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现在与未来
——我的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之路

2020-01-09 05:46鄂鹤年
图书馆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图书馆

鄂鹤年

1 “校长之问”与管理维度

从事图书馆职业,我相当幸运。第一个幸运发生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图书馆和信息研究专业学习期间,我获得了3次实习机会:一是在UBC人文社科馆做了两个学期的Graduate Library Assistant,兼职从事参考咨询和教学工作;二是暑假期间到英属哥伦比亚省政府的一个专业图书馆全职做了3 个月的实习生,工作内容是编目;三是在东亚图书馆对中文馆藏资源质量进行评估。参考咨询、教学、编目和馆藏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工作,有机会在学习期间从事相关的一线工作,这使我在最短的时间内,既在图书馆基础理论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拥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UBC 该专业的特点,也许正是这个特点使之排名世界第一[1]。

第二个幸运是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实现突破:允许境外高校在中国内地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高校。这些高校需要具有开拓精神的各类专业管理人才,尤其是既了解国外高校管理,又熟知中国环境特点的管理人才。从UBC毕业后,我在温哥华从事图书馆专业工作。2006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合作在珠海建立的联合国际学院(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UIC)抛出绣球,邀请我担任创校图书馆馆长。

在UIC 服务7 年之后,我按照自己的理念,充分利用UIC提供的资源完成了图书馆从创建到步入成熟之后,向时任校长吴清辉教授提出了辞职。当吴校长知道我的这一决定不可逆时,他要求我为学校做最后一个贡献:与UIC新校园的设计团队交流,落实新校园图书馆建设方案。我愉快地接受并完成了吴校长交给的任务,以回报他对我在UIC任职期间的充分信任与支持。

2016年6月,我被纳入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图书馆馆长遴选的最后名单。我至今仍清晰记得遴选最后一个程序所发生的情景:陈十一校长与我个别交流。他谦虚地表示,因为自己对图书馆管理知之不多,所以问问我怎样评价一个高校图书馆的好与坏。我当时想,这才是校长面试图书馆馆长候选人时应该问的问题。我从4个方面回答了陈校长的问题,即评价或管理图书馆的4个维度。

(1)图书馆场所。作为校园建筑,图书馆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学校的精神、知识的殿堂、学习的中心。这是图书馆往往成为校园里标志性建筑的原因。不过,这更多是指图书馆建筑外形结构给人的视觉冲击感。但实际上,一个好的图书馆建筑追求的不应仅仅是外形结构,内部空间也必须表现出一定意义上的象征性。

(2)图书馆馆藏资源。馆藏资源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研究型图书馆必须有丰富的文献资源,一流高校在这方面的投入应毫不吝啬。图书馆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资源建设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充分支持教学和科研活动。

(3)图书馆服务。图书馆是以服务为导向的机构,其价值最终要以知识服务来体现。图书馆要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首先必须了解服务对象,即了解学校的使命、定位、目标等,院系的专业设置和长远规划,师生的教学科研方向和动态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取消不合时宜的服务,推出新服务,并保证每项服务都有针对性,能产生实效。

(4)图书馆应用技术。图书馆各种服务的便易性(Accessibility)、各类文献资源的发现(Discovery)和送达(Delivery),我称为ADD,是图书馆高效运转的关键所在,这个关键在相当程度上靠技术来保障。人们常说图书馆是信息技术的最佳应用场所,更多是与ADD相关。信息技术迭代加快,能否跟随其步伐,将适当的新技术应用到ADD等领域,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陈校长与我围绕上述4个维度作了长达1个小时的交流,临别时双方颇有言犹未尽之憾,这让我十分有把握地得出结论: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之位非我莫属。

2 专业追求与创新发展

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发布的2019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南科大位居中国内地大学第8名[2]。对一所只有7年历史的大学来说,这一成绩非常靓丽。南科大能做到这一点有很多因素,而我认为,在客观条件优异的条件下,人的因素最重要,这从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可窥见一斑。学校在创建的第一个5年间,在争议中前行,步履艰难,这种状态在陈十一校长任职后彻底改变。

