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侃(上海市嘉定区经济研究所)
近年来,上海市在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在此期间,众创空间作为一种新型创业服务平台,顺应了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的特点和需求,在支撑经济转型、挖掘经济动力、优化创业环境、促进社会就业方面起着明显的助推作用。当前,全国上下正掀起新一轮的创业热潮,如何进一步增强众创空间的运营能力,加强创新创业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推动经济内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对助力“双创”迈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众创空间最初是国家科技部在调研北京、深圳等地的创客空间、孵化器基地等创业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总结各地经验之后提炼出的一个新概念。根据国务院2015 年印发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的定义,众创空间是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各类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作为主要针对早期创业活动的服务载体,众创空间旨在解决创业早期孵化问题,服务对象定位为以创新为特征的创业团队、初创公司和创客群体,与传统的“孵化器”“加速器”“高科技园区”相比,既有传承、交叉又有一定区别。不同之处在于其不只是对初创企业、团队提供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创业咨询、资金扶持、人才推荐等内外部资源支持,还能根据创业团队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做出个性化的孵化方案,并提供全方位的产业生态资源支持。当前,众创空间与“孵化器”“加速器”正共同形成接递有序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实现了创新创业就业的有机结合与良性循环。
2015 年以来,嘉定区根据国务院、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区委决策部署,聚焦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围绕众创空间的规划布局、政策举措、实施细则等关键环节,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方案措施,众创空间蓬勃发展。一是优化顶层设计。成立区创业型城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众创空间联席会议制度和众创空间发展联盟。完善“1+21+X”的推进机制,出台《嘉定区关于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试行)》,制定《嘉定区众创空间扶持实施细则》等政策,落实众创空间备案奖励、退出机制、投资基金引入等相关细则。二是明确发展路径。围绕“一区、两圈、三线”布局,加快建设形式多样、形态各异、功能多元的众创空间。“一区”,即以嘉定新城宜业宜居特色功能区为重点,借助商务楼宇汇聚及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功能配套优势,形成众创空间集聚区;“二圈”,即聚焦集成电路及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等重点产业,依托上海物联网中心、同济科技园,打造众创空间集聚圈;“三线”,即充分发挥轨道交通便捷优势,盘活沿线存量楼宇、物流设施等,建设众创空间新干线。三是整合服务资源。整合区科委、经委等部门与创新创业服务相关的职能,建成集线下线上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嘉定创新创业大厦,放大创新创业服务集成效应。集成多项行政审批服务功能,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设立“创新创业服务专窗”,为科技企业打造“一门式”服务“绿色通道”。四是优化载体建设。以大孵化战略为基础,鼓励和支持专业类、投资类、民营类等各类型机构,利用区域科技园区、商业楼宇、工业厂房等建设众创空间,为各类创业人员、创客团队提供创业服务,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提供相应的物理空间和发展载体。特别是对创客和初创企业,提供开放式的免费工位,让创业者直接拎包入驻,实现一张桌子、一个人即可就地创业。五是组织创业活动。会同“创业邦”“飞马旅”等专业机构,在区域内举办全国性的“创新中国春季赛”“321 中国创业节”等品牌创业活动,搭建“创业在上海”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舞台,提升创业者的创业发展能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早期创新创业项目。
