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功地在国际图情期刊上发表论文?
——IFLA Journal研讨会回顾

2020-01-09 09:44张晓芳
图书馆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研究者论文期刊

张晓芳

0 导言

提高从业人员的学术研究技能得到国际图情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术研究能够使图书馆员更好地开展服务,更好地衡量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与一些本地组织或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同时,通过与政府和公众分享研究成果,图书馆员也能更好地塑造图书馆的社会形象。此外,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系学生的研究素养作为一个传统命题也得到了人们的不断强调。今天,尤其是在将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方法移植到图情领域时,图情学生与图书馆从业人员都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解决如何合理应用各种研究方法的问题,并尝试将现实环境中的图书馆项目转化为用文字表述的研究成果,用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去发表和传播研究成果,从而为经验推广和理论反思提供基础。

基于这一现实需求,IFLA Journal于世界图书馆和信息大会暨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第85届年会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之前,组织研讨会共商国际视野下的研究与发表问题。IFLA Journal是一本国际性的同行评议期刊,以英文发表有关图书馆与信息服务以及影响通过图书馆获取信息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的文章。作为国际图联的官方期刊,IFLA Journal具有反映国际图情领域研究的广阔视野,也拥有着由学术机构、专业组织和国际图联会员组成的广大国际读者群[1]。2019年8月22~23日,为期两天的IFLA Journal研究会在希腊港口城市比雷埃夫斯举行。是次会议以“在现实环境中开展研究:通过社会科学研究讲述你的故事和评估项目”(Doing Research in Real-World Settings:Telling Your Story and Evaluating Programs through Social Science Research)为研讨主题,旨在为图书馆从业人员与图情院系的学生提供一个独特的提升研究素养的机会[2]。作为国际图联大会的卫星会议之一,研讨会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瑞士、俄罗斯、中国、马来西亚、斐济、印度、伊朗、卡塔尔、埃及、尼日利亚、希腊等国的20 多名代表参加,笔者出席了该会。会场设在希腊爱卡特里尼·拉斯卡里迪斯基金会(Aikaterini Laskaridis Foundation)[3]的一座历史图书馆内。在古书环绕的阅览大厅中,IFLA Journal编辑委员会成员和国际图联社会科学分会委员组成专家小组,与参会代表们就如何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如何像讲故事一样研究与写作、如何设计和评估研究以及如何认识学术规范等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对话。会议内容丰富实用,可为我国图书馆从业人员与图情学生进行研究和写作,尤其是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带来些许启发。

1 如何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副教授兼IFLA Journal主编斯蒂夫·威特(Steve Witt)结合自身的编辑实务经验,介绍了国际图情期刊论文发表过程,对如何选择期刊、如何撰写论文、如何提交论文、如何应对同行评议和拒稿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1.1 如何选择期刊

在期刊选择中,备受关注的要素有影响因子、引文索引、核心期刊目录等。威特提醒,要确保论文的成功录用,就要考虑期刊在选择论文时的共性与个性。就共性而言,每一种学术期刊都强调“知识增量”,因此都会关注来稿的“独特性”在哪里,即作者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知识增长有何贡献。就个性而言,不同国际期刊在目标和范围上各有倾向,有些倾向本国语言和本国研究,有些关注特定的研究领域或稿件来源。这些“个性”或写在期刊的“投稿须知”中,或通过往期目录提示,作者在投稿之前对这些内容不可不察。

威特还强调,向国际图情期刊投稿的论文应具有“广阔视野”,即论文要在国际范围内有借鉴和推广意义,要能引起广泛的思考。这就相应地涉及到如何在论文写作中处理“国际化”问题。当介绍一国一地的独特经验时,或许会受这样一种观念的鼓舞——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而难免骄傲地留下某地区或某国家的“个性”标记。但是,在寻求国际期刊出版的过程中,共性和可推广性显然更容易打开入围的路径。威特建议,当作者讲述中国(或其他国家、地区)的故事时,并不需要在题目中写明自己的国家或地区。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我们撰写研究论文,是要让读者对我们介绍的主题感兴趣,让他们思考我们的经验和启示是否能适用于他们的环境。一篇能够吸引国际期刊编辑的论文,应该包含对如何将“本土的内容”与“更广泛的读者”建立连接的思考。