2016年8月下旬,我到南科大报到时,汤涛副校长代表学校讲了对我的期待:按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标准建设图书馆,以支持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只要工作符合这一方向,学校就能提供最充分的支持。这个期待在宏观上指明了图书馆的方向,但具体怎么做,就靠我和团队的努力了。

深入了解图书馆后,从评价图书馆的4个维度进行思考,我深深地感到,在追求一流的道路上,有很多工作要弥补、提高和创建,而且在南科大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有些工作要尽快开展,既有宏观层面的,亦有微观层面的。下文以几项工作为例进行说明。

2.1 三年战略规划:纲举目张

“纲举目张”这个成语源自《吕氏春秋·用民》之“一引其纲,万目皆张”。我这个年龄的人熟悉这个成语,是因为毛泽东同志在文革期间发出了“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这一最高指示。当代人则以“路线图”概念取而代之。目标明确,对自己也有充分了解,绘制路线图就成为当务之急。鉴于图书馆没有做战略规划的经验,我提出聘请美国高校图书馆资深专业人员为战略规划提供咨询的计划,被学校批准。在两位美国专家指导下,战略规划制定集中在2017年上半年,要点有三:(1)全景扫描图书馆所处环境。采用两种方式:面向教师/科研工作者、学生和其他有关人员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图书馆的看法和需求;分组别与教师/科研工作者、学生和学校管理人员等进行面对面交流,进一步了解他们对图书馆的需求。(2)三年战略规划以务实求实为本,明确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3)对馆员开展以提高专业素养、能力和视野为目标的培训。

2017 年10 月,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发布2017~2020 年战略规划,在明确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6个目标和22项策略。这些目标和策略遵循三大基本原则:行业趋势;学校的目标及其对图书馆的要求;根据图书馆现状和潜能,经努力可以实现或落实的工作。

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图书馆管理团队和业务骨干直接与两位专家交流,观察、学习外国资深专业馆员如何确定工作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完成各项工作。对队伍建设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图1 三年战略规划(中文版)

回头看规划,欣喜的是大部分策略已在2019年上半年实现,其余的(属于长期性工作)正在逐步落实。这解答了为什么用户普遍反映近两年图书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越来越接近实现一流图书馆的目标。我为团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感到自豪,这是一支值得信任和依赖的年轻队伍,每个人都在为共同的目标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2.2 馆舍空间建设:理念与实践

在耶鲁大学图书馆原馆长本内特(Scott Bennett)提出的“图书馆是促进学习的场所”[3]影响下,经过10几年探索,我在高校图书馆建筑和内部空间建设方面形成了一套由两个层面构成的思路。

第一个层面,馆长代表学校参与图书馆建筑规划和设计时,必须坚持的宏观意义上的指导思想。

(1)图书馆象征性和功能性的统一:图书馆是高校开展学术活动与交流的核心处所,无论建筑本身还是内部空间均应表现出学校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与此同时,图书馆是一个实用的空间,必须满足图书馆运营所提出的各种需求。

(2)空间与服务对象:图书馆的核心工作是满足师生在开展教与学、科研活动中产生的需要,空间规划设计须以此为出发点。

(3)独立学习与群体学习:高校图书馆不仅是藏书楼,也是促进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的场所,而学习活动以各种形式开展,空间要为之提供服务,即空间是一种服务。

(4)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的空间需求:资源类型必须服务于学校的学科特点。南科大是理工科大学,教学科研更需要电子资源。馆藏资源的这个特点必须反映在空间布局和利用方面。

(5)信息技术与空间:图书馆是充分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益处之地。杰出的高校馆一定是现代信息技术最佳应用场所,以提高使用者的活动效率和图书馆的管理效率。

第二个层面,内部空间设计必须遵循微观层面的4项原则。

(1)便易性:空间服务于使用者,每个空间的设计必须考虑使用空间是否方便、是否舒适,特别要突出细节。

(2)灵活性:学习活动和对空间的需求会随着活动的性质、环境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要求空间须有灵活性,为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提供各种可能的空间,包括方便为未来某种需求的产生而调整空间。

