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斌
(山西省管涔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 忻州 036700)
加强森林的质量提升需要转变林业生产经营方式,逐步实现由林业基础建设向森林质量提升的核心任务转变,有力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通过森林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的实施,实现森林资源培植与产业发展上进行创新,实现科学施策、融合发展,完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监督机制,利用森林资源带动多产业化协同发展,利用林下经济带动林农创收,利用抚育产出的中小径材发展加工业,利用森林景观带动森林旅游、健康疗养等产业的发展,增加科学经营森林、高效管理森林、提高森林质量的内生动力,为森林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1)营林造林经营水平有待提高。在营林造林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建设过程中,营造林经营水平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如对区域整体规划方面,需要做到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和融合性,对营林造林及抚育的各个环节不到位,导致管理混兰、成效不佳等现象,无法确保区域林业质量的有效提升。
(2)部门联动机制尚未形成。缺少部门间的协作联动机制,难以为营林造林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在实际工作中,会存在林业管理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在实际审批工作中,两个部门各自工作,制约了林地管理和保护工作。
(3)检查监督工作需持续跟进。近年来,林业检查监督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监管力度不足的现象,如林地用途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破坏林地、乱砍滥伐等现象时有发生,检查不到位、缺少准确性、监管体制不完善等,这就无法为林业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4)林业产业结构需不断丰富。林业产业结构单一是制约森林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不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不去主动优化林业品种配置,提高营林生产种类,不仅降低了营林生产的经济产能,同时也限制了林业生态的多样性发展会导致林业生态和林业发展之间矛盾加深,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1.1 推进优先区域森林质量提升
推进优先区域森林质量提升,对现有林区采取落实保护措施的同时,通过实施封山育林、补植、套种优良阔叶树种等措施,不断提升造林质量。通过采取人工造林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大力营造针阔混交林,对立地条件较好、具备改造条件的,采取更新、补植、抚育、封育等措施。建成可推广的乡土珍贵树种造林、混交造林、森林景观、林分修复等多种类型的造林绿化精品示范片,以此带动森林经营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推动全市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3.1.2 实施“科技兴林”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加强科技支撑,努力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加快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服务功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达到可持续经营与利用的目的。
加强森林经营重点实验室、科技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建设,以林业科技创新推动森林质量全面提升。加强对林场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和引进,采取多途径、多形式培训和充实林业技术人员,以保证建设项目有人干、能干好、出成果,增强项目建设的科技水平,加快林业科技成果推广步伐,真正实现科技对森林经济的促进作用。
加强对速生丰产用材林树种、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珍贵乡土树种、抗逆性强的防护林树种的技术攻关,优化组合抚育、低改、采伐、更新、保护等技术措施,以及对木材林产品深度加工、综合利用和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林业科技研发。
3.1.3 精细化管理森林
立足区域森林资源现状,因地制宜,科学施策,以天然林保护和低效林改造、柏木纯林质量精准提升样板基地建设等项目为依托,全面加强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等营林工作。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注重使用乡土树种,采取抚育间伐、补植补造、树种更替等措施调整林分结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专业造林公司开展绿化,不断提高植树造林质量效率,着力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由单一的木材生产经营向森林多功能近自然全周期经营转变,旨在有效遏制人工林退化,恢复增强生态防护功能,全面提升森林质量,着力提升森林质量,改主伐为择伐、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一般用材林为特种乡土珍稀用材林,重点实施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发展林下经济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
针阔混交套种的复层异龄林,形成了多树种、多层次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可以最大程度恢复森林原生态,达到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森林蓄积、改善林分质量的目的,做到可持续发展。
易发生马尾松松材线虫病的高风险区为重点改造优化区域,以马尾松纯林作为优化改造重点林分,采取抚育采伐、择株采伐等措施,调整马尾松密度,补植乡土阔叶树和珍贵用材树种,降低马尾松林分面积。
建立健全生态红线管控机制,严格落实三个“严禁”要求,即严禁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禁对天然林实施皆伐改造、严禁移植天然林大树进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松树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高标准造林、高质量培育,从树种品系选择到造林、追肥、抚育、资源管护、森林防火等各个环节全程精细化管理。
3.1.4 继续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保育
通过补植补造和人工促进措施,对人工纯林和低效林进行逐步改造,进一步优化资源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景观质量。禁止天然林采伐、大力抓好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试点和林地占补平衡(延长)改革试点,进一步优化生态公益林布局。逐步将生态公益林等重点区位森林收归国有管理,并将生态公益林最终的经营目标定为以提供生态服务为主,按照自然育林理念,通过实施间伐、套种、补植、封育等综合营林措施,不断提升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质量。
3.1.5 提高人工商品林经营水平
大力推广人工林科学经营措施,大力推进科学经营、森林抚育和封山育林等工作。在树种选择上,引导群众种植水土保持功能好的常绿乡土阔叶树种,大力提倡多树种混交造林;在整地方式上,禁止钩机上山全垦整地,采用“品字型”挖穴,大力推广免炼山造林,保护沟边林缘原生植被,杂草、采伐剩余物覆盖林地,减少水土流失;在森林经营上,提倡科学适度抚育、复层经营培育大径材、林分郁闭后保护林下灌草植被,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减少林地土壤的频繁耕作。
3.1.6 积极创新产权模式,促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要继续发挥家庭联合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在林业科技推广、规模化经营和森林质量提升的示范作用。采用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标准化建设示范电,引导成立合作社、股份制林场、家庭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采取规模化集中经营管理模式,对新型经营主体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鼓励编制经营方案并按方案经营,更有利于推广科学的森林经营模式,实现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
林业监管为林业资源监管、生态工程管理、灾害预防应急、林业产业服务等林业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和决策支持。不同的林地管理部门应明确各自的工作范围,加强合作和交流,发挥各部门间的职能联动作用,使林地管理部门之间形成联动审核机制。
林业检查监督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难的工作,需要林业工作者要持之以恒、不怕反复的艰辛努力付出和锲而不舍、常抓不懈的恒心和毅力。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进度监督方案,为营林工程的高效落实奠定基础。对于森林质量提升工程,要构建和完善追责制度,对施工的各个环节和参与人员进行监督,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监督管理体系做出适当调整。
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丰富林业产品供应,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稳定森林结构,为社会提供不同森林产品,提高森林质量和综合效益。
实施“加法式”的补植补造技术,尽量避免大砍大造的方法,防止借修复之名乱砍滥伐、毁林造林,提倡模拟自然演替的方式进行改造,对森林质量不高、经营效益低下、自然生态功能脆弱的山头地块采取人工造林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大力营造针阔混交林;要科学有序推进退化林修复,通过疏伐补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渐进式树种置换等方法逐步提高森林质量,优化树种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性
通过大力培育混交林和复层异龄林,优先选择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集中建设高质量生态防护林等举措,力争形成层次多、冠层厚、生态位错落有致的森林结构。
着力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进一步完善境内防护林体系,科学调整林分结构,提升森林生态容量、承载力、功能,不断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