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2020-01-09 16:22文/张
中国医学人文 2020年7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生医学

文/张 良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医药卫生行业的崇高使命;“医学教育,德育为先。”1是医学院校的神圣职责。医者“很少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2,体现了“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在这个使命当中,用心要如同用脑”3。医学类学生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生力军、主力军,其医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未来我国整体医药行业行风和医疗服务质量。

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主要依靠“两课”教师、医学专业课教师以及辅导员来实施,多属“兼职”教师,“专职”教师较少。“两课”教师虽然有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背景,但缺乏医学专业知识,更无临床实践经验,导致医德教育的效果不佳;而医学专业课老师,又因缺乏医学人文知识难以在医德教育中有所建树;辅导员因繁琐的日常事务,在开展医德教育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医学人文专业人才。这是最省力也是见效最快的方法,可以提供比医学专业人才更优惠的政策,加大医学人文人才引进力度;(2)自己培养。对现有教师进行继续教育,通过培训、进修、留学等各种渠道培养其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使其成为具有交叉学科基础和能力的专业化、专家化的教师。有条件的学校,申请开设和增加医学人文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科点,能从椐根本上解决医学人文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3)通过柔性人才机制,聘请名医、大家为兼职德育教师。医学名家、名老中医不仅是医学圣手,更具有高尚的医德和人格魅力,更容易感染教育学生;(4)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师德、医德考评考核制度,把师德、医德考评成绩作为教师评定职称、晋升的重要标准,实行师德、医德一票否决制,确保教师队伍纯洁。

深化教学改革重构医德教育课程

当前医德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门的医德教育课程少,学分少,非主干课,大部分学校把医德课看作一门基础性的德育课,融入“两课”进行,并未独立成科。二是人文社科类课程偏少。在现行的课程设置中,各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占总学时约8%,而美国、德国为20%~25%,英国、日本为10%~15%4。重构医德教育课程,(1)根据《人文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纲要》的要求,不断优化医德课程设置。成立由临床医生、护士、德育专家以及相关法律人士组成的工作组进行教材的编审,编撰以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医德专门教材。2014 年首都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开设的《医德修养》必修课程,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有研究认为,缺陷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造成中国当下医德医风滑坡的主要原因5。在现行的课程设置中,各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占比较小,只有总课时的8%左右,远不能满足学生人文素养与人文情怀培养的需要。重庆医科大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增设了文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美学等100 多门选修课程,通过这些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医德理论更加丰盈,职业价值观不断正化,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6。

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方式方法

医德教育的内容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医疗实际、空洞乏味、知识陈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以《医学伦理学》课程为例,修读过此课程的学生中有77%的医学生认为《医学伦理学》内容空洞,实践性、时代性较差7。教学方式沿袭的是传统德育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脱节。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方式方法。(1)思政课程要展现新面貌。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由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多采用问题导向式、案例互动式、情景模拟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专业课程要有新思路。按照“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思路,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注重挖掘医德元素,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比如:在《解剖学》课上,可以结合外科手术中因医生粗心大意造成的器官错切等医疗事故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实验课上通过举行向尸体默哀、向动物告别等特定的仪式,培养医学生敬重生命、崇尚感恩的人文情怀8。实现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3)主题活动要有声有色。主题活动是医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拿仪式教育为例。组织刚入学的大学生集体宣誓《医学生誓词》:“健康所系,性命所托。我志愿献身医学……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在这样庄重的仪式中、在激昂的宣读声中,责任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定期组织以医德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有奖征文活动,邀请医学专家或知名学者做医德专题报告,参加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医德情感

校园文化是教学培养的催化剂。以医德为主基调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怡情养性、陶冶情操,更能增进学生的医德情感和体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在完善已有的互联网宣传阵地的同时,加强自媒体宣传阵地建设。自媒体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传播媒介,包括微信、微博、博客、论坛、快手、抖音等,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要建立自上而下、层层递进的自媒体平台。包括:院系、学生处、班级、辅导员微信公众号、订阅号或微博、论坛等,通过这些平台,及时推送白衣天使的优秀事迹、身边学生的突出事迹、视频等,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医患冲突等敏感话题开展讨论,引导舆论走向,降低社会负面报道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注重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在教室、图书馆、道路两侧的灯箱、宣传栏张贴医学生誓词、历代医学名家画像、名言警句;在广场、礼堂前庭、教学楼入口大厅等显眼的地方设立名医雕像,如白求恩、南丁格尔、孙思邈、李时珍等古今中外人物雕像,形成浓郁的医学文化氛围。

注重实践转化强化医德行为

临床实践阶段是医学生医德认知、医德情感、医德意志转化为医德行为的关键时期。实习阶段,医学生已基本完成医疗技术方面知识的学习,有时间也有能力理解和实践医德的内涵。同时,其处于刚刚接触临床实践的阶段,好奇心强、可塑性高,尚未形成一些与医德相悖的价值观,如对其加以正确有效的引导,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注重选好带教医生。实习阶段是医学生步入职业生涯的模仿期,选好带教医生至关重要,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选好带教医生,学校要对实习医院拟带教医生做充分的考查,凡有医德相关问题的一律不得进入带教医生队伍;另外,实行学生考核评价带教医生制度,实习期间和实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带教医生医德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报实习医院。另一方面,建立实习生专用微信公众号,设立“病房伦理”讨论社区。鼓励医学生把遭遇的困惑发布出来,引导大家积极参与讨论,针对较为集中、突出的伦理问题定期组织学生集中讨论,派遣专业的伦理教师进行指导,并以学分制对学生医德加以考核。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生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