1.2 如何撰写论文

关于如何撰写论文,编辑们总会苦口婆心地向读者解释如何撰写论文的不同构成要素,其基本原则在国内外期刊都是一样的。威特以IFLA Journal为例,介绍了如何写好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论等部分,如何让论文变得对编辑和审稿人具有吸引力。

论文的标题是内容集中概要,应包含相关的技术术语,形式上最好是描述性的、能够吸引人的。论文的摘要决定编辑和审阅人的第一印象,应包含对研究问题及其背景的描述,研究、实验或论证的大纲,并对结论或发现进行总结。论文的关键词具有匹配审稿人的作用,确保作者能够加入与类似研究成果的对话中。论文的导言应回答研究问题、研究内容和范围,以及为什么研究对于国际范围的读者而言是重要的等问题,一个好的导言可能需要作者完成初稿后重新修改或撰写。论文的文献综述具有双重作用,一是将作者的工作与更广泛的话题联系起来,二是确立作者在这个话题上的权威,研究者应该最先由此着手。论文的研究方法是审稿人经常评论和批评的部分,研究方法的论述不能仅仅停留在“我对这些人做了调研”,而是要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以及怎么做调研。论文的研究结论是一个让作者的叙述超越这篇文章的机会,能够对作者自己或别人未来的研究作出指导,一个高质量的研究结论应再次总结研究及其发现,并补充有助于读者看到研究启示及其应用的相关信息。

1.3 如何应对拒稿

期刊拒稿是与会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一问题其实与期刊的选择、论文撰写等息息相关。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全球研究馆员琳恩·拉德西尔(Lynne Rudasill)指出,尽管个性化、创造性的写作具有很高价值,但格式问题同样重要。因为大多数国际图情期刊对“以特定的方式写作”有着严格的传统。也就是说,以西方为主的国际图情界早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期刊论文风格与格式要求,研究者在准备论文发表时需要对内容与形式做必要的平衡。

为减少拒稿对研究者的打击,有编辑建议作者要认识研究和发表文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学术生涯初期不要太过着眼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可以试着向一些关注度没那么高的期刊投稿,在投稿过程中吸收编辑和审稿人的意见来帮助自己逐步改善研究与写作。

2 像讲故事一样研究与写作

英国亚伯大学(Aberystwyth University)教授、Global Knowledge Memory and Commu‐nication期刊[4]主编朱迪丝·布罗迪-普雷斯顿(Judith Broady-Preston)将自己的研究生涯比做“奥德赛之旅”,即一个“漫长的、令人兴奋的、有很多事情发生的旅程”[5]。她结合自身研究,以一位研究者、期刊编辑和教育家的视野,分享了研究者应如何讲诉自己的故事并解决重要问题的经验。

2.1 从故事框架到论文框架

一般而言,讲故事的内容框架包括:(1)目的和主题;(2)背景与文化;(3)方法论与方法;(4)样本与样本框架;(5)发现与结果;(6)结论。其中,讲述目的是基本问题,结论则是对故事重要性的概述而非对发现或结果的总结。

这一“讲故事的框架”,恰好对应论文的写作框架。一篇典型研究论文的内容主要包含:(1)引言,含背景、目标和对象;(2)文献综述;(3)研究方法论与方法、研究设计的描述与论证;(4)结果的陈述与分析;(5)结论。布罗迪-普雷斯顿强调,研究过程是个人化的,研究者要去寻在属于自己的“美好”。她的意图在于告诉研究者,尤其是初入研究之门的新人,把开展研究和写作论文当作讲故事,可以减少一些“研究迷思”带来的阻碍。所谓研究迷思,诸如认为只有天才才能做研究,或者认为自己没有时间做研究,或者认为所有的研究必须是原创,等等,这些成见或者过度思考往往会阻碍图书馆从业人员开展研究。“讲故事”不失为一种缓解自我压力和恐慌的途径,有助于消解研究与写作路上的种种“迷思”。

