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欢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伴随着科技的飞速进展和传播媒体的日新月异,图像已经日益成为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以文本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前不久,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更是将图像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运用的最新典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图像化及其应用研究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部拥有数十亿票房的电影、一段被浏览数百万次的视频、一张被点赞评论数万次的图片……从电视被发明出来开始,人类就已经开始步入了图像时代。而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被引入课堂,图像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一节课不再仅仅是满黑板的文字板书,教师们运用PPT展示生动形象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知识或者加强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记忆。课堂愈发地散发出生气,学生们对于这种简单易懂的学习方式表现出极大的喜爱,学习起来更加主动积极;教师用在手写板书上的时间也相对减少,课程进度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与传统教学相比,图像教育有以下几个优点:(1)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并能突出要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2)生动性。新奇生动的图像,可以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注意力。(3)交互性。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增多,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4)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加深在学生脑海里的印象,不易遗忘。(5)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当然,图像教育也存在着无法忽视的弊端:(1)教师用于寻找适合图像制作课件的时间增加,备课时间相对减少。(2)学生难做笔记。文字的减少使习惯于传统记笔记学习的学生无法适应。(3)追求新式教学方式的动态化,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纪律容易混乱。(4)遇到机器故障等硬件设备问题容易慌乱,打乱教学计划。(5)学生养成了惰性思维,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提升缓慢。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教会做人的道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必须是现实的、具体的、微观的和个人的。同时,也要教会人们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以又必须是概念的、抽象的、宏观的和集体的。这种为了引导受教育者,需要深刻挖掘图片背后深意的特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与文学的图像、自然科学的图像有了明显的区别,“进而形成自己清晰的界限,并由此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化的实践途径”[1]。与文学插图图像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而文学插图图像的目的则是为了形成一种意境。“虽然文学图像的人物来源于现实,但是由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虚构性,因而其本身并不乏概念性,这也是文学图像不追求概念化的另一个原因”[2]。与自然科学图像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图像需要通过看得见的表象传达图像背后看不见的情感和价值观,实现事实呈现、情感呈现和意义呈现的统一。而在自然科学中,图像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呈现给受教育者一个客观事实,极其强调真实性。情感的代入是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和自然科学图像最本质的区别。
作为图像化教育的主体,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碎片化。复杂片段式的图像作为如今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实际上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孤立地来认识一件事物使得我们无法找出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因此常常就会产生片面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误解和偏见。“片段性的图像缺乏有机联系、背景消息和反思,被挤到了边缘,因而人们对图像传递的意义的认同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基于感性认同的图像刺激很难从根本上影响或改变人们认知结构的高级层次,最终人只会变成一个图像的接收器,难以形成系统性认识机制”[2]。
二是惰性化。相对于枯燥的文字,学生们更加乐意看丰富多彩的图像,它更加简洁明了,直观易懂,而不用对着每个字、每句话、每段文字绞尽脑汁地思考在文字背后藏着作者怎样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有着怎样深邃伟大的哲学沉思。图像催生了学生的思维惰性,他们愈发容易选择这种快捷简单的方式来学习。
三是表象化。网络上的图像数量无法计算,而能运用于教学的图像也是数不胜数,如此多种多样的图像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浏览时都觉得眼花缭乱,这使得人们没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图像背后想要传达的信息,仅仅停留在对于图像的第一印象,无法对所获得的表象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图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出现在上世纪初。1920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发行的一本刊物——《劳动界》中,为在工人群体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批判资产阶级压榨工人的罪行,就在文字旁配上了形象生动的图画:画里的工人高大威猛,资产阶级猥琐丑陋。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化由画报进一步发展到壁画、墙画、版画、漫画、油画和照片等,毛主席曾说:“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演讲,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3]。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电影、绘画、照相等图像技术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运用进一步普及,党的重大历史事件、领袖人物和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都通过图像的方式来叙述。比如《开国大典》油画、领袖人物画像、重要会议和重大历史事件照片以及反映战争题材的《红灯记》《狼牙山五壮士》等优秀影视作品。新时期环境下,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传,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大街小巷的壁画、海报、画册等等来进行宣传;在学校的思政教育课堂上,教师们也选择搭配以生动形象的图画进行知识的讲授,有时还会组织学生观看《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展示我党我国发展历程的优秀影像。
然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于图像的思考和研究还是不够深入,图像经常只是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整个PPT中仅仅起着美化课件或者帮助学生理解文字的作用,或者仅被用于证明历史而已,整个课堂还是以文字为主。“也因为图像与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较为天然和深入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图像之时,常常担心学科归属和边界,这导致对于图像的规律和运用方式把握不够,在使用图像过程中往往会处于被动地位”[4]。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沿袭自以文字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教育者过于注重概念的阐释和抽象的辩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成抽象的理论话语而了无趣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图像时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因此产生了各个学科各具特色的学科图像。思想政治教育图像作为其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在运用过程中发挥着明显的作用,但同时也有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同的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图像褒贬不一。对此,关于图像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路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化利大于弊。我们的世界现在正经历着从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形态的转变。普及多媒体技术,运用图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回应图像时代的正确选择。而在目前我国较为落后的地区,多媒体技术还未能得到普及,甚至有部分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育环境极其恶劣,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以及对未来信息社会的适应。因此,教育部门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对偏远落后地区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图像的结合打造良好的物质基础。
纷繁复杂的图像在给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价值观的转换多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影视、歌舞等方式正悄悄影响着我国民众的价值观念;再加上如今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为博人眼球一夜成名,很多人通过录制荒诞可笑、违背传统道德伦理的视频以求出名,这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了极坏的影响。近年来,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社会上日渐风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这样的社会潮流下站出来,抵御这些图像所传达的腐朽思想,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与图像相结合,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新方式变现出来;应该在全社会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宣传海报、壁画、鼓励优秀革命影视作品拍摄等途径,奏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
如何恰当地运用图像,把握图像运用的度和时机,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图像时代下,加强教育者队伍建设不仅要提高他们对于多媒体教学技术掌握的能力,更要提高他们和受教育者们的视觉文化素养。著名教育家戴伯斯在书中写道:“视觉素养指一个人通过看与此产生其他感觉,并将看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5]。视觉文化素养则是强调将图像放置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分析能力,如联系思考能力、分析图片传达意思的能力等。需要注意的是,不仅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即师生双方都需要提升自我的视觉文化素养:教师要学会仔细筛选所用图像,结合学生认知能力状况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图像,避免采用与课堂内容关系不大的、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虚假的图像;学生们要提升自身辨别能力,要善于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像中把握时代主旨,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自我发掘图像中积极向上的部分。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来看,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6]。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应当提升自身的社会认同程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化转向,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大众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即是植根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对学生、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就应当采取受教育者更加喜爱的读图方式,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更加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图像。
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创新性。图像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化带来了极大的机遇。把握图像时代的特征,其本质是由技术创新带来的社会进步,其中“创新”是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在图像时代与在“文字时代”相比,更需要注重图像运用的创新,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运用3D投影、VR等新兴技术,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生动有趣。
最后,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时代性。图像时代下,人们接触的更多是即时的、快速的视觉文化消费,一味地用过去的历史图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没有亲身经历过历史的情况下,新时代诞生的受教育者并不能深刻理解中国取得独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不能体会那个时候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因此要结合时代特征,把握图像运用的度,从年轻人所喜爱的新鲜事物中最大限度地提取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图像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变,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去适应新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国家和社会应当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运用图像,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精神,培养新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