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成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临床教研室 重庆 400016)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最早于1967年由美国著名学者斯克里芬(Scriven)提出,随后,本杰明·布鲁姆将其引入教学领域,20世纪70至80年代,形成性评价初现雏形[1]。定义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相对传统的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而言的。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一方面,形成性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形成性评价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进展情况,获得反馈,为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并调整学习策略。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制定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指出,“做好终结性评价的同时,加强形成性评价的应用,并及时进行反馈,以便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相结合,重视和强调教与学过程中的及时反馈与改进。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并优化教学方案,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都明确指出了医学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意义[3]。
当前的医学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又要具备较高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和患者的沟通能力。然而,当前的医学传统课程考核模式以笔试、实验报告书为主,这种考核只看结果,无法判断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2]。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目前医学教育形成性评价的局限性。
2017年,教育部在教高厅〔2017〕4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中提出,在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虚拟仿真,是“互联网+教育”之后的“智能+教育”。VR虚拟仿真技术就是一种现代技术特色教学方式。VR是Virtual Reality的缩写,中文意思就是虚拟现实(真实幻觉,灵境,幻真),也称为灵境技术,是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身临其境,可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件,具有沉浸性(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构想性(imagination)等特点[4]。针对医学教育,虚拟仿真技术可以虚拟学习环境,为医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亲身经历的“自主学习”环境比传统的说教学习方式更有说服力。同时,建立虚拟仿真考核系统,随时对学生学习进行考核,增强临床医学思维理念;老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结构、内容,重塑有效课程。
我校中医药学院中医临床教研室在教学中引入VR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中医外科辩证换药实验。学生在中医外科换药学习中,处在虚拟的医院,外科换药室,借助跟踪球、头盔、感觉手套等现代技术不断练习,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掌握中医外科学内外治法,中医外科辩证换药等基础知识,还可以在显示器上重复模拟中医外科诊疗操作,完成复杂的诊疗方案设计,寻找最佳诊疗方案。学习完成后又能在虚拟仿真医院环境下进行考核操作。根据教材大纲,我们设计了各种考核内容,学生在完全VR虚拟仿真的医院、准备室、病房中进行临床诊疗操作考核,根据学生实际操作给出评分,指出错误,作为阶段性形成性评价,学生可根据此阶段性形成性评价再次学习相关未掌握好的知识点,学习后再次考核,这样的不断学习、考核,能让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外科临床辨证换药的操作。教师也能根据学生阶段性形成性评价结果调整教学重点,优化教学结构。不仅如此,在教学中我们还引入了VR虚拟仿真执业医师分段考试实验系统,将执业医师考试的职业素质、人文关怀、医德医风、病史采集、基本操作、体格检查、中西医诊治、医患沟通、组织效能等内容融入临床案例。学生在虚拟的“考场环境”中进行考试,使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成为现实,提前为进入临床做好全方位准备,真正为人民服务,为大众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药需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探索VR虚拟仿真等新技术在中医医学教育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可以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各种人才,做到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