2.2 研究的六种思路

就如何做研究、评估等问题,布罗迪-普雷斯顿指出,研究过程虽然可与讲述故事相仿,但“研究”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更为深层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六种思路展开:

一是描述性研究。有别于叙述一个故事,描述性研究强调“抓住时间流中的一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重复地检查现象。

二是探索性研究。这种思路要求研究者提问“发生了什么”,并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进而一步步探索现实世界的真相。

三是解释性研究。这种研究思路聚焦于“为什么”来探索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例如,“为什么在女性占图书馆工作人员大多数的情况下,男性高级图书管理员多于女性?”

四是预测性研究。研究者需要以“如果”来进行提问,基于概率来分析A事件发生后B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如果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是24/7,会发生什么?”

五是行动研究。这种基于实践的探索研究也称为“反思性实践”,研究者通过提问“如果这么做会怎么样”,来进行行动实验并观察其进展。

六是蒂奇马什研究(Titchmarsh),也称为“花园围墙”(Garden Fence)。后者是一种非常形象的说法,即不知道要在自己的花园里种什么时,爬过围墙看看邻居种什么,比自己去研究土壤、气候等更有效。

这六种研究思路有时被当作研究方法,不过,更多的时候是作为研究范式存在,因为它们任何一个都是观照了研究的整体设计与实施。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思路,设计和开展自己的研究,讲述自己的故事。

2.3 成为反思性从业者

无论是介绍讲述故事与研究的内容框架,还是探讨开展研究的六种思路,布罗迪-普雷斯顿都在倡导“在实践中做研究”这一主题。她指出,随着循证实践的兴起和人们对反思性从业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的重视,有必要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反思性从业者对图书馆职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没有反思性从业者愿意了解该领域研究进展的职业是一个短命的职业,这样的职业与最好的实践和最好的思想都是脱节的,只能诉诸推广和谋求生存”[6]。

在讨论环节,代表们充分践行“反思性”,结合自己的工作背景或研究项目,就如何开展研究和评估研究成果进行了热烈对话。代表们对人类学方法在图情领域的应用、扎根理论及其衍变如扎根德尔斐法、期刊倾向接受的主题或写作方法、同行评议人的选择等问题有着高度的关注,或发表自己存在的困惑,或提出一些有待实施的想法。几位期刊编辑反复强调,一定要让研究匹配问题,这样的研究才能体现“反思”意义,也更容易被期刊接受。在讨论中,有两组区别被提了出来,一是方法论(Methodology)与方法(Method),二是会议论文(Conference paper)与期刊论文(Journal paper)。编辑们普遍认为,方法论与方法不是一回事,会议论文一般被看作还在写作中的论文,从会议论文到期刊论文,需要一个过程,或许正是一段“奥德赛之旅”。

3 如何设计和评估研究

3.1 从研究问题开始

美国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Institute,NYC)的信息管理教授黛比·雷宾娜(Debbie Rabina)分享的经验是图书馆员要“从研究问题入手用社科学者的思维去写作论文”。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RQ)是研究过程的第一步。雷宾娜指出,研究问题描述了研究者试图通过做这项研究来发现的东西,它明确了要研究的现象,例如“图书馆的哪些资源有助于研究少数族裔的药物滥用情况”这一研究问题让读者确切知道研究者试图发现的东西。

