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荣
(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湖北·武汉 430023)
科研创新团队是高校为适应时代发展而在科研队伍管理中推行的一种新的人才组织模式,是高校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科研创新团队的自身建设和外部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科研创新团队难以高效运转。本文基于岗位管理的视角,探讨提高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能力的激励机制。
当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通常是由于团队负责人所承担的项目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共同攻关而组建,或者是由于引进了高端人才而为其搭建的团队,这些形式组建的团队都存在稳定性差、磨合期长、团队合作意愿不强、团队研究方向较窄等特点,也很难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专长。因此,亟待找到科研创新团队组建时人岗匹配的可行办法。
岗位管理包括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岗位聘用、岗位考核、岗位激励等一系列管理过程。通过在科研创新团队中实行岗位管理,一方面,可以结合团队成员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阶段,充分发挥每位团队成员的长处和作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其所长。另一方面,可以明确团队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实现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的个人绩效与团队的整体绩效的一致性。
目前,高校教师岗位管理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含社会服务与推广型),而科研创新团队也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型、综合研究型。在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时,可以充分考虑教师的岗位类型。
教学为主型教师主要承担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教学任务,同时承担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与建设等工作。教学为主型教师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教学经验丰富,能及时掌握和总结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和方向,引领社会发展的潮流,与基础研究型创新团队侧重重大纵向项目和高质量论文的考核标准相契合。
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同时承担相应的科学研究工作。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专业发展的动向,社会需求的变化,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更紧密,与应用研究型创新团队侧重实际课题的考核标准相契合。
科研为主型教师在承担规定的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主要承担高水平科学研究、科研推广与服务等工作。科研为主型教师通常是作为创新团队的带头人或骨干,科研基础较好。同时,科研为主型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对较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与综合研究型创新团队侧重高质量高数量科研成果的考核标准相契合。
通过实现科研创新团队岗位管理的人岗匹配,充分发挥岗位的激励作用,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当然,科研创新团队的组建及运行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团队成员的个人意愿和职业发展规划,例如,可通过轮岗、竞岗、况岗等岗位管理的方法去满足团队成员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需求,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热情,保持团队成员的创新活力,持续、动态的实现人岗匹配。
科研创新团队岗位管理的实质就是将团队的整体目标有效转化为各个岗位目标并进行量化和考核。因此,根据科研创新团队的不同类型、设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并辅以相应的激励措施,既能促使团队成员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又能完成团队的科研目标,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科学研究是一种日积月累、持续投入才会产出成果的活动。因此,对于科研创新团队的考核,不应以年度为固定的考核周期,应建立动态灵活的考核周期。例如,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及难易程度设置一个总的执行期,只要在总执行期内完成考核目标就是考核合格,这样可以有效减轻团队成员的年度考核压力,也可以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
依据科研创新团队的不同类型及团队成员的不同岗位类型,设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对于以教学为主型教师为主的基础研究型创新团队,侧重考核厅局级及以上纵向项目和高质量论文;对于以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为主的应用研究型创新团队,侧重考核实际应用的横向项目和专利;对于以科研为主型教师为主的综合研究型创新团队,侧重考核高质量高数量的纵向项目和论文。
科研创新团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在各自的考核目标引领下,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可建立科研创新团队自主考核机制。除团队负责人接受高校定期的考核之外,团队成员的管理和考核应实行团队负责人负责制。
团队负责人可根据团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类型,选择适合的岗位类型的教师加入其团队。同时,不同岗位类型的教师也可根据自已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专长,选择加入合适的团队,这是一种双向自主选择的过程。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团队负责人结合每位团队成员的特点,为其制定相应的岗位目标,并根据其科研进展情况和对团队的贡献程度进行考核、奖惩。
以上三种考核方式,都是为了保证科研创新团队目标最终能够实现而需要推行的激励措施。在这些激励机制的保障下,团队成员不再被束缚,能够选择自已真正想要研究的课题,并没有后顾之忧的投入其中。最终,团队成员、团队、高校的科研创新目标都能够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