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彦武,武子敬,姚慧敏,刘雪坤,徐智敏,葛秋来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发展,互联网作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已全方位嵌入社会经济生活,正以“互联网+”形式与各行业领域深度融合,推动着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1,2].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而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与药学类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再通过课程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课程体系,已成为高校药学类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工作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药理学”(Pharmacology)课程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属于药学类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3].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内容,适时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及社会实践,既可拓展药理学教学思路,最大限度符合药理学学科发展新要求,又可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最大限度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有效开展[4].
2015 年5 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具有重要的意义[5],促使高校在育人的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使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各门专业课程.地方高校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目标导向亦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形势及医药企业价值创造的需求相接轨,突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育人特色.因此,在“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势必需要以学生为本,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质量标准,侧重提升课程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与沟通、信息筛查与利用、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等能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药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施,教师是关键.要明确专业课教师在创新创业思维引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尚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社会实践能力,能够开阔视野,转变思想,提升自身创造性,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有机有效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6].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自觉“创新创业意识”和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药理学”任课教师队伍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因素.同时,实施“药理学”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可提升本课程组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一专多能型教师团队建设,从而激励教师始终坚持把创新创业作为课程育人的目标导向,把创新创业思维贯穿教育教学全程,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药理学”课程“三全育人”的总体目标导向.
(1)“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以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或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动学)研究为视角,针对“药理学”课程各论部分教学内容中的具体药物,指导学生拟定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题目,组建“药理学”课程兴趣小组,并按照项目申请与论证的步骤指导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7].例如讲述抗心绞痛药物硝酸甘油时,模拟项目申请环节,学生拟题“硝酸甘油抗大鼠心肌缺血作用及机制研究”并撰写项目申报书,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计算机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掌握与项目研究内容有关的研究方法和前沿动态.再通过翻转课堂形式进行小组间讨论,以学生为主导者、教师为引导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互相激发和发散学生思维,全方面探讨有关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研究现状、心肌缺血实验动物病理模型制备方法、血液及组织生化检测指标的选择依据、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研究结果的因素,最后达成一致性观点,形成项目申报书.“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开展,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探索学习,并激发了学生学习枯燥药理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查阅、搜集和整理文献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并能够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升了学生创新思维及科学研究能力.
(2)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开展.药物的药效学及药动学研究属新药研究与开发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医药生产企业及新药研究机构对在此方面开展的工作较多.因此,结合“药理学”课程中个别章节(如抗高血压药、抗肿瘤药、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等章节)内容,从企业聘请拥有新药研究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来校为同学们开展“药理学”课程理论教学或专题讲座,可将抗高血压药、抗肿瘤药、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有机融入“药理学”课程理论教学中,聘请医院心血管内科及肿瘤内科医生来校为学生开展有关心血管疾病、肿瘤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及药物治疗学方面的学术讲座,可以丰富学生们的医学知识,认知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疾病临床药物应用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创新科研思路及创业的激情与信心[8].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应用,将企业和医院的专家、医生请进学校课堂,既壮大了“药理学”课程师资队伍,强化了教师创新创业思维与技能的传授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紧迫感.“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开展,使学生对新药研发的思路由理论转变为实践,近三年,药学类专业学生以药效学及药动学视角申报的国家及省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和成功率均逐年提升.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当代大学生对现代化教育手段及网络化教学方式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既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又可延伸教学时空,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有助于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互联网+”创新创业思维[9].从课程内容上,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课堂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通过讨论、投票、测试等形式激活了传统课堂,强化过程性学习,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亦有助于教师多维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解决难点问题.此外,指导学生在“超星学习通”本身拥有的在线课程、书籍、期刊论文等海量资源中寻找适合的“药理学”在线开放课程及创新创业类精品课,作为学生课后学习的补充,使学生建立“互联网+”思维,并将“药理学”课程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课程知识有机融会贯通,提高学生业务知识水平及创新创业信心.
商科思维是指创新创业人才除了要实现新技术、新产品,更要从组建团队、整合资源、设置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并构建商业盈利模式[10].我校针对药学类专业学生开设了“新药研究与开发”“保健品研制与开发”“医药市场营销”等选修课程,学生在学习药学类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的新药研发思路与药品销售技巧;与此同时,开设“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可有效保障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创业教育类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识别、发现商业机会并将其转化为商业模式,从而实现商业价值.“药理学”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药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同时,借助专业知识促进药品销售,从药品的成本构成、风险管控、核心价值、作用特点和临床适应症等方面,确定药品的核心商业价值,赢得客户的认可.尤其对“互联网+”背景下药品成本结构的变化要深入挖掘,从而获得更多利润.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模式,形成了商科思维,为他们将来从事药品销售职业打下了基础.
结合学生参与的国家和省级“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构建基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药理学”课程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并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人的能力和兴趣,组织学生申报“开放实验室药理学方向研究项目”,吸引学生参与指导教师药效学及药动学方向的科研项目,使所学“药理学”课程知识得到融会贯通,鼓励学生将“药理学”课程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专业实践活动中.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导向,逐渐形成了以“基础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多课程和学科间内容交叉、渗透与融合为特色的专业实训模式,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和思路,为学生进入企业生产实践或自主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和“药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互融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开展,打破了“药理学”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教师紧扣课程,挖掘大量创新创业元素,教师教学技能得到了多维度提升;学生以创新角度接受专业知识,以创业角度运用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思路新、热情高、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切实强化与提升.
近三年来,学生参加与药理学科相关的国家、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发表论文的数量均逐年增多,累计申报相关项目12 项,发表论文10 篇.以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学生参加的国家及省级医药类、生命科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获奖率及奖项级别亦逐年提升,累计获得奖项15项.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药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融合是地方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牢固树立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该理念贯穿并有机融合于药学类专业“药理学”及其他课程的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是提升地方高校药学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