从研究问题入手,可以形成一个浅显易懂并且焦点突出的研究框架。第一,“我对研究这个问题有大致的兴趣”,这是引言;第二,“在我开始研究之前,让我看看关于这个问题的其他研究发现了什么,这样我不至于会做重复研究”,这是文献综述;第三,“现在我已经通过文献综述证明没有人在解决我的问题,我有必要开展后续研究”,这是研究问题;第四,“我将这样解决研究问题”,这是研究方法;第五,“我的研究发现了什么”,这是研究发现;第六,“这些研究发现意味着什么”,这是讨论与结论部分。当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是按照线性逻辑展开。雷宾娜还介绍了一个“迭代式研究过程”,即选择主题、组织研究问题、描述研究设计、规划数据搜集、选择分析方法、确认实体理论和文献等步骤之间存在着相互往来的路径,每一个步骤都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多次重复。不过无论在何种逻辑的研究框架中,研究问题都是贯穿研究论文的主线。因此,在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即导论)中,就应该提供一个关于研究目的的简要说明;在文献综述之后,也需要列出并详细阐述论文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而在结论中就必须为该文的研究问题提供答案或解决方案。

本次研讨会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实操性的程序获得高度重视。在分享理论与经验之后,雷宾娜一方面列举了多个案例来说明如何在论文中表述研究问题,另一方面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参会者向同伴陈述自己的研究,并让他们提出研究问题。有两个小组迫不及待地分享了他们的讨论内容。这种形式不仅将参会者的个人研究纳入了整个研讨会语境,而且将理论现场推向实践视域,鼓励和推动参会者将自己的工作一步步转化为可以发表的研究成果。

3.2 质性研究方法

紧接着研究问题,拉德西尔将讨论导向质性研究及其方法上。时至今日多学科融合、跨学科研究的学术队列不断发展,不同学科逐渐走到一起,社会学科间存在一些共性,共享一些词汇与想法,也有一些共同的方法论。在此背景下,拉德西尔介绍了一个“研究范式象限图”,其中横轴界定实证主义与相对主义(即解释主义)的分野,纵轴划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由此区分了两种研究范式:一方面是实证的、量化的,采用实验法、数学法、模型法、模拟法、统计法等开展研究;另一方面则是相对的、解释的,更为人性化的,研究者更多地应用人类学的、现象学的、符号学的方法以及案例法等。在拉德西尔看来,图情领域的定性研究还很少,质性研究仍然是一个新兴领域。人类学研究、叙事研究、扎根理论、案例研究、行动研究、访谈、焦点小组等质性研究方法都有助于图书馆学研究的开拓和发展。

(1)人类学研究(Ethnographic Research)。人类学研究最大的特色就是“沉浸”——不是站在罐子外面,而是深入地参与一些事情。而图书馆员本身就处在整个工作与研究的环境中,即沉浸于目标环境中。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学研究方法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是自然而然的,图书馆员早已做好了准备。不过,拉德西尔也提醒图书馆员们,如果打算开展人类学研究,那就必须停下来,先了解所处环境中的目标、文化、挑战、动机和主题,而不是仅仅依赖于采访、调查,或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2)叙事研究(Narrative Research)。叙事的过程通常是一类事件导致一系列事件,最终形成一个连贯的故事,正如此前布罗迪-普雷斯顿所说的“讲故事”。拉德西尔指出这种方法在美国的用户体验研究中经常使用。在叙事中,作者创造了故事,创造了故事中的人物,这种时候研究者并不需要从一个良好的假设出发。与人类学研究一样,叙事研究其实是一种方法论,需要通过访谈、文献调研、田野调查等方法来实现,正如拉德西尔反复强调,方法论是由方法组成的。