(3)可移动性:交互式学习是当代学习活动的趋势,一个空间内的各种设施要适应这一发展动态,如各种设备和家具能按需求随时移动或组合。

(4)可视性:图书馆是一个公共空间,除满足极个别需求外,空间要开放,要通透,要便于管理和监控。

2.2.1 改造琳恩图书馆

南科大图书馆叫琳恩图书馆,建筑1万平方米,共3层,2013年启用,2016年由香港慈善家冠名。虽然建筑设计荣获2016 THE PLAN 文化建筑荣誉奖,但内部空间布局与现代高校图书馆的要求相去甚远,没有实现图书馆的象征性和功能性统一。为此,2016年底到2018年暑期进行了3次改造。下文以一层为例说明改造的意义。

图2 一楼改造前后平面示意图

改造前的空间布局主要有3个问题:书架区所占空间过多;独立学习空间不足;服务于不同学习与交流活动的空间类型少。针对第一个问题,成排的书架被移除,只在实体墙面和柱体上布置书架,学习区桌子间插入若干单排三层书架。针对第二个问题,扩大独立学习区的面积。为克服第3 个缺陷,一是将大厅分为两个区域:会客区和报刊阅读区;二是增加5个封闭的讨论间;三是开辟出一片开放式的协作学习和交流区。除了以上改造内容,在家具选型、照明和色彩(墙面、天花和地面)等方面也下了功夫。图书馆改造后深受欢迎。学生新闻社的《南科新知》分别以《如何泡到南科大的“新晋网红”?让我告诉你》《时隔六个月,南科大第一网红又回来了》为题,就第一次和第二次改造后的图书馆进行报道,有读者反馈:“图书馆设计,这么人性化,这么美观,这么舒适,这么实用,怎么设计出来的?一定要为馆长点赞,辛苦了!”

2.2.2 新馆规划设计

图3 一楼大厅改造前效果

图4 一楼大厅改造后效果

校园二期规划中有两个图书馆建筑:一个位于校园中心,是“南科大中心”建筑体中的主体建筑(二号馆),9,010平方米,4层结构;另一个位于研究生宿舍区南端,1,200平方米,2层结构(三号馆)。我到南科大报到时,两个新馆的规划设计已经完成。我看了方案后,认为两个方案都有改进的必要,二号馆涉及30%以上的空间,三号馆涉及近70%的空间,还需要增加功能空间。

二号馆和三号馆的设计方案由两家设计公司分别完成。第一次与他们分别交流时,我强调3点:第一,南科大以追求一流为目标,一切工作必须以此为标准;第二,图书馆建筑是标志性建筑,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代表的是学校的理想和精神,建筑内空间也必须体现这一点;第三,我们都是专业工作者,工作成果应经得起同行评价,才不负我们的抱负和情怀。令人高兴的是两个设计团队均赞同这3点意见。在随后的1年里,我与两个设计单位反复推敲,尽力优化方案。双方合作很愉快,充分体现了专业精神。

图5 新馆圆形报告厅设计效果图

图6 新馆协作学习区设计效果图

在学校2018年总结汇报会上,我报告了新馆情况。同事们表示对新馆有很高期待,我谨慎地强调:设计和最终成品往往有差距,新图书馆的效果图确实好,如果交付使用时能够实现设计的85%,我就烧高香!

