社区餐桌搭建两者间的信息沟通桥梁,为社区内老人与居民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在开展“社区餐桌”的活动中,通过开展各项娱乐活动,促使社区老人组成兴趣小组,推动了长者参与到社区活动中,为长者营造了一个友善、多彩的社区氛围,丰富了其晚年精神生活。此外,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活动时进行图片、文字、视频记录,将活动记录整理成新闻稿件并传至公益网络平台,这一专业化的服务模式使公益网络平台对服务提供方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结合社会工作机构服务模式进行分析,将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与公益组织解危救困的理念相结合,服务开展不仅仅应满足服务对象的物质需求,更应关注其内在潜能的提升,帮助其搭建社会支持网络,使其拥有改变自身困境的能力。另外,为提高服务成效,专业化的组织与人员不可缺少,将专业化机构与公益组织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提升社会服务满意度,提升公益网络公信力。
3.公开化的信息管理
社会工作机构因其规范化的治理体制,在运作过程中将信息透明、财务公开这一特点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社会工作机构资金一般来源于政府资助与社会捐助,机构财务信息管理则是通过妥善管理与利用资金,推动项目发展及机构稳定长期发展。科学使用资金、确保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对整个社工机构财务发展具重大作用。随着社会工作机构内部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机构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机构接受的捐赠信息、机构的年度工作报告以及机构的财务相关信息机构都会公开,以增强工作透明度,提升社会公信力。社会工作机构通过官方网站、大众媒体、年度工作报告等形式将信息展示在公众面前。机构在运作过程中遵循真实、准确、完整的原则公开机构各项内部管理信息和项目活动信息,社会公众以及相关单位可以快捷地查阅浏览机构各项信息。社会工作机构会按照规定时间、统一格式要求将年度工作报告传至相关官方网站,开展项目的起止时间、项目金额、受助对象以及项目成效均包括在内。社会工作机构的财务会计报告经审计后在机构门户网站主动公开,接受公众与社会监督。在参与“互联网公益”活动中按照机构规定将项目信息、服务对象、财务预算及支出发布至公益官方平台,并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发布服务通讯稿类信息,使公益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熟知项目进程,也便于相关评估人员进行评估审核。社会工作机构借助这一优势参与到互联网公益活动中,通过主动公开项目信息,使每一位捐赠者都成为网络公益活动的监督者,从而推进网络公益健康发展,推动形成规范有序的网络公益秩序。
互联网公益时代的到来,让人们能够以便捷的方式快速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体,网络的虚拟性无法保障公益信息的真实性,公益信息难以确认真假,使得诈捐、骗捐事件频繁发生,公众对互联网公益的信任度不断下降。对于互联网公益行业来说,互联网平台为公益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没有出现一个专业权威的信息处理平台,使得弱势群体只能获得简单的资金救助而无法寻求专业救助。由于缺乏权威的平台,公益资金的具体流向难以追溯,款项、财务的流动信息难以查询,信息不对等、财务不透明问题出现,可信度得不到保证,公众信任危机由此出现。但目前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网络公益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出现无法可依的局面,监管体系比较薄弱。社会工作机构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严格按照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自身的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的财务体系,做到财务公开与信息公开,注重形成自我评估与第三方机构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制。社工机构在政府社会政策的支持下有计划地扩大与加深社会工作的影响力,社工机构因其规范化的管理突破了网络公益体制的缺陷,助力网络公益构建财务透明、管理规范的公益体系。社工机构在公益活动发起项目获取项目资金,后期根据项目进展及时公开项目信息,积极反馈项目成效,公开项目全过程的信息。社工机构的工作流程给予互联网平台相关启示,增强其公开信息的意识,主动将筹款信息与资金流向公开在大众面前,通过信息披露让公众个体都成为网络公益的监督者,促进了网络公益监督体系的完善。在此基础上网络公益募捐组织准入标准设立,网络公益募捐设立相关规定,规范行业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规定,为网络募捐平台提供依法开展业务的行业规范,能够化解网络公益的风险[4]。将网络公益与社工机构相结合为二者的规范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二者间资源与信息的共享,提高信息利用率与降低管理成本,最终促进网络公益规范化发展。