(3)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扎根理论与现象学研究方法有一些相似之处,不过就研究焦点而言,前者在原因(why),后者在现象(what),扎根理论可以为现象提供一个解释或理论,说明现象或事件出现的原因。雷宾娜补充了更多关于扎根理论的基础知识,包括其发展历史、适用范围、研究流程和具体案例等。扎根理论的目标是发展之前没有的理论或者修正现有的理论;研究者可以根据所收集的数据,提出新的理论,扩展或修改现有理论。此外,雷宾娜提醒研究者注意区分扎根理论研究(Grounded Theory Study)和扎根理论方法(Grounded Theory Approach)。在扎根理论方法中,研究者使用数据的解释而对发展理论不感兴趣;在扎根理论研究中,研究者的目标是发展或修改理论,这就要求研究者没有先入为主的理论并且接受从数据中产生的理论,同时研究者必须抛开对分析结果的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只从数据收集中获得意义(这与研究假设恰好相反)。

(4)案例研究(Case Study)。案例研究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事件、项目或其他现象的调查分析,通常包括少数参与者,并仅就这一群体或特定环境得出结论。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研究者并不关注普遍性、概括性真理的发现,通常也不寻找因果关系,而是将重点放在探索和描述一种现象上,强调深入地、完整地理解一个具体的或者本土的问题。基于参会者的提问,拉德西尔主要就期刊如何处理案例研究论文的盲审做了说明。案例很容易被识别出来,一般案例研究的论文中包含了太多作者信息,所以基本上所谓“盲审”就是审稿人知道作者是谁,但作者不知道审稿人是谁。国际图情期刊编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量避开案例所涉及机构的相关人士,但是在今天机构合作如此广泛的情况下,这种尝试在事实上也无法做到“完全盲审”。

(5)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行动研究又称参与性行动研究(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PAR)、实践者研究(Practitioner Research)、实践研究(Praxis Research)、合作探究(Collaborative InquiryorCooperativeInquiry)、行动探究(Actions Inquiry)等。行动研究之所以存在和广泛应用,是因为对许多人来说,其研究直接关系到职业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图书馆里的参考馆员、学校里的教师等在工作中观察到一个需要改进或需要更好解释的具体情况,就可以着手研究它。为加深理解行动研究,雷宾娜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参会者现场尝试行动研究的应用,体验行动研究的4个基本阶段:规划、行动、观察与反思。她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假设你是一所大学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部负责人,你注意到尽管学校一半的学生是女性,但她们只使用了图书馆25%的资源,那么你将如何开展两个周期的行动研究,来提高女生的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参会代表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调研方法和调研问题,并基于各自提出的调研问题,设计了具体的行动和研究策略。

(6)访谈研究(Interviews)。卡塔尔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Qatar)副教授米莱娜·多布瑞娃-麦克弗森(Milena Dobreva-McPherson)补充介绍了访谈与焦点小组两种质性研究方法。她指出,访谈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可以通过面对面或者电话来进行,访谈双方交流未事先讨论或分享的问题,一般都是开放式问题。访谈的目的是收集关于特定主题/课题的数据,或者探索对某种想法/情况的看法。多布瑞娃-麦克弗森的分享实操性很强,她就访谈研究论文中需要突出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建议:一要强调深入访谈的好处,即可以收集大量轶事证据;二要强调访谈是一种定性方法,可以探索各种态度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三要承认很难评估不同受访者的确定性程度,以及他们的反应在多大程度上受信任、舒适、匿名等因素的影响;四要确认研究计划是松散的还是严密的。

(7)焦点小组(Focus groups)。多布瑞娃-麦克弗森例举了2009年一项关于“为什么年轻人对Europeana数字图书馆不感兴趣”的研究,以此示范了如何应用焦点小组来测试用户态度。她指出,当我们需要探索一些不好理解或者需要改善的情况时,就可以使用焦点小组的方法,它提供了一种共同进行创造的独特机会。在具体操作上,焦点小组研究是以小组为研究单位,分步骤实施,包括:设定目标——制定方案(涉及主持人问题、活动、破冰和激发思考等)——定义目标群体——设置场景(也可以是在线场景)——招募参与者——主持小组谈话——进行分析。此外,多布瑞娃-麦克弗森也承认,焦点小组的方法在应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她通过漫画形象地提出了一些问题供与会者讨论,比如,焦点小组中如何确保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研究者能在焦点小组中获得正确的声音吗?研究者真的能从焦点小组受益吗?研究者真的准备好了倾听吗?除了倾听,研究者在其他方面也都事先准备好了吗?……这些问题启迪我们进一步思考焦点小组在图情领域的适应性,也激发了参会者跃跃欲试的研究热情。