2.3 信息素养教育:队伍与内容

我入职不久就经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一位刚从国外回来任职的教授致函,请图书馆为他的研究生讲讲怎样使用EndNote。负责这方面工作的同事说,供应商的培训师不能按教授计划的时间来深圳,需要在深圳找其他人来满足需求。我深感不妥。第二件事是在新生入学的军训周,行政和教辅部门到军训营向全体新生介绍本部门的服务,图书馆也参加了。为了解有关工作,我和负责图书馆讲解的同事一同前往。同事做了充分准备,以优良的教风教态讲了近1个小时。但我听完后作出决定:以后的新生培训内容、形式和方法要彻底改变。

为什么对这两件事有这样的反应?我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和读者培训是高校馆的核心任务之一,考察图书馆专业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能提供什么培训,以什么形式呈现,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最终以受训者的反馈意见判断培训效果。第一件事的问题是:EndNote软件已使用两年,为什么图书馆馆员不能搞培训,而是要依靠供应商的培训师?新来的教授向图书馆提出培训要求,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图书馆最基本的服务。第二件事的问题不是负责宣讲的同事讲得不好,而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以错误的形式和方法讲了受训者不能消化的内容。1,000名学生席地而坐,尽管有遮阳棚,四面通风,但9月的深圳很热,同事通过大屏幕演示培训内容,那天阳光明媚,严重影响屏幕内容的显示。在这样完全脱离图书馆真实环境的条件下,怎能期待学生消化索书号、馆藏布局、入馆须知等内容?

这两件事表明要提高馆员的教学和培训能力,做好每学期的计划。经过努力,目前该服务已形成系列:独立推出信息素养教育系列讲座;与院系或任课教师合作嵌入式课程;与其他部门共同举办培训项目。每推出一个教学或培训内容,都要发放问卷调查表,根据反馈提高工作质量和针对性。不到3年,能从无到有、从质量不佳到广受好评,有的还是全英文上课,证明图书馆有一支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学习、奔向一流的团队。

2.4 科研支持服务:科研评价与机构库

我刚任职时,科研支持与服务只有查收查引,对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来说这是不够的。我在两个方向上努力:提供专业的科研评价服务;建设南科大机构知识库。

科研评价服务源于3个层面的需求:学校领导层、各院系、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为此,第一,购置基于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的科研评价分析平台Incites、ESI,基于Scopus的SciVal,以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效;第二,加强队伍建设,比如参加专业机构组织的培训、邀请专业人员来馆传艺,以期在最短的时间里具备开展这方面工作的专才,成效显著。2018 年完成的部分项目包括:协助科研部提供2017年南科大发表的SCI、EI、CPCI 论文数量,2017年南科大Nature Index论文清单等;为校领导提供《我校ESI 论文产出分析报告》,基于SCI、ESI数据库和Incites分析平台,统计分析2011~2017年我校ESI论文产出、与对标院校的比较、各ESI学科论文产出表现、高被引论文分析等;2018年7月我校首次有ESI学科进入全球前1%排名,分别是材料科学和化学,为学校官网发布此新闻提供各学科的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CNCI值等数据;为参与U.S.News Ranking,统计 2011-2017 年我校被 Incites 收录的科研产出情况。

经过调研,2017年12月向学校提交《关于建设南科大机构知识库的报告》。该报告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世界范围内机构知识库的现状及其启示;第二部分阐述机构知识库建设目标和要点。目标包括:学校知识资产的统一管理平台;对外展示学术成果的窗口;为学校各层级各部门提供关于学术产出的统计数据,为人才评价及学术评价提供决策依据;学者管理个人知识资源的空间;通过与国际主流学术交流平台的链接,为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便利。如何实现目标?报告从政策、资金、部门协同、系统选择、人员配备等5方面论述。关于建设计划,提出两步走方案:第一步是2019年底基本建成实现5大目标的平台;第二步是完善平台,根据南科大发展扩展平台的应用范围。

学校批准报告,并成立了由主管副校长为首的机构知识库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图书馆牵头的工作组,成员包括科研部等部门和试点院系。这个机制确保了机构知识库建设是学校的工作,而不是图书馆一个机构的工作,有利于建设工作的开展和日后的维护与升级。学校将机构知识库命名为“南科大知识苑”。有关部门和院系对此表达了很高的期待。这种期待一方面鼓励了我们,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倍感压力。鼓励和压力都要求我们作出最大努力,不负确定的目标。