2017 年,上海市科委提出要重点培育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的众创空间,当年全市一共立项32 家,嘉定区共有4 家列入培育计划名单,立项数位居全市前列。截至2019 年底,嘉定区已正式备案众创空间45 家。其中,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2 家,分别是嘉定孵化、Autospace;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菊园物联网、上海游戏产业、嘉定高科技园区3 家;全部众创空间中所有制为民营、合资性质的超过半数,共为各类创客、初创期企业提供近133.6 万平方米的孵化空间,约有6563 个创业团队和初创型企业入驻,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208家;聘请有568 位专兼职创业导师为创客提供创业辅导,已“毕业”的项目累计有500 个左右;2019年各类在孵企业当年获得投资逾10 亿元,孵化方向基本涵盖了嘉定四大重点产业集群。
作为上海市创新创业较为集聚的区域,嘉定众创空间历时数年发展,在自身结构、运营能力、孵化效率等方面上已取得明显进展。但在提升认知水平、优化整合资源、打造差异化竞争环境、向研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投资创业团队等方面,嘉定乃至全市的众创空间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一是认识重视程度不足。众创空间是一个新生事物,各方对众创空间的概念及价值仍存在偏差,认识不够统一。在发展本区域众创空间的过程中,基层部门更侧重于中短期利益,尤其是大批附设在经济小区内的众创空间,面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存量企业占多数的实际,服务重心普遍偏向产税企业,有限的服务资源难以聚焦到孵化培育工作,对优秀的初创期创业团队和企业呵护不够,创新创业支持力度较弱。同时,部分地区虽对区域内的众创空间做了规划定位,但与自身产业实际、地域优势结合不够紧密,存在各自为政、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一轮的资源抢占和损耗。
二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横向看,受经济、产业等因素影响,嘉定各众创空间的发展已呈现出一定差异。比如,在空间分布上,嘉定的众创空间主要集中在南翔镇、嘉定新城、嘉定工业区以及菊园新区等科技产业聚集、创业创新较为活跃的地区。相对而言,其他地区布局偏少。在发展能级上,领先的众创空间总收入已接近亿元大关,如,新微创源。但也有部分众创空间出现总收入下跌,甚至歇业。总体来看,发展尚不均衡全面。在扶持引导方面,虽然全区已制定了一系列推进众创空间发展的相关政策,但覆盖面仍不全,对众创空间的考核评价过于单一,对初创期企业的扶持存在盲区,对创业人员的界定还不够具体,后续的细化措施需尽快完善出台。
三是创业服务能级不高。众创空间的概念外延与孵化器有较高程度的重叠,当前两者常常是一个空间、一支队伍、两块牌子。但实际前者比后者范围更广,众创空间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办公场地的提供,而在于其提供的辅助创新创业的服务。若要在今后逐步脱离政府补贴后仍能保持稳步发展,众创空间必须转向以提供创业服务为主导,并以此为主要赢利点之一。从目前现状看,对进驻的企业或团队的服务仍局限于提供场地、网络、工商注册、财务管理、创业辅导等基础性服务,对于创业发展中亟需的融资对接、技术合作和商业拓展等高层次服务有所欠缺,导致众创空间的发展停留在提供平台的较初级层面,可持续性有待加强。
四是融资人才难题突出。现有众创空间虽然民营或合资的占大多数,但其物理空间基本仍属于国资或集体资产,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缺乏灵活的市场机制,同时,对创业者的金融支持也不够,难以满足企业场地、资金等硬件所需。如,不少众创空间对房租的减免期限仅为6 个月,对于创新创业活动来说,创业者在此期限内较难实现从创业到初创企业再到产业成熟的整个发展链构建。又如,有些众创空间是利用产业园区规划区域内的老旧工业厂房,一些精准医疗、第三方检测类的公共平台企业,在注册营业、环保审批等环节缺乏相关配套需求,难以落地。再如,截至目前,包括天使轮、A 轮、B 轮等投资在内,仅有极少数入驻企业能获得融资。一位众创空间负责人指出,对此问题要辩证地看,现在一方面是创业者觉得融资难,另一方面是投资公司苦于找不到好项目。很多创业项目融资难,不是投资公司不愿意投,而在于项目自身,如项目技术含量不高,市场模式不清晰等。此外,众创空间快速扩张,又引发专职运营管理人员需求的大增,但市场上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人才本就稀缺,管理团队水平和专业质量难以匹配支撑,部分众创空间出现了临时拼凑、外聘运营导师队伍的现象,随着入驻企业和项目越来越多,专业服务人员越发显得不足,提升专业化程度刻不容缓。
五是盈利模式有待完善。调研发现,众创空间运营收入主要来源为房租、工位收入和政府补助,其中房租、工位收入占总收入的7 成以上。如果不考虑政府补助收入,有相当一部分众创空间实际亏损。可见,嘉定的众创空间发展中政府投入比例较高,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还不够,杠杆效应不明显。按照众创空间设计的盈利模式,通过做投资中介、股权置换或者直接投资获得收益,应当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即众创空间运营机构为投资基金对接项目充当中介,用租金、服务、技术换取或者直接投资入驻初创企业一定比例的股权,一旦该企业获得投资,则变现退出,从而获得较高风险收益。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对众创空间运营机构的能力和入驻项目团队的潜力要求较高,目前所占比例还较低。