3.3 规划研究时间

好的研究离不开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成功的研究离不开时间规划。多布瑞娃-麦克弗森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提请研究者要注意“安排研究时间”。她指出,在拒绝做研究的五大理由中,“没有时间”位列榜首,超过“没有经费”“没有专业知识”“没有实验室”“不知如何说明结果”等理由。

在研究设计时,研究者必须要对研究时间有所估量。宏观上,多布瑞娃-麦克弗森提供了一个研究时间变化的坐标体系供研究者参考,强调研究所需的时间往往与参与研究的人数和研究方式等密切相关。她还根据个人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1)管理精力和注意力,而非时间;(2)认识到“中途打断”是最大的时间敌人;(3)在做计划的时候要先做一些试验,比如找一位同事先试行一下;(4)现实地考虑在道德审查所需的时间;(5)使用一些技术手段,比如计算机辅助定性数据分析软件等。微观上,多布瑞娃-麦克弗森以访谈为例,具体描绘了一般的时间估算情况,比如,数据转录所需的时间是预估访谈总时间的3-5倍;对每次90分钟的访谈或焦点小组来说,最多需要3个工作日来进行相关的数据转录等。

当然,作为研究者和期刊编委的多布瑞娃-麦克弗森也提醒道,没有一种时间估算是“最终”的,因为研究所需时间总会随着研究进展而变化。尤其是我们今天的研究面临着数字环境带来的一些挑战。新挑战伴随着新趋势和新期待,数字环境下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大量的文本分析为研究时间带来了不确定性。这对研究时间而言,是增压还是减压,也是需要讨论的。可见,科学规划,留有余地,正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4 如何认识学术规范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得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副教授吉恩·海沃思(Gene Hayworth)指导了关于全球视野下的学术规范案例的讨论。根据1998年版《社会学词典》的界定,学术规范(Research Ethics,也译作研究伦理)是指在收集、分析、汇报和发表有关研究对象的信息时应用的道德规则和专业行为准则,特别是正确对待研究对象的隐私权、保密权和知情同意权。

海沃思综合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7]以及多个国际出版集团关于学术规范的要求,列举了六种学术失范的表现:一是抄袭或剽窃,指未经承认或许可,或未能准确地改述和引用来源,擅自将他人的作品或想法冒充为自己的作品或想法的做法;二是不实陈述,指对某物的性质作虚假或误导性说明的行为或罪行;三是捏造和伪造,指伪造信息或理论的行为,包括编造、变更、歪曲、操纵、曲解和误用,或者在研究文献和参与者同意书中制造或编造某物的行为或过程;四是疏忽/违反“注意义务”,指未能以合理方式防止他人遭受可预见的伤害,无论是故意的还是鲁莽的;五是未能履行道德、法律和职业义务,指未能达到行业组织的标准,或资助组织、研究伦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和限制;六是未报告指控或未能正确处理不当行为,包括未能解决可能的侵权行为,企图掩盖对举报人的不当行为或报复,未能妥善处理恶意指控。

随后海沃思组织参会代表按随机分成的5个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讨论分组和案例材料在前一天告知各位代表,每位小组成员被要求提前阅读案例文本,以为深入讨论做好准备。在讨论中,每个小组在10分钟内围绕4个问题展开讨论和总结观点:(1)总结案例中的关键问题;(2)判断案例中的行为属于哪种学术失范;(3)讨论可能影响案例结果的文化内涵或文化视角;(4)讨论案例中描述的结果是否得到公正的处理。在展示和汇报阶段,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就其中一个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很大部分取决于小组讨论时的内部分工,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主持人海沃思的引导。这种案例分析的方式,不仅加深了讨论者对学术规范及学术失范行为的理解,同时也启发讨论者深入思考。

