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敏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7)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对于学生来说,在走向社会之后能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他们在校期间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心理压力尤其过大。高职院校主要是面向社会就业培养学生,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习,还要考虑就业环境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双重压力之下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引发更大的悲剧,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高职院校应当以“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开导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群体是学生,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心理健康又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注重学习和管理,而是更注重对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进行疏导,从而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解决学生的实际困境。这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是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还需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塑造,为社会培养一批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是现代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具体表现和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不同于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方法欠缺、自制力薄弱、家庭支持较差以及职业规划、专业发展方向模糊,因此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也就比普通高等院校更加严重一些。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部分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分数过低导致的迫不得已,并不是自己主动的选择,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不满和失落情绪,会比普通院校的学生更加自卑。第二,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是面向社会就业,因此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压力比较大,在如今如此激烈的市场就业竞争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占有优势,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心理问题也就显现出来。第三,高职院校的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对现实的不满使得学生存在厌学、逃学、休学的情况,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总体来说,高职院校心理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新环境后,发现学校与自己理想中的环境差距较大,再加上高职院校是学生从高中的生活向大学环境的一个转变,学生在环境和身份上都要经历一个变化,对于学生的人际关系以及学习方式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未来就业的竞争能力,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个过渡,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的学习不同于以前在高中时代的学习,更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如果没有教师的约束和严管,就会在平日的学习中空虚度日、浑浑噩噩,学习上存在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的现象,导致在最后的成绩中一败涂地,从而备受打击。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如果缺乏教师的指点,就会在学习中感到迷茫,找不到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这也会导致学生出现一定的心理空虚和挫败感。如果不及时引导和解决,就会酿成更大的错误。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市场就业压力大,高职学校的学生在面对竞争时优势不足,并且这种压力从进入高职院校初始阶段就伴随着学生,因此学生背负的压力很大。而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比本科院校的学生遭遇的压力和风险更多,这就会使得学生更加的不自信,从而引发心理问题。这些都是需要高职院校当下需要迫切关注的。因为学校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习,更要培养学生能够独立生存和面对风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当代教育的新要求。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学习和生活都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风气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学生社会经验较少,极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出现一定的价值偏差,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心理出现一定的扭曲,比如盲目攀比导致的心理不平衡等;现代社会网络主播兴盛,网红现象异常繁荣,给学生的心理和认知上造成一定的错觉,一部分学生认为“读书无用”,想走捷径,从而在学习上日渐放松,甚至完全放弃,心理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在就业市场上以及社会普遍认知上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也会使得学生出现一定的自卑心理。这些都是社会环境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
高职院校主要面向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开展的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上不够专业,在社会实践上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合适的机会,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较为缺乏,从而在竞争力上缺乏优势。这就使得学生在心里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况且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如果高职院校不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以重视和引导,就会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胁。目前的高职院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块的专业性还比较落后,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解决。
家庭对于学生在性格和心理上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最早接触的教育,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心理影响也不同。有的家庭是单亲或者父母离异的,这类学生本身的心理就比较脆弱和敏感,因此遇事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还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比较严格,对学生的期望值较高,当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对他们的父母来说并不满意,父母的态度容易使得子女出现自卑,对自己在高职院校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规划缺乏信心。与之相反,有的家庭对子女放任不管,使得学生我行我素,缺乏集体意识和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礼仪,不能适应高职院校集体生活,从而心理产生一些排斥和厌学情绪。还有的家庭对于孩子溺爱过度,孩子将在家里的自私、霸道的不良行为带到了学校,一旦受到同学的排挤和教师的管教,就会产生不满,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偏激情绪。可见,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心理上的培养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家庭教育同样必不可少。
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成长和生活的环境也是不同的。这就导致每个孩子的心理活动也是不尽相同。高职院校的学生生理发育尽管已经成熟,但人格还处在发展和完善时期。情绪冲动、自控能力弱、社会经验缺乏、学习习惯差,这就容易产生怀疑、懒惰、从众等不良行为情绪,还会产生吸烟、沉迷于网络、上课迟到、旷课等不良行为。长期下来,这部分同学成了班级里的差生,是学校和教师的重点管束对象。他们自身也会觉得格格不入,最终会导致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首先,学校要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专门的教育制度,成立专职教育小组。学校分管学生工作领导出任小组组长,心理健康中心、学生处、各二级学院担任主体部门,学校全体辅导员、专兼职教师担任小组成员,各司其职,明确自己的职责,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将该制度作为高职院校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制定管理条例和管理办法,以制度的形式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约束和规范,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学生中间要成立专门的朋辈辅导组织,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并帮助学生应对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和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样“以人为本”的理念更能使得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安慰,从而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6]。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在课外也可以提供多种心理健康教育。例如,高职院校应该多组织一些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做好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安排,丰富更新课程内容,并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课程进行考试,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普遍重视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为主,早发现、早治疗,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及时恢复心理健康。另外,高职院校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对待,而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重要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对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的认识,面对问题也能及时、主动地进行解决,从而大大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这都是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良好的成果。高职院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比较落后,师资队伍还比较匮乏,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其次,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通过理论学习、督导、自我体验等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和教学水平,保证师资队伍的素质,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加强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同行之间在心理教育上的经验和方法。最后,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方式方法,用关怀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信任教师,对教师敞开心扉,才能对症下药,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应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特别的关怀,长期地跟踪关注,帮助学生改变心态,从被迫接受教育到能够自主地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自己动手解决。只有学生主动寻求改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
教育是一个整体,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配合。而且,通过调查显示,家庭教育和社会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同学生家庭成员的联系,多对学生进行家庭调查和采访,将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家长,或者收集家庭信息,了解学生的成长史,从而尽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且对症下药,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次,高职院校应该注重社会实践,对于选择的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单位、志愿者服务、就业招聘单位等都要仔细审查,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受挫折能力,提高对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一个优秀、合格的大学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负起责任,全员参与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中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和市场竞争,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一些心理素质差、适应能力弱的学生非常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高职院校不仅应该注重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从学校领导到教师,从家庭到社会,加强交流,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和谐教育的发展,从而为社会输送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