众创空间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前端一公里”的关键所在,是迈向创新型城区的重要基石。对标嘉定要致力于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的“创新技术策源地、创新要素集散地、创新成果转化地”的目标要求,直面当前现实差距,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注重示范引领,统筹把握发展的基本方向。在发展目标上,坚持理念先行,遵循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和结果导向,统筹考虑各层次和要素,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在“规定动作”外多做嘉定的“自选动作”,打造好众创空间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2.0 版本”。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全区众创空间各园区孵化效益的数据研究,准确把握全区产业发展动向,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细化明确众创空间认定的数据来源、考核指标,确保平台的核心优势在定位中得到凸显。结合区位特点,将众创空间规划与全区“十四五”规划、科创中心承载区建设紧密结合,重点围绕汽车、精准医疗、新能源、电子商务等优势产业,从嘉定南部培育初创企业,逐步成长壮大后,梯度向嘉定中部及北部转移,打造科创中心梯度承载体系,即南部为“众创引导区”,中部为“众创核心区”,北部为“众创拓展区”,形成以重点科技企业为头雁的雁阵行列,健全众创生态产业链。
第二,突出特色个性,强化政策扶持的精准覆盖。根据优势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求,结合各自经济发展、科技资源分布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地产业不同、进展不同、重点不同的特点,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分类制定更为系统、更加精细的扶持政策,贯穿于众创空间建设的各个环节。一是要调动基层积极性。加强分类指导力度,制定新一轮规划,防止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一哄而上,避免将众创空间发展成为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城”“经济小区”,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发展格局。二是要把握好补贴资金的精准投向。孵化项目是众创空间、创客发展的最根本因素,众创空间的重点在于“众创”,即大众参与。孵化的项目做大做实了,众创空间也就从根本上成为受益者。只有树立正确的导向,从提高项目质量入手,逐步减少对众创空间一级的直接投入,转到对其所孵化的优质项目支持上来,才能倒逼众创空间做好专业服务等本职工作,防止和克服只收取租金、不做持股孵化的“二房东”倾向。
第三,落实多样服务,探索建设运营的标准规范。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和多元化的一站式专业服务,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是众创空间的安身立命之本。建议相关部门要在实践中总结推广一个经过验证具有指导意义的、可供众创空间借鉴参考的基本服务运营模式。并明确“模式”不是唯一标准,更不是永久标准。要不断根据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调整优化规范内容,开展标准修定,推动众创空间走向更高发展水平。同时,要进一步优化创业服务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成功率:支持创业服务业发展,构建从创业教育、创业培育、交流社区、天使投资、创业孵化、市场对接的全链条创业服务体系;开展对创业导师的认定和规范工作,支持创业导师团队建设,建立完善的“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的帮孵体系;大力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鼓励引进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探索市场化、专业化的服务模式,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支持建立开放共享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整合区域内各家投资机构投资者形成专家团,巡回参加各众创空间的企业项目路演,提升创业企业融资对接机会。
第四,拓宽收入之源,释放自我转型的内生动力。众创空间虽具有部分公益属性,但本质是商业运作平台,其发展壮大必须有市场化的盈利模式来支撑跟进。建议进一步发挥众创空间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强化统筹协调力度,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形成政策措施的叠加效应。一是鼓励运营主体以自有场地进行众创空间建设并设立股权投资基金,进一步强化项目孵化服务,在减少短期资金压力的同时通过增值服务和长期股权收益实现持续盈利,让房东收益变为股东收益。二是结合园区“二次开发”,引导场所提供方以股权的形式投入到众创空间的管理中,盘活存量楼宇资源,降低众创空间的物业成本,实现由税源培育变创新主体培育。三是推动众创空间兼并重组,加快形成品牌辐射和规模效应,并鼓励传统孵化器将众创空间作为孵化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垂直整合,实现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