在此基础上,海沃思引导讨论者们一起思考“学术失范行为带来的影响”,综合讨论发言,学术失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研究者丧失声誉或名望;(2)研究或学术工作失去公众信任;(3)可能影响正在进行的研究和临床试验;(4)不正确的、编造的或错误的研究成果可能还在被引用;(5)研究对象可能被置于风险或受损的境地;(6)学生可能会模仿一些不当的行为等。因此,海沃思强调要做“正确的事”,去维护和遵守学术规范,如杜绝剽窃(包括杜绝自我剽窃),使用有版权的作品时必须获得许可,有引必注,检验数据的可靠性,遵守各种行为准则、指南、出版程序和行业规则等。

总体而言,这场小组研讨是一种学习学术规范的很好形式,它包括6个环节:课前准备(分组和阅读)——铺垫理论知识(定义和类型)——分小组讨论案例并发言——总结学术规范的必要性——提供参考资源列表(以便深入学习)。这种形式可以为其他研究研讨会借鉴,也可以转化成大学里的学术规范课,给高校学生以必要的学术训练。关于研究规范的讨论虽然安排在研讨会的最后环节,但其重要性不亚于其他问题。此前每一位指导专家在介绍中都不忘提及研究规范的问题。本次研讨会以研究规范讨论压轴,既是总结又是点题,更是一种底线意识的表现。

5 结语

研讨会从如何写作和发表论文到如何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到讨论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再以学术规范训练作结,这一过程给予了参会代表完整而丰富的学习与实践体验。研讨会最后环节的项目讨论环节极为热烈,来自各国的图书馆员和图情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围绕自己的图书馆项目及研究想法进行交流,尝试制定研究计划或拓展研究领域。在交流中,他们将研讨内容与自己的想法结合,并尝试与其他成员建立合作,为此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IFLA Journal研讨会不仅呼应了国际图联年会主题“对话促进变革”,而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与会图书馆员与图情院系学生的研究素养。

值得一提的还有两点:(1)研讨会以学术自由交流为特色。会议伊始,主持人威特强调与会者们应“自由地发言、提问,分享自己的困惑与疑问”。这一期许同样贯穿在会议不同环节中,不断激发与会者发起和参与交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人们在演讲后踊跃提问,在小组讨论中争相发言,会间茶歇时三两成群形成分享小组。这种思维活跃、深度交流的形式使得研讨内容能得以及时消化和进一步发展,也使得不同研究者的专门研究在整体的研究环境寻得自身定位。这样的会议看似“自由散漫”实则“规范聚焦”,围绕研讨主题开展学术交流,让每个人都印象深刻、受益匪浅。这也与一些“学术最不重要”[8]的所谓学术研讨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学术会议需要可持续理性。本次研讨会不仅重视会上交流研讨,同时也兼顾会前、会后对参会者的组织。会前,指导专家列出了一张阅读清单,要求参会者提前阅读相关文献,为营造共同的对话语境奠定基础;会后,每位参会者被邀请填写“会议反馈表”,以帮助更好地计划未来的会议和活动,确保会议的可持续发展,也确保研讨主题得到更为广泛、深入的阐发。这种“非一次性会议”的态度和形式值得学习。

正如东道主爱卡特里尼·拉斯卡里迪斯基金会历史图书馆的馆长在致辞中说,我不是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需要不断补课。对图情领域的人而言,也需要提醒自己不断补课。这样的研讨会正是一项很好的“补课”,不仅提供知识与技能提升的机遇,也对我们如何发展研究与事业带来启发。我们是不是也需要更多这样的会议内容和这样的会议形式呢?

猜你喜欢
研究者论文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期刊问答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