尽管网络公益组织数量不断增长,网络公益慈善力量不断壮大,但其并未朝向专业化发展。公益平台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主要依靠实践经验运营管理,没有办法做到系统化专业化发展。当前我国互联网公益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聚焦于资金的筹集,而对建设高效专业的管理体制关注较少。另外,当前参与网络公益的主体——社会公众多是在闲暇实践参与其中,人员流动性大,较难形成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这使得推动组织专业化成为网络公益的一大难题。相比与公益平台,社会机构具有更严密的组织结构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社工机构是经由专业审核成立的民办非企业机构,具有较强的合法性和明细的组织架构,机构内工作人员多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并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具有丰富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参与公益项目时专门制定了项目管理制度,在项目中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慈善公益行动相结合,通过项目将网络公益、社工机构与公众进行有效的衔接与融合,为项目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有效保障,保证公益项目专业化、规范化运行。社工机构专业化的服务体系为公益平台组织设置提供了参考标准,使得公益平台组织架构朝向专业化发展,引进专业人才,构建专业化治理体制。社工机构嵌入网络公益的同时也将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融入到其中,二者通过合作进一步加强公益组织专业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升服务品质,发展服务技术,提供更符合公众需求的专业服务。
公益组织与社会工作机构间存在共同的利益促使二者长期合作,寻求资源利用总量最大化。互联网公益的快速发展使得公益活动的参与门槛降低,公众通过移动支付平台即可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开展公益活动这一公益模式极具创新性,新颖的互联网捐赠模式让社会公众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都得到更高的关注与满足,如残疾人就业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等共性问题与家庭因病致贫等个性需求。“水滴筹”等捐赠形式的出现让个体寻求帮助的方式更加便捷并且让公众关注到更多的公益项目。这一公益模式下捐赠人数不断增多,网络筹款资金总量也不断上升,但网络公益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浮现,虽然人们通过简单的手机操作就可参与到公益活动中,但多数人的捐赠是因为一时兴趣而产生的,而较少关注公益项目的进展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力[5]。互联网公益旨在盘活现有公益资源,高效地将发展公益事业所需资源结合起来,带动全民参与,形成良性的互联网公益生态圈。面对互联网公益的发展需求,社会工作机构为了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在开展网络公益项目时注重挖掘双方效益结合点,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成效等方面寻找能够满足公众和公益组织利益需要的项目方案。首先在项目设计上考虑弱势群体的根本需求精心设计项目方案,并向公益组织展示项目对群体需求的满足程度;其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及时与公益平台项目管理人员就项目具体执行情况进行沟通,及时审核,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需要调整工作方法;最后项目成果在公益平台宣传展示,通过公共媒体宣传,使得公益组织与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增强社会公信力。在参与互联网公益过程中,社会工作机构通过沟通、参与公益平台建立紧密的联系,定期展示项目进展,公开项目方案,采取多种方式展示机构能力水平,注重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以此提升捐赠者的捐赠意愿,在推动社会工作机构自身发育的基础上推动互联网公益良性发展。
互联网公益在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展示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强有力的网络实现最大范围的网络传播效益,社工机构以其独特优势嵌入到现有公益网络体系中,推动公益网络探索新的发展机制。在社工机构嵌入网络公益的过程中,社工机构成熟、规范的管理体系为网络公益走向专业化与规范化提供了有效资源,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公益网络弥补现有缺陷,规避偏差行为[6]。社会工作机构嵌入网络公益为中国社会工作机构与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专业化理念结合职业化人才队伍强化了公益项目的专业性优势,网络公益带来的社会效益让社工机构在社会公众心中的认同感提升,二者互嵌共生,共同推动社工机构与慈善事业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