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南华镇中心小学 蒋生喜
语文与生活是离不开的,语文阅读教学也要始终植根于社会生活。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所以语文课堂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提问,正是沟通学生语文学习课内与生活的有效途径。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意识,让其自觉地去质疑、探索、发现,并在质疑、探索、发现中获取知识、经验。也正是因为这样,课堂提问技巧的优化越来越被重视。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重构、生成的过程,课堂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教材与学生等因素相互碰撞,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思维的灵感。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在坚持中心的基础上恰当开放,适度发散,才会在课堂内生成许许多多不可预测的资源。例如,在教朱自清的《绿》这篇散文选段时,作者以梅雨潭“绿”为中心内容,用了好多的对比衬托,如写了什刹海的绿场,也写了虎跑寺的绿壁,还写了西湖、秦淮河的绿波等。学生可能已经读过或是亲自去过这些地方,可让学生说说这些地方绿的特点,再对比梅雨潭的绿,让其体会梅雨潭绿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有关描写绿色的课文或者是一个片段或者是一句话。有的学生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虽然诗句当中没出现一个绿字,但是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已经绿得醉人,无须再刻意描写了。有的学生说:“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一个千古名句,一个“绿”字,形容词用作动词,把春风一夜之间吹绿大地的景象全部描写了出来,给人们呈现了一幅江南的全景式的丽景图。有的学生说:“两只黄鹂鸣翠柳。”翠绿的柳树深处,有两只黄鹂在清脆地鸣叫,正因为有了黄鹂的陪衬,所以翠柳更显得楚楚动人,这种动态的绿色美,给人的视觉冲击是强烈的,印象是深刻的。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可以说出大量的名篇名句来,这样学生的发散延伸思维就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多维度、开放式地提问,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扩展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有利于避免思维闭塞或思想偏执。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意识,有利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时,有些提问可引发学生的联想或想象,这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良好契机。选学教材《愚公移山》,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可设置这样的问题:除了移山,愚公还有什么办法解决“出入之迂”的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神话中的人物来替愚公实现目标?如果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通过设置这样开放的问题,让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从而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征服自然的决心。有时一篇课文的主题思想、一个人物形象并不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
譬如莫泊桑的文学作品《项链》,对主人公马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始终有不同的认识。我在学生得出“她爱慕虚荣,苛求享乐,她是虚荣的牺牲品”这一结论后,又提出“山珍海味谁不喜欢吃,豪华的住宅谁不愿意享受,漂亮的衣服谁不喜欢穿?一个美丽动人、天生丽质的女性,为何不打扮得更漂亮一些呢?她爱慕虚荣正常吗?”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马蒂尔德,使马蒂尔德博得学生更多的同情。
还比如课文《寓言三则》里的《画蛇添足》,本来把蛇画好了,可以对一壶酒一饮而尽,尽情地享受了,可他为什么要给蛇舔足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各抒己见中,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讨论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说给蛇画上足后,爬行起来速度就更快了,不容易被天敌捉住。一石激起千层浪,顺着这个思维,有的学生说给蛇舔足后,就和龙一样显得威武了;还有的同学说好看了。对于小学生来说,暂且不论他们的思想观点是否合理、正确,就他们的想象力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还比如《掩耳盗铃》,很多学生都认为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别人的门铃,是非常可笑的一件事,总觉得这个人非常傻。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设想:如果这个盗铃的人,不把自己的耳朵掩盖住,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当这一问题提出来以后,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大多数学生认为,他在偷盗的过程中一定会被人发现,有的学生认为白天他是不会去盗铃的,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才会去;有的学生说他想办法不让铃铛发出响声,这样就轻而易举地把铃铛盗取来了。虽然这些问题背离了寓言的愿意,但是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训练是不错的方法。通过这些具有想象特性的问题的设置,学生会明白一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长期这样训练,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并不是都感兴趣,只有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震撼,他们才会乐于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把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演变成一个能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那么学生自然就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了。
如在上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时,我就有意识地造成学生“体验冲突”。首先提出了问题:“课文中说草原不可看与看不尽、自由与不自由,就你的认识,分成两队进行辩论”。学生一下子情绪高昂,纷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自己的看法,在辩论过程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草原的认识,体会到了作者对草原的情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有层次性,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就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因此不去思考问题,所以,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问题难于上青天”的感觉,也不能让学生有“小菜一碟”的感觉,而应当让学生想一想再回答。心理学中讲到,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接受能力等,都是课堂提问应考虑的因素。通过努力而获得的成果才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最能发展学生思维力的。我们往往在课堂提问上走极端,不是简单就是深奥。
如《月光曲》这篇散文,如何理解琴声的含义,就是一个教学重点,那么怎样才能化难为易,把深奥的问题化为浅显易懂的问题呢!我们就要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大作曲家贝多芬夜晚出去的时候,月光是什么样的?他听到了两个穷人的孩子什么样的对话?那么他的内心是怎么想的?课文当中,为什么要以大海比喻月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一步步思考,学生就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这种有层次、有梯度的连续提问,步步深入,不但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学习中来,而且可以化难为易,突破重难点。
总之,课堂教学设问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教学时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策略,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