2.5 资源建设:纸本、电子本与特藏

资源建设资金,学校投入充分,这使得图书馆能在建馆之初就对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文献资源。另外,南科大是理工医科,兼顾商科与人文社科的研究型大学,馆藏资源一直以电子本为主,所占经费占总经费80%。以上两点对一所以追求一流为目标的大学来讲均做得很好。

针对纸本馆藏,我主要从操作层面确定了一些原则,包括:减少复本量,中文图书由每种3册改为1册,只有教参书和特别需求的书可购买复本;精选人文社科类图书,尤其是文学类,对小说类图书,非名著或在学术上享有公认地位者的作品,尽可能不采购;将过去3年没有阅读记录的图书下到仓库,但OPAC上仍可检索到;加大读者推荐项目的宣传,提高通过该途径采购图书的比例;将纸本报刊由400多种降至100种以内;着眼南科大未来发展,纸本图书总量控制在50万册以内,以配合书架所占馆舍总面积不超过18%的目标。这些调整带来了明显的变化,比如,撤出大量书架,增加更多类型的空间成为可能;提高了上架书刊的质量,更好地展现了专业能力;用户更积极地参与馆藏建设;促进了上架图书的流通率。

馆藏上比较大的动作是特藏建设,这在我任职前是一个空白。我和团队根据学校的性质和追求的目标,在广泛征求意见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3个特藏方向:科技史、艺术类和学者签名本。科技史为特藏内容,这很好理解。学者签名本是因为南科大学术活动极其丰富,学术大咖来校作学术报告已成日常现象,这为我们收集学者签名本创造了条件。之所以将艺术类纳入特藏范围,是因为南科大在宣传自己时,关于学校的目标,常伴有这样的话:“一流的理工科大学不可以没有一流的人文教育。”我和同事还认为,一个人的人文主义情怀不是通过课堂学来的,更多是通过细雨无声式的熏陶和滋润慢慢生成的,艺术则是促进这种情怀生成不可或缺的元素。2018 年初,名为“天雨流芳”的特藏室开放,因空间设计和藏品的与众不同广受关注,不仅仅是校内师生,也包括来访者。当他们看到那些代表最高艺术和印刷技术水准的不同规格和形式的限量版或绝版出版物时,均对我们的工作赞赏有加。

3 未来方向与人文精神

在过去3年里,南科大图书馆团队在愿景和使命指导下,脚踏实地地完成了战略规划中列出的一项项工作。我相信,只要按照既定目标继续努力,南科大图书馆成为一流大学研究型图书馆只是时间问题。不过,尽管我们有信心,但还要不断强化专业意识和能力,因为环境日新月异,而时代也要求我们不断革自己的命。

2018 年初张晓林发表《颠覆性变革与后图书馆时代——推动知识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起热议[4]。该文开篇旁征博引,指出颠覆性技术可能会给图书馆带来最后一击:图书馆员工被取代。实际上这不是此文的结论,他之所以如此开篇,是警示业界要为可能的变革做好准备。

关于颠覆性技术的意义,有人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把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与蒸汽机作了比较:蒸汽机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动力,使人类不再依靠自己和牲畜的肌肉力量从事生产活动,由此产生了第一次机器时代;颠覆性技术极大地提高人类的脑力,具体例证是机器人AlphaGo击败围棋顶级高手李世石,这标志着第二次机器时代的来临[5]。颠覆性技术对未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教育作为人类活动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不是世外桃源,这是教育4.0在世界范围成为热议的缘由。当教育4.0方兴未艾,我们已意识到图书馆必须变革时,最急迫的任务是变什么?怎样变?前进的道路上要克服哪些困难?为此,我特别推荐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馆长刘易斯撰写的Reimaging the Academic Library。该书从6 个方面论述了高校馆面临的环境变化,并提出了对策,该书最后一部分指出现在应该做的10项工作[6]:降低纸本资源占比;制定一个空间规划;制定文献资源建设经费预算,迎接传统出版模式向开放获取模式的转换;为学校学术成果的收集、获取和存储提供支持;专注于图书馆规划确定的特藏建设,并为之筹措资金;在教学计划加入能够有效创建和消费信息所必须的技能;了解本机构的人员状况,制定图书馆招聘专才的计划;对本馆文化作恰当的调整;支持网络化工具和服务的开发及可持续发展;推销这种变化。

将此10项工作与南科大图书馆过去3年的工作作一对比,发现大部分都有,有的做得还比较出色。关于“迎接传统出版模式向开放获取(OA)模式的转换”,虽然这是未来趋势,但在中国环境下,OA举步维艰,问题的关键是没有一个全新的、有利于开放获取推广的科研评价体系。南科大图书馆目前能做的是密切关注有关动态,积极响应有关倡议,为这种转换的落地和实施做好准备。

我关注的另一个方向性问题是科研数据管理。以南科大图书馆机构知识库建设为例,它确定的目标是管理学校的知识产出,这个知识产出是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博硕士学位论文等科研成果。随着技术条件成熟,加上各级科研资助机构的要求,管理科研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图书馆应当主动承担的责任。

一项事业最关键的是从事这个事业的人,作为新兴大学的南科大是如此,其图书馆亦是如此。基于队伍建设关系到最终是否实现一流高校研究型图书馆的目标,未来我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加强与一流高校图书馆的交流,扩大视野,知晓什么是最佳实践,并结合本馆特点学习应用之;强调专业研究的重要性,力争每个专业馆员都成为本岗位的行家里手;提高交流能力,与各服务对象建立有效的联系;加强图书馆营销,让服务对象知道能做什么,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益处;强调由多学科、多层次构成的专业队伍建设,以利于提供既保证质量又符合成本效益的各种服务。

在重视新技术对图书馆未来的影响和强调队伍建设的同时,我更想从另一个角度谈图书馆的未来,即图书馆的本质和图书馆人生而具有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情怀。

位于土耳其,隔爱琴海与希腊相望的埃菲苏斯的赛尔苏斯图书馆是一个呈四边广场型的古罗马建筑,虽经岁月剥蚀和两次地震破坏,但结构仍比较完整。它的入口雕刻着四座女性塑像,分别代表智慧、个性、判断和专业知识。

一个能有效服务于社会并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著书立说,并将之存于图书馆,以期将自己的智慧贡献给社会;因智慧存于图书馆,智慧之星若永照人类前行,图书馆也一定会长存,只是其形态会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罢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由不同的个体刻画的,每个个体刻画的痕迹之深浅,往往取决于这个个体的个性。智者之所以被称为智者,是因为其判断力强,而破万卷书是普通人成为智者的常循之路,图书馆就是为普通人提供破万卷机会的场所。业有专攻、术有专长,这是想为社会发展做贡献者必备的条件,而图书馆就是为这样的人服务的。

我为赛尔苏斯图书馆入口这四座女性雕像赞美,更被前人的思想所折服:2,000多年前的古人对图书馆意义的哲学阐释既浅显又深邃,不但是对过去,对今天,乃至未来,亦然。

在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过程中,我一直提醒自己:技术不是目的,它只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手段,是供我们选择的工具。我也一直认为图书馆职业是最具人文关怀的职业之一。颠覆性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未来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图书馆人切不可忘却人文精神赋予这个职业的责任,而且我相信任何关心人类未来命运者都不会忽视之。例如,针对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基辛格从哲学意义和知性意义两方面认为人类社会在各个方面还没有为AI的兴起做好准备,他对AI提出了一系列的严肃问题,呼吁美国政府应该考虑成立一个由杰出的思想家组成的总统委员会,以帮助建构一个国家级的愿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如果不马上在这方面作出努力,不久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开始得太晚了[7]。因此,在承认“新技术变革只是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资源”[4],并努力开发和利用这种潜力和资源的同时,要深刻理解赛尔苏斯图书馆四座女性塑像的象征意义。

猜你喜欢
图书馆
李 枪《图书馆计划》
去图书馆坐坐
图书馆
图书馆里送流年
图书馆
图书馆里的小惊喜
图